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铁中

邹万顺

<p class="ql-block">岁月深处的书香与青春——我与富裕铁路中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蝉鸣聒噪的盛夏,我在中和村初中完成了学业。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在友谊乡中学举行,当我满心期待着录取结果时,命运的齿轮开始了奇妙的转动。因为我家是铁路职工家属,我获得了前往富裕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就读的机会。那时,二哥邹万达曾在富裕铁中担任代课老师,这份渊源让我顺利踏入了这所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校园。与此同时,三姐邹淑芳和二姐夫的弟弟姜绍斌也一同插班入学。我被分在一班,姜绍斌在二班,邹淑芳则在三班,我们在不同的班级开启了新的求学旅程。</p><p class="ql-block"> 富裕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铁中”),静静地坐落在富裕镇的西南角。东边是铁路局家属住宅区,一栋栋红砖瓦的平房整齐排列,充满生活气息;南边紧邻着酱菜厂和富裕县技工学校,酱菜厂时常飘出阵阵独特的香味,西边是富裕镇五一村的居民住宅,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北边便是富裕铁路小学,朗朗读书声常常随风传来。我家住在中和村中和火车站,与富裕县城相距15公里,中间还有哈川火车站。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火车成了我求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年,齐齐哈尔铁路局都会为像我这样的通勤学生办理一张通勤票,票面上工整地印着姓名、乘车区间、乘车期限,还贴着本人照片,这张小⼩的车票承载着我的求学之路,并且每年都会更换,见证着我在铁中的时光流转。</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校学生众多,教室却相对紧缺,学校采取了二部制的教学模式。上午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下午则轮到初二年级,每月轮换一次。在那个特殊时期,齐齐哈尔铁路局专门为通勤职工和学生安排了通勤车,这列由五节车厢组成的列车,每天在齐齐哈尔与富裕之间往返,人们习惯称它为“零客列车”。在没有课的半天里,我们这一届来自中和、哈川的学生,常常在候车室内嬉戏玩耍。大家最爱的游戏是踢毽子,小小的毽子在我们的脚尖上下翻飞,欢声笑语回荡在候车室的每个角落;也有同学会结伴去逛商店,探索县城里新奇的事物;还有个别同学会去富裕当地的同学家做客,感受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在这样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几乎很少有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安静地学习,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真是格外珍贵。</p><p class="ql-block">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如同一道曙光,瞬间点燃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1978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一改为初三,我们开始使用全日制十年制天津市出版的教科书。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课本供应时常出现短缺的情况,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只能相互借阅课本。课外参考书更是奇缺,一旦新华书店有数理化题解类的书籍到货,书店门口就会立刻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都希望能买到一本珍贵的辅导资料,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学生在富裕铁中共分为四个班,每个班都有五十多人。我所在的一班,班主任是王荣老师,他同时也是我们的化学老师。与中和村教化学的娄老师相比,王荣老师的教学水平堪称一流。他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原本难懂的化学知识,在他的讲解下变得通俗易懂。在一次小测验之后,王荣老师对我的学习能力给予了肯定,让我担任化学课代表。在一届二百多人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学校会进行大排榜,并将前十名的名单公布在走廊橱窗的光荣榜上。记得初三第一次期中考试,光荣榜上第一名是邹淑芳,第十名是我;到了期末考试,我取得了第一名,邹淑芳则获得了第三名。一时间,我们姐弟俩在铁中声名远扬,这不仅是我们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我们在铁中这片知识沃土上茁壮成长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学校给了我们一次重要的选择机会:可以选择过渡到十年制继续上高中,也可以选择九年制毕业,然后报考技工学校。当时,我也报名参加了技校的考试,并且考试成绩顺利进入了录取分数线。然而,在录取前上交户口本审核时,我却因为差一岁而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当时技校录取要求考生需年满16周岁)。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我感到无比失落和沮丧的时候,物理老师刘长发耐心地安慰我:“哭啥呀,高考恢复了,考大学可比考技工强多了!技校毕业分配到工厂工作,大学毕业分配到科研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只要你刻苦学习,一定能考上大学!”刘老师的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于是我毅然选择了十年制,继续向高中阶段迈进。</p><p class="ql-block"> 这一届学生中,大约有一半选择了毕业,另一半和我一样选择了十年制,班级也从四个缩减为两个,学校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将我们分为快班和慢班。为了让快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学校为我们配备了教学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师:语文老师王杰,他知识渊博,讲解课文时总是能旁征博引,让我们沉浸在文学的魅力之中;数学代数由教导主任郑济科和张翠莲老师授课,他们教学严谨,注重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几何老师葛学钧,他擅长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讲解抽象的几何知识,让我们轻松掌握解题方法;数学三角函数老师袁永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总能让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复杂的三角函数知识;化学老师黄明庆,实验操作娴熟,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激发了我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物理老师刘长发,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更善于引导我们思考;政治老师田春阁,能将枯燥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我们深入理解;外语课程学习的是俄语,同样由袁永新老师教授,他发音标准,教学认真负责。</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理老师刘长发,每逢寒暑假开学后的第一节物理课,他都不会急于讲解课本内容,而是给我们讲怎样认清当前高考形势,分析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题的题型特点,传授学习方法,教导我们如何打好基础,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以及如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那45分钟里,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刘老师的话让我深受鼓舞,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拼命学习,迎接高考的挑战。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我和王化志、艾凤明决定不再每天通勤,而是选择住校。</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铁中的学生宿舍里,一个宿舍里住着20多个人,床铺就像大车店里的通铺一样。每天,我们都要排班给宿舍的人挑洗脸水,两个人一组,前往100多米外的水房子取水。那时的我又瘦又小,一担水放在肩上摇摇晃晃,走起路来十分吃力,但为了能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学习,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吃饭则要去大约一公里外的铁路职工食堂,当时食堂规定一斤粮票可以兑换二两细粮和八两粗粮。幸运的是,艾凤明的姐姐在食堂窗口卖饭,她总会收下粗粮票卖给我馒头、花卷,这在当时可是难得的美味,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依然觉得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电力供应并不稳定,经常会停电。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宽裕,很多人都舍不得买蜡烛,一旦停电,就只能点上煤油灯。在迎接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常常学习到深夜。昏暗的煤油灯下,书本上跳动的火苗将我们的身影投射在墙上,两只鼻孔也被煤烟熏得黑黑的。为了节省纸张,演算本的正反面都必须充分利用;没有圆规,我们就用大、中、小三个瓶盖代替,想尽办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经过两年的刻苦奋战,我们终于迎来了高中毕业和高考。那时的高考是二轮考试,初试会淘汰三分之二的考生,只有入围的学生才能参加复试。在富裕铁中,复试入围的有五人,分别是东向泽、王力、王化志、裴春明和我。当年的高考是一条龙式录取,全国使用同一试卷,按照分数线依次录取本科、专科和中专。除裴春明外,我们四人的复试成绩都达到了中专以上分数线。东向泽目标远大,他毅然选择放弃中专录取,复读一年后,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王力被锦州铁路工程技术学校录取;王化志考入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我则幸运地被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附属中专班)录取。同年,同乡同学关立敏被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录取,胡国柱、侯洪林、艾凤明选择参军入伍,大家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开启了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在富裕铁中的一年初三和两年高中时光里,有许多难忘的瞬间。每年学校召开运动会,都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刻。百米赛跑赛场上,张洪启、王月勤、梁慧等同学如同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冲向终点;跳高场地中,姜延海身姿矫健,一次次挑战新的高度;长跑赛道上,王化志、刘元林、李兆国、李玉波等同学坚持不懈,用顽强的毅力征服漫长的赛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口号,始终萦绕在我们耳边,激励着我们在运动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p><p class="ql-block"> 富裕铁中在哈川火车站附近设有学农基地,每年我们都会前往基地几次,接受劳动锻炼。在那里,我们学习耕种、施肥、收割,体验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记得那年,我们在铁路两旁栽下了许多树苗,如今,那些小树苗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们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富裕铁路小学、中学以及铁路卫生所都与地方学校、医院进行了合并。曾经充满书香与青春气息的铁中校址,如今已变成了居民楼小区。虽然物是人非,但当年的校园风貌依然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里留下了我奋斗的足迹,承载着我风华正茂的青春记忆。每当回想起在富裕铁中的点点滴滴,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温暖而又感动的情愫,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p><p class="ql-block"> 2025.05.05于鞍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