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源于对河西走廊的向往,5月17日上午八点从兰州水车博览园出发,沿乌鞘岭、天梯山石窟、最后到武威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隔两年,我们再次走进河西走廊,去慢慢细品一些带历史印记的小众游览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 乌鞘岭作为河西走廊的起点,河西走廊的最东端,可以说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当年张骞通西域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是中国三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点,陇中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更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中国第一大“界山”,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span></p> <p class="ql-block"> 乌鞘岭观景台海拔3052米,从停车区到观景台需沿栈道爬约50分钟山路,可在此感受三大高原交汇的独特地理风貌,欣赏壮丽的雪山、草原景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如果没有这个观景台,真的不会想到这个是明长城遗址,因为真的很小,感觉就是小土堆,不过几百年了,还能看出来样子也是很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明长城,位于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域内。汉王朝自元狩三年(前120年)在此修筑长城,明时又在此筑高墙。乌鞘岭自古为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就黄羊河水库边上。</p> <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艺术的“活化石”,始建于1600年前的东晋北凉王朝,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与高僧昙曜共同开凿,被誉为“云冈、龙门石窟的源头,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堪称石窟鼻祖。</p><p class="ql-block"> 现存18个洞窟,目前只开放核心13窟大佛,窟内28米高的唐代释迦牟尼佛像巍然端坐,两侧文殊、普贤菩萨与天王造像栩栩如生,南北壁的青龙、白马驮经壁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黄羊河畔,山势陡峭、形若悬梯,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p> <p class="ql-block"> 来到河西走廊的第一郡——武威市,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中西部,河西四郡之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因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汉武帝以“武功军威”之意命名。</p><p class="ql-block"> 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也让人们熟知了他另一个名字——凉州。同时,它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马踏飞燕)的出土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凉州的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事件之一便是匈奴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匈奴人在与汉朝的战争中失去了祁连山和焉支山的感慨,显示了凉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因出土了稀世珍宝“马踏飞燕”而闻名于世。这座东汉时期的墓葬,虽历经岁月,但其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当看到那匹青铜铸就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燕,以风驰电掣的姿态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时,不禁让人感叹古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开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是世界上唯一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罗什法师在此驻留近17年,他将大量梵文经典译成汉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门又名凉州昭武门,是隋文帝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绩</p><p class="ql-block">所建。</p><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门楼始建于隋朝开皇八年(588年),明代重修。每当天气晴朗无风时,夜晚登上城楼,可以清晰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漓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是凉州古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及至近代,(武威)原城墙、城门均已损毁,唯有南城门楼还遗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复原的城门楼通高39.6米,在门洞顶部平台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4万多平方米的南城门楼广场建成,成为武威一新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