<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呼和浩特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44号</p> <p class="ql-block">上午9: 00 开馆,排队刷身份证即可进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博物馆导览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明足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和中原王朝开发边疆的重要地区。专题展出的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多方面、多维度反映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异彩,留下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书写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历诗,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河北曲 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和浩特地区是中华远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境内目前发现石器时代遗址151处,其中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48处。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遗址,距今50万年,是内蒙古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随后漫长时期,多重文化因素呈不断上升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岔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岔遗址位于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西岔村南的台地之上,西南部坡下即为黄河,遗址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西岔遗憾包含有仰韶文化、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和西岔文化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第四期遗存为新发现的西岔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大体相当于商末周初,不会晚于西周中期。西岔文化遗存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填补了河套地区乃至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空白,为这一区域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建立了新的平台。同时,西岔文化遗存也是研究河套地区农牧转化过程中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中设郡 盛乐建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战国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逐步形成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地带。进入先秦后期,民族共融,以农耕和游牧并存的经济模式,创造了不同社会生态、文化现象,多元文化特征鲜明,城市逐步兴起。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加强边疆治理,各民族交融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各游牧部族,逐渐融入中原社会;隋唐时期,中原王朝,有效管理,各地区各部族我向心力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国“胡服骑射”历史演进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坝顶祭天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坝顶祭天遗址位于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蜈蚣坝顶部,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遗址从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壝、外壝、外环壕五部分组成。坝顶遗址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制,也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由此可见中原文化对北魏早期社会的渗透。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塔耸光 丝路融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宋辽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辽金元时期,相继在各地兴建城市、设置府州。有“西三州”之称的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均建于辽代,金、元沿用。呼和浩特地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农耕和游牧业齐头并进的繁荣盛况,在文化思想艺术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佛教力士头部造像</p><p class="ql-block">(辽 呼和浩特市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砖刻。运用圆雕技法精心雕琢而成。力士高髻,面部棱角分明,双眼圆睁,鼻梁高挺,嘴紧闭,唇线分明,面颊低平,下颌呈方形,耳垂肥大。面部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极为传神。</p> <p class="ql-block"><辽西三州分布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丰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20年(神册五年),耶律倍进攻后唐天德军(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天德军节度使宋瑶投降,辽兵攻陷天遗军城后,将天德军迁徙到阴山南,新筑丰州城。治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西南古城。</p><p class="ql-block">云内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辽初,以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治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p><p class="ql-block">东胜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16年,辽太祖攻破后唐胜州(河套地区),迁其民户出河套至河东。后西夏占领河套地区,辽在河套外置胜州,与唐胜州隔河相对,故名东胜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辽与西夏的榷场贸易与朝贡贸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辽朝西南与西夏为邻,辽夏交界地带,大约包括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的部分地区,即黄河几字弯的东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1、石骨朵(辽)</p><p class="ql-block">2、铜骨朵(辽)</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马具(辽)</p> <p class="ql-block">铜马铃铛(辽)</p> <p class="ql-block">棍棒头(辽)</p> <p class="ql-block">左、花纹筒瓦(辽) 勾纹瓦(辽)</p><p class="ql-block">中、砖雕鸱吻像</p><p class="ql-block">(辽 呼和浩特市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手印纹方砖(辽)</p> <p class="ql-block">赛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代西京路疆域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界壕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大漠南北、阴山南北、黄河南北、长江南北的统一,呼和浩特地区直辖于中书省,为元朝统治中心“腹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西三州之地东西南北驿道畅通,中原的商品被大量运输到这一地区,其中大部分又转运到漠北、呼和浩特地区的商品经济一度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程度,工商业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经济类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朝驿路交通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陆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朝为了强化政治管辖和社会治理,创设了完善的驿路交通网络。驿路交通从驿站怕质区分,包括通政院管辖下的驿路、地方性质的驿路及诸王驿路。其中通政院辖下的驿路主要是木怜、帖里干和纳怜驿三条站道,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木怜站道是供需漠北的交通要道,也是控制漠北草原的交通命脉。</p> <p class="ql-block">左:青铜四系壶</p><p class="ql-block">中:雕花福寿壶</p><p class="ql-block">右:青铜座狮</p> <p class="ql-block">1、白釉瓷钵</p><p class="ql-block">2、白釉瓷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原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草原丝绸之路主要分布在横贯欧亚的草原地带,是亚欧大陆文化和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密切了中原与草原地区的交往,也是中华文明与中亚、西亚、欧洲文明交流交汇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处于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上的呼和浩特因其地缘优势和自然环境等,成为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左:1、铜玉壶春瓶 2、铜爵</p><p class="ql-block">中:至正款铁熏炉</p><p class="ql-block">右:三足刻花铜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统元宝交钞”纸币。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万部华严经塔内三层回廊,是迄今为止留存最早的纸币。纸币由桑麻皮等制,正面上端是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下方缠枝花纹框内又分为两部分内容,上面写有面额“壹拾文”种⑩枚铜钱的图案,下面是竖向书写的11行文字。纸币两面都盖有红色官印,正面背两面的左上方各盖有一枚黑色的骑缝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盛世之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德镇是著名的世界瓷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德镇陶瓷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御窑厂不仅制瓷工艺在造型、釉色、装饰各方面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还通过“官搭民烧”制度极大地带动了民窑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大幅度地提高了民窑陶瓷的产量和质量。至此,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了全盛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景德镇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商品,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地区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流通和文化交流。这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皇家丰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民窑陶瓷生产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工艺精堪,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将中国陶瓷业推向了巅峰,继续捍卫着中国瓷都地位,特别是其中的御窑制品至精至美,被世人称为“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御窑厂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地区,中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皇家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长、工艺最精的官办窑厂。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沿袭明制,改御器厂为御窑厂,至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后废止。御窑厂集中了最精细的陶瓷原料、最精湛的陶瓷技艺、最优秀的陶瓷人才和最充裕的国家资金,烧造出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被列入第一批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清代督陶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于明代以中官督陶“借以上供名,分外苛索”之弊,清代在督陶官选派上更为慎重。顺治、康熙两朝的督陶官多由地方官任。雍正朝开始,朝廷正式确立了以淮安关遥领陶务。至乾隆朝改由九江关兼理。文献记载中的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和唐窑(唐英)等清代御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烧造许多精美产品,其中尤以唐窑制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郎世宁等 万树园赐宴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图再现了乾隆十九年皇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招待蒙古杜尔伯特部首领等人的盛况。图中右侧陈列有大量赏赐用瓷器。</p> <p class="ql-block">瑰丽繁复的乾隆御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年间,御窑厂制瓷业突飞猛进,粉彩瓷成为御瓷生产的主流产品。装饰上,御歷们常采用镂空、堆塑等手法,并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艺术形式,增添了乾隆御瓷的富贵气息。</p> <p class="ql-block">御窑的常见纹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纹、花卉纹、诗文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窑遗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清一代,景德镇制瓷业高度发展,特别是在康雍乾三朝,景德镇民窑达到了顶峰,其制品用料上乘,做工精细,釉面润泽,装饰瑰丽,与官窑相互促进,并驾齐驱,呈现出“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民窑产销体系</p><p class="ql-block">一、陶瓷生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件精美的瓷器在成型前需要经历采石炼泥、做坯利坯、画坯上釉、烧制成瓷和釉上彩绘等一系列步骤。景德镇制瓷有着极为细致的分工,每一个步骤,甚至是细化后的每一环节都交由不同的工人分别负责完成,且不包括加工原料、制作匣钵、运输燃料等辅助行业。《天工开物•陶埏》中有“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雍乾时期,限制民窑发展的种种禁令被相继取消,景德镇民窑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社会分工更为细致,主要分为主业和辅业两大部分,其中,主业包括坯户、窑户和红店;辅业指在不同环节上为这四大主业服务的行业,如白上行、坯刀店、车盘店、窑柴行、模利店、窑砖厂、匣钵厂、颜料行、细金店、瓷用毛笔店、茭草行、船行等。主业和辅业有机结合,构成了有序而完备的景德镇陶瓷生产体系。</p><p class="ql-block">二、陶瓷销售(瓷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瓷行始于明代,是为中、外瓷商代买、包装、仓储和托运瓷器的商行,在景德镇陶瓷内外销售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景德镇瓷行数量激增,主要集中在当铺弄、迎祥弄、老弄口、江家弄和瓷器街等闹市区的里弄之中。瓷行前堂宽敞,是堆放和包装瓷器的地方;后堂有账房、瓷商住房及厨房等。</p> <p class="ql-block">地域性会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以前,设立于景德镇的全国各地会馆多达24处,是江西省会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会馆成为同乡集会、祭祀、照顾乡民、联络乡谊、开办学堂的场所,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p> <p class="ql-block">民窑陶瓷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陶瓷生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雍乾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在造型上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概注重造型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又呈现出美好的视觉效果。在装饰技法上,民窑陶瓷主要有青花、釉里红、半彩、花彩、珐琅彩、粉彩、古彩以及各种颜色绘,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剧人物、诗词歌赋、飞禽走兽、山水风光、花草山石、鱼虾水藻、蜂鸟虫蝶、博古清供等,其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云纹和树枝纹得与广泛应用,除戏曲故事和渔樵耕读等人物形象比较突出之外,花卉草木和珍禽瑞兽等图案更是大量涌现,其绘画手法大多是写意或兼工带写,笔法有力,线条流畅,极具生命力。这一时期“四季平安”、“花开富贵”、“福寿双全”等民众喜爱的陶瓷吉祥图案也十分流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结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雍乾三朝,景德镇站在中国制瓷业的历史高峰其陶瓷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和碰撞,促进了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陶瓷创新发展,中国传统的青花、古彩和粉彩、异域色彩浓厚的纹章瓷和广彩等陶瓷品种精美绝伦,层出不穷,是闻名遐迩、官民共享的盛世之器。从此,景德镇陶瓷不再是高居庙堂之上、唯皇家权贵独享的典雅器物,她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了人类贸易史上的奇珍,为全人类所共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知中国,从瓷器开始;认识瓷器,从景德镇开始。从“景德镇”到“敕勒川”,在青花釉彩与敕勒长调的共鸣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启北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旧石器时代华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距今约五十万年,完整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阶段及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一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它开启了内蒙古地区人类文明是曙光,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与人类文明起源,一直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终极命题。在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大力支持下,大窑遗址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今,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与展示、学术研究及价值阐释等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大窑遗址的历史密码与时代价值正在逐渐向社会展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核、石片、石叶,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形式众多。本次展览精选代表性文物及展品117件,综合运用实物陈列、四文展示与场景还原,立体化展示大窑遗址的历史风貌。在这里,您将踏上奇妙的时空之旅,领略大窑遗址独一无二的魅力与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追溯大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的保合少镇大窑村。1973年发现以来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大窑遗址作为一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也是内蒙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一、大窑遗址的发掘及研究历程</p><p class="ql-block">发现阶段与命名阶段(1973-1979年)</p><p class="ql-block">深入发掘与研究阶段(1980-2010年)</p><p class="ql-block">合作发掘与深入研究(2011-202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进大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窑遗址,自然的变迁与人类的演进相互交织,共同书写着北疆历史的壮丽篇章。每一块石料、每一层土壤,都蕴含着古老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大窑遗址,从地理、地质、气候的独特视角出发,揭开远古人类生活的神秘面纱,领略人类文明在自然的怀抱中孕育与发展的壮丽史诗。</p> <p class="ql-block">一、地理区位</p><p class="ql-block">大青山区域介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地处黄土高原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接黄河河曲——河套平原,东连大同盆地,泥河湾盆地。这一区域,既有第四纪沉积的黄土,又有湖相地层。</p><p class="ql-block">大窑遗址气候概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海拔在1257米~1456米,属中低山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受内蒙冷高压控制,形成了冬季寒冷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降为350~450mm,且降水明显集中在6~8月份,年均温2~6℃,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p><p class="ql-block">二、大窑遗憾地质概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石类型、地形地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映古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远古的生命化作化石,它们便成了神秘的“时光密使”。这些动植物化石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从气候的冷暖干湿,到地貌的沧海桑田,再到生态系统里的弱肉强食,都藏在这一方方化石之中。它们是打开古环境大门的钥匙,带着我们穿越时空,重回史前。</p> <p class="ql-block">一、动物化石</p><p class="ql-block">肿骨鹿、三门马化石、葛氏斑鹿、普氏羚羊、</p> <p class="ql-block">扭角羚羊、披毛犀、原始牛,此外,大窑遗址还有驼鸟蛋化石</p> <p class="ql-block">披毛犀头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二、植物化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植物化石可分为植物大化石和植物微体化石(植硅体、孢粉、淀粉粒)两大类。但旧石器时代遗址后少发现植物大化石遗存,可以通,植物微体化石研究古代环境。</p><p class="ql-block">下:猛犸象牙(化石)</p> <p class="ql-block">上:秃鹫(标本)</p><p class="ql-block">下:五趾跳鼠(标本)</p> <p class="ql-block">秃鹫(标本)</p> <p class="ql-block">三趾跳鼠(标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叩石有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失语,惟石有言”,石制品是古人获取食物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保留最为丰富的遗物。通过石制品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在原料采集、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行为信息,展现其生存状态甚至生存策略,为我们搭建理解史前人类行为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是目前中国可确认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制造场遗址。其占地约2平方公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石片和石屑等,证明这里曾是古人类长期采集石料、预制石核、打制石片和加工石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石核(2011年出土于大窑遗址二号制造场)</p> <p class="ql-block">一、原料采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打罐石器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料。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原料为就地取材,古人类先在燧石露头处打下大量原料块以备打片或制作石器。</p><p class="ql-block">二、打击石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好石料后,首先要从石料上打下合适的石片,然后再加工成所需的石器。大窑先民打击石片采用的是石锤直接敲击石核产生石片的锤击法。</p><p class="ql-block">下:石核(2011年出土于大窑遗址二号制造场)</p> <p class="ql-block">燧石石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器是以天然岩石为原料、以作为工具使用为目的、通过打制而成的。然而,自然界并不是所有岩石都适合制作石器。对原料的要求,除了易于获得外,还要便于打制和利于使用。这就要求岩石应具有一定的硬度、韧性和脆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一般选用5度以上的岩石制作石器,大部分石器的硬度在6-7之间。其次,所选石料还须具备一定韧性的脆性。有些岩石虽然硬度较大但韧性较差或是太脆,用这样的石料制作的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刃口很容易损坏或折断,影响使用寿命。此外,脆性较差的岩石在打击的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锋利的刃口,所以也不适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石或矿物中,以燧石和火石最为理想,这类岩石不仅硬度较大(7度左右),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脆性,质地细腻,容易打成各种形状的石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单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火薪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内蒙古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大窑遗憾静静伫立,宛若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远古与当下。大窑遗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密码,更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它让我们知晓,文明从不会无端消失,而是以不同形式延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大窑遗址——旧石器时代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时间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的发现将内蒙古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距今五十万年以前,与周口店的“北京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人类的演化、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的空白。</p><p class="ql-block">文化跨度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中包含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这在国内外极为罕见。这一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演化与传承过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规模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是一处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石器制造场。如此大规模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世界上较为罕见,出土的大量石器、石片和石屑等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频繁和石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其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结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窑遗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它不仅是北疆历史的开篇,更是北疆文化的精神根系,它证明北疆并非“蛮荒边地”,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早期参与者。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已然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们不仅满含先民的生存智慧,更是时光的注脚,诟说着先民与自然的顽强抗争、智慧创造,它们将持续激励我们探索人类发展轨迹,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文明传承,以史为鉴,迈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