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陟罚臧否说起

淑气青阳

<p class="ql-block"><b>  诸葛亮在北伐前夕写下《出师表》,其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十六字,看似平淡,却道尽了所有群体得以存续的底色——公正,她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每一次具体的选择中,守住底线的清醒与坚定。制度公正是国家存续之本,而执行者的人格操守是实现公正的关键。诸葛亮以“临表涕零”的赤诚,将这一理念镌刻于历史长河,至今仍为后人镜鉴。更让我们感叹“公正”二字穿越千年的重量。这背后藏着一个朴素却永恒的逻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时的一碗水端平。她暗藏着一个王朝一个团队兴衰的密码,用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打破人情网络,以制度化奖惩替代个人好恶。出现“贤否混淆”的局面,就像把珍珠和沙砾混在一起,再好的宝玉也发不出光芒。当今社会,无论是职场里的奖惩分明,还是社会中的规则执行,道理其实相通。团队里有人拼命干活却总被忽视,有人摸鱼划水反而步步高升。 这种‘努力不值钱’的憋屈感,失望便会悄悄侵蚀信任。若赏罚只看身份、不凭实绩,忠诚者寒心,投机者得利,再稳固的基业也会从内部崩塌。诸葛亮的智慧,正在于他看到了“权力场域”对公正的侵蚀。宫中与府中,看似是空间之别,实则是“亲信圈”与“事务圈”的分野。若对“自己人”宽纵、对“外人”严苛,制度便成了橡皮筋——可紧可松,最终会让所有人失去对规则的敬畏。其本质是在打破“圈子文化”,用统一的标尺丈量所有人。《出师表》穿越千年仍能刺痛人心的原因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赏当其功,罚当其罪”的朴素愿望,始终是人心所向、国之基石。 (2025.7.1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