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客来到旧金山,一定要坐坐那里独特的缆车。</p><p class="ql-block"> 它有轨道,但头上没有“辫子”,动力来自地下的钢缆(cable),所以称缆车(cable car)。遇到行人和车辆,司机会用绳子拉动铃铛,所以也称铛铛车。</p> <p class="ql-block"> 旧金山的街道以坡陡著称,一个多世纪前就能让载满乘客的车辆轰隆隆地爬上一个连一个的陡坡,不仅体现了先进的技术,更展示了超然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旧金山早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高楼林立,但古老的缆车依然穿行其间,形成一种今昔强烈对比,成为旧金山一景,更是这个城市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在最繁华的鲍威尔街上,红色区域是缆车道,其他车辆也可以通行,但只能慢吞吞地跟在缆车后面,不能超车。可见缆车的“霸主”地位。</p> <p class="ql-block"> 缆车前半部分是敞开的,乘客可以一路观景;后半部分是封闭式车厢,即使在夏季旧金山也是冷飕飕的,坐在车厢里可免得受凉。不过,对于图新鲜的游客来说,当然要抢前面的敞开位子。瞧,这辆车上敞开式座位坐满了人,后面的车厢里则是空荡荡的。</p> <p class="ql-block"> 乘坐缆车,最酷的就是站在两侧的踏板上了。每一格踏板允许站立两个人,伴随着缆车轰隆隆和铛铛铛的声音,一路招摇过市,这是旧金山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咱也玩一把“铁道游击队”的飞车功夫,不虚旧金山之行。</p>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人力成本高,一辆缆车要两个人开,所以乘坐成本也是很高的:一次票8美元,哪怕你只坐一站。我们买了14美元的一日通票,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来回坐了两次,把“老本”坐回来了。一路观光,一路观察。</p> <p class="ql-block"> 缆车的另一个看点是在终点站调头,非常简单也十分有趣:司机下车,把轨道扳一扳,把车身轻轻推一推,就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然而,缆车前行并不是推的。驾驶缆车似乎不那么简单,既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力气活儿。</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回坐了两次缆车,除了体验、看风景,还观察司机的驾驶。一辆缆车要两个人驾驶,前面一个司机掌握操纵杆,让车身的棘齿咬合轨道下的钢缆,使车前行;后面一个司机像是在“掌舵”,在转弯处时不时地拉动把手,看起来挺费劲。</p><p class="ql-block"> 但是,仅靠坐车观察是看不出多少门道的。</p> <p class="ql-block"> 缆车时速只有15公里左右,而且噪音分贝高,运营成本高,却为什么依然是旧金山的“宠儿”呢?要想知道更多一些,就得到缆车的总发车处、如今的缆车博物馆看看。</p> <p class="ql-block"> 一进博物馆,就被这运转的钢缆吸引住了。缆车就是通过这些躲藏在轨道下的钢缆得到动力的。</p> <p class="ql-block"> 这张示意图展示了钢缆运作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示意图展示了缆车操纵杆与地下的钢缆咬合前行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的人物就是旧金山缆车的发明者安德鲁·哈利迪,他1836年生于伦敦。下面两段文字简明地告诉你,在你的脚下,由他发明的轮盘和钢缆是怎样带动缆车行走的。</p> <p class="ql-block"> 旧金山缆车运营起始于1873年,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早期的缆车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内展出的目前留存最早的(1873年)缆车车厢原件。</p> <p class="ql-block"> 1906年4月18日凌晨5点12分,旧金山发生震级为7.8级(部分资料称7.9级或8.3级)的大地震,并引发持续三天的火灾,不仅造成约3000人死亡,还毁坏了大量建筑,成熟发达的缆车系统也遭遇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旧金山重建过程中,缆车系统得到恢复,继续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这是重建后的旧金山街景,缆车畅行其间。</p> <p class="ql-block"> 大地震没有毁弃缆车,后来的大发展却要革掉缆车的命。20世纪40年代后期,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如日中天,旧金山市长提出一个城市整体改造计划,其中包括淘汰效率低、成本高、噪音大的缆车,建设效率高、成本低、噪音小、现代化的公交系统。</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29日的《旧金山纪事报》在头版头条通栏报道:“缆车将被淘汰,城市决定采用超级巴士”。当时报社只是客观报道,和议会及各方政客一样,并没有对此提出反对意见。</p><p class="ql-block"> 那么,市民作出了什么反应呢?</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民间反对声四起,甚至出现了由克鲁斯曼夫人领导的“拯救缆车公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市长无视民间的反对声,甚至拉出几辆马车来嘲笑拯救缆车的人们,而人们却说,恢复马车,我们不反对!可见,民间的意见不在于保护落后,而在于保护传统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旧金山人就拯救缆车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报纸详尽地对此进行了报道,编辑部从原来的单纯传递政府声音逐渐转向广泛报道各方意见,《旧金山纪事报》在社论中甚至提出:“能够想象伦敦没有大本钟,巴黎没有埃菲尔铁塔,纽约没有自由女神像吗?缆车就是旧金山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在民意的强烈要求下,旧金山就缆车去留进行投票。结果17万人支持拯救缆车,投反对票的只有5万。</p><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5日的《旧金山纪事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是:“缆车将在旧金山保留,提议获得压倒性胜利”。缆车保住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78年过去了,三条缆车线路如今依然在旧金山市中心“轰隆隆”“铛铛铛”地运行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博物馆的地下,观看正在运行的轮盘和钢缆。由此也看到了当年旧金山市民的远见,还看到了报纸作为媒体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纪念品店里,缆车的衍生产品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如今,缆车在旧金山早已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城市的名片,是历史的遗产,是旅游的卖点,是旧金山人的一笔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我来访旧金山时就买过一把缆车纪念品勺子,一直珍藏着。相信旧金山也会珍惜缆车,珍惜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