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郴州市苏仙岭旅游区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海拔高为526米,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称号,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苏仙岭景区有著名的景点,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升仙石、八字铭、望母松、沉香石、苏仙观等均是极具游览观景价值的去处。2002年,苏仙岭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苏仙岭地处南岭余脉,骑田岭北端,海拔高为526M。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上统龙潭组、侏罗纪下统茅仙岭组和白垩纪下统神皇山组,岩性以砂砾岩、灰岩为主。山顶为砂砾岩出露形成的巨石悬岩,红色或褐色,坚硬,如榜如台列于山道一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据传西汉年间,此地有一苏仙,飞升前曾先知郴州将遭瘟疫,遂嘱其母以井水、桔叶熬药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嘱救治了大批百姓,苏仙岭由此成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苏仙岭自汉唐以来,为道教活动场所,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山上古迹、名人遗迹众多,矗立于顶峰的南禅寺(原苏仙观)始建于汉代,古朴典雅,临崖而建;山腰的景星观建筑简朴淡雅,周围竹木葱茏,绿华如盖,环境清幽,韩愈因仰慕其主持廖法正道长写下传世名篇《送廖道士序》;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流放郴州期间于郴州旅舍作千古名篇《踏莎行·郴州旅舍》;镌刻于白鹿洞石壁上,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写的“三绝碑”被誉为中国十大“三绝碑”之首,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关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幽居苏仙岭,在少帅室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千古遗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苏仙岭因为是苏仙诞生、得道、升仙的圣地,自汉以来即被称为福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将苏仙岭列为福地;北宋李思聪《洞渊集》、明《万历郴州志》、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和清《嘉庆郴县志》、《光绪湖南通志》、《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等更称苏仙岭为“天下第十八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白鹿洞位于苏仙岭桃花居旁,宽4米,高3米,长15米,为天然溶洞。传说苏耽生于此洞,白鹿、白鹤为苏耽哺乳御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洞中。洞外有乳仙亭,明知州胡汉复建八角亭,匾曰:“鹤鹿遗迹”,今废。白鹿哺乳苏仙的故事流传民间,是桃花洞被称作白鹿洞的来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索道上山。长者半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南禅寺原名苏仙观,是一座始于西汉,建于唐代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南北长82.2米,东西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正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的建筑风格。苏仙观山门,是宋代牌坊式建筑,门额上横书“天下第十八福地”七个大字,两边门联“云雾岩巉下,乾坤指点间”为明朝嘉靖年间诗人欧礼所作。正殿门额有汉白玉石盘龙御碑,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皇帝所赐,上御书:“敕封苏仙昭德真君”,长100厘米,宽50厘米,字径5×6厘米,直书,楷书阴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屈将室:“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于1938年被软禁在苏仙观内。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曾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观光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苏仙岭山顶观光平台眺望郴州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眺望郴州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这里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参观濂溪书院。濂溪书院为爱莲湖风景区核心建筑,建筑面积占地3600㎡,其功能为纪念性建筑,建筑规模为目前全国纪念周敦颐的最大的书院,居广东、江西修建的濂溪书院之上。其建筑结构采用中轴线两边展开的仿古代书院布局,建筑内容包括大门、庭院、照壁、厢房、大殿、爱莲池等。所有建筑均采用回廊式边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整个书院充满了端庄古朴、典雅大气的书院氛围和书卷气息。建筑装饰集中了马头墙、飞檐翘角,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彩雕等湘南民居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湘南古民居的建筑为特色,把我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及其《爱莲说》做成的主题公园,从而把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形象、理学精髓,深深定格在“郴城”历史发展脉络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为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现存建筑为2022年重修后形成的仿宋风格建筑群,现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主体位于郴州市爱莲湖风景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050平方米,采用马头墙、飞檐翘角等典型湘南建筑元素,一层设周敦颐主题展区,二层通过秦少游、韩愈、徐霞客等文人视角展现郴州文脉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书院最初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以纪念周敦颐任郴县县令期间传播理学的贡献。清嘉庆九年(1804年)在汝城县桂枝岭麓重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形成现存主体框架。2022年实施保护性修缮工程,恢复爱莲湖景区的书院本体建筑及周边清风桥、元公坊等配套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参观七一一矿。711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勘探、建设的大型铀矿山,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为打造大国重器“两弹一星”作出了卓越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711矿(国营七一一矿)是中国核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功勋铀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研制提供核心铀原料,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711矿是我国最早发现(1955年)、勘探并建成的大型铀矿山,始建于1958年5月,1964年正式命名。其铀原料直接用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续还为氢弹、核潜艇等国防工程提供原料支撑,奠定了中国核工业的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华湘社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1958年5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在二机部选址报告上批准在湖南郴县许家洞建设“郴县铀矿”。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也是中国最大的铀矿之一。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是以铀矿石开采为目的,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建筑物群。生产部分包括以矿石开采、拣选、运输为流程的一系列建筑物,如矿井、铁路矿仓、预选厂、运输队等,以及苏式办公楼、专家楼、实验室等辅助办公用房;生活部分包括俱乐部、招待所、职工宿舍、影球场、子弟学校、医院等建筑与设施,大部分建筑物为苏式(苏联)风格,并沿用至今、保存较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不仅代表着历史,更象征着核工业人的“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是铀矿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国铀矿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国家铀矿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打卡裕后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裕后街:一部活着的郴州史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湖南郴州的城市脉络中,裕后街就像一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位于郴州市最中心,隶属于苏仙区南塔街道办事处 ,处于郴州城 “九街十八巷” 的心脏部位,是郴州湘粤古道的始发地,自秦置郴县起,已静静走过了 2200 多年的悠悠岁月,当之无愧地成为郴州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也是郴州历史文化的发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关于裕后街名字的由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取自《三字经》中 “光于前,裕于后”,寓意着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 。这一名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承载着郴州人民的精神传承。据《郴州志》记载,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为巩固南部疆域,派遣 50 万大军戍守五岭,并修筑湘粤古道,其中湖南境内段的郴宜九十里驰道(又称骡马古道),其最北端就位于如今的裕后街。这条古道在当时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而裕后街作为起点,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逐渐繁荣起来。从西汉到明万历年间,这里的繁华景象一代胜过一代,成为郴州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海禁大开,粤盐、广货及舶来品沿驰道北上,在郴城裕后街进行水陆转运,湘南农副土特产也在此集散。那时,来往于驰道的骡马日以千计,挑夫不下万人,郴江码头出入商船日达三四十艘。沿河一带,盐行、粮行、油行、土产行林立,旅舍客栈达百余家,真正呈现出 “商贾云集、货物辐辏、颇及一时之盛” 的繁荣景象,极大地带动了郴州古城向南沿河发展。在这一时期,郴州古城形成了 “九街十八巷” 的路网格局以及北为行政区、南为商住区的功能布局结构,而裕后街也达到了它繁华的鼎盛时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