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学习海灵格《感恩》的小诗中,有学伴提出:什么是爱的五个序位?</p><p class="ql-block">大师姐贴上了网上说:</p><p class="ql-block">爱的序位五法则</p><p class="ql-block">爱的序位五法则通常指的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提出的家庭系统排列中的五大法则,即:</p><p class="ql-block">整体法则、</p><p class="ql-block">序位法则、</p><p class="ql-block">平衡法则、</p><p class="ql-block">流动法则、</p><p class="ql-block">事实法则。</p><p class="ql-block">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整体法则:</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会不断进化成长,每个成员都要有其位置。整体观有双向性,整体会影响其中的每个小个体,但小个体的改变,也能影响整体。在人类的家族关系里,只要是属于这个家族系统的一分子,都有归属于这个系统的权利,在这个系统里永远都有一个“位置”。若出现家人被遗忘或排除等情况,违背了整体法则,系统里的其他成员可能会去填补这个被排除者的位置,从而重复被排除者的命运悲剧。</p><p class="ql-block">序位法则:</p><p class="ql-block">长幼有序,每个人都有归属的权利。在家族系统里,每个人都要按照其长幼辈分的“顺序”被尊重,回归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比如夫妻关系先于亲子关系存在,夫妻关系排第一,亲子关系排第二;兄弟姐妹的序位完全遵循出生顺序。若违反序位法则,会给家庭带来痛苦与失败的教训。</p><p class="ql-block">平衡法则:</p><p class="ql-block">施与受的关系要平衡。两性之间、亲子之间等都要保持平衡。例如两性之间,对方对自己好,<u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回报时要多加一点</u><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对负面的对待,<u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回报时要减少一点点</u>。亲子之间,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孩子永远无法平衡,但可以像父母一样把生命传给下一代,同时尽力孝顺父母,这是一种生命流动性的平衡。</p><p class="ql-block">流动法则:</p><p class="ql-block">关系信息会世代传递,生命力要向前流动。生命是一种流动,它透过每个生命个体作为接收器与发送器,同时透过生命群体关系的相互交流,生命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包括家庭、公司、社会等组织都是如此。如果生命力没有往前流动,而是往后推溯,比如因为要照顾原生家庭而无法拥有自己的家庭等,违背了流动法则,会导致生命力无法全然发挥,生活受到局限。</p><p class="ql-block">事实法则:</p><p class="ql-block">必须尊重与承认事实的原貌。要尊重每个人在系统里的身份事实,而且“把它说出来”是一种重要的承认方式。例如孩子对父亲说“你是我的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是长辈,我是晚辈”,或是第二任妻子对前任说“你是他前任的太太,我是他现任的太太,你在我前面”,当这些话打从内心说出来时,代表了说的人知道这个事实并承认它,这会给系统里所有相关的人带来稳定与解脱感。</p> <p class="ql-block">关于爱的序位,最近我们有一个特别现实的例子,再婚家庭与子女关系的问题,为什么说再婚家庭是加大难度的婚姻,是因为再婚家庭多了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多重关系,有一个爱的序位特别难把握与拿捏:</p><p class="ql-block">①从整体法则来说:孩子与再婚配偶,孩子先进入这个系统,所以以先来后到说,孩子在系统里是排在再婚配偶之前的…,</p><p class="ql-block">②以序位法则说:长幼有序,再婚配偶是长辈,排在孩子之前…,</p><p class="ql-block">到底谁先谁后,在子女与再婚配偶三者关系间,如果没有一两个明白主体,或有一个心胸狭窄,呆在本我不出来的人,都会矛盾丛生,这对一个人的情商、智慧、胸襟、慈悲……是极大的考验。</p><p class="ql-block">就象在一个单位里,年轻领导与前辈之间的分寸,考验一个人的成熟与人品……。</p><p class="ql-block">借此,跟大家普及一点心理学知识和隐藏动力。</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尊老爱幼,这似乎是给中青年说的,那么只有老和幼同时存在时,如何处理尊老爱幼的问题与矛盾?</p><p class="ql-block">值得每个人在实践中思考……</p><p class="ql-block">在爱的序位里,不能不说的,还有就是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排序,在我们周围,婚姻中因夫妻双方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偏心”而引发的矛盾不在少数,男性(丈夫)常对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妈妈(婆婆)言听计从,是激发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重要灾区…,女性(妻子)常偏护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偷偷往娘家拿东西接济,是夫妻争吵的重要原因…,在维护自己错误排序时,双方打出的牌子,似乎无以反驳又让人无语:父母只有一双,配偶可以再找…,这话似乎没毛病,可没毛病的道理为什么成了婚姻杀手呢?</p><p class="ql-block">在家庭排序中,我们常告诉大家,夫妻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血缘又超过血缘的一份特殊而神奇的关系,两个毫无干系的人一但对了眼结了婚,这份情感就可以变成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胜过与父母的亲密,一但臭了,又可以变成最陌生最疏远的人,过去在婚姻个案里,几乎有50%在排序中是错位与混乱的,调整序位,大部分问题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在婚姻关系中的序位是:</p><p class="ql-block">一、夫妻互为第一位</p><p class="ql-block">二、子女第二为</p><p class="ql-block">三、双方父母第三位</p><p class="ql-block">四、双方兄弟姐妹第四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些高举父母只有一双,配偶可以再找的人,让解释为什么父母不是第一位?我们很难用血亲的视角逻辑,推理出答案,但法律规定,似乎又说明夫妻互为第一位的隐性铁定的法则,继承法规定:顺位继承人的序位是:</p><p class="ql-block">一、夫妻</p><p class="ql-block">二、子女</p><p class="ql-block">三、父母</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父母只有一双,且有养育之恩……,为什么不列为第一继承人呢?</p><p class="ql-block">这也许就是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吧!</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所说的排序并不是双方是对立的,而是需要智慧处理关系,比如有人提出:父母生病需陪医,夫(妻)一方想让对方陪伴(或其他事项),那到底应该陪谁?你不是说夫妻互为第一位,那就陪夫(妻)喽?</p><p class="ql-block">提这类问题的人纯属抬杠与弱智,也没必要再说什么了。</p><p class="ql-block">总之,万事皆有秩序、序位与排列,顺则昌,逆则亡!</p> <p class="ql-block">有学伴课上提问,说不太懂整体法则与序位法则,所谓整体法则或者可说以系统为单位,所谓序位法则是指老幼尊卑,(当然这里的尊卑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尊贵卑下,而是排序)。</p><p class="ql-block">从系统法则:先进入系统有优先权,</p><p class="ql-block">从序位法则:长者优先,</p><p class="ql-block">对一般人来说,这就会形成新的关系难度,即一个幼者先进入系与一个后进入系统的长者相遇,谁应该优先?如何排序?</p><p class="ql-block">是的,这份关系现下课堂更能说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突然发现这种问题如果是教条的用排序来说,挺难处理,比如:</p><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中:领导vs长者</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尊老vs爱幼</p><p class="ql-block">在家庭中:父母vs配偶</p><p class="ql-block">在婚姻中:再婚配偶vs继子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解答时,提问的学伴让以她自己为例,她父亲再婚…自己就是再婚配偶vs继子女中的主角,忘了她的这份关系……。</p><p class="ql-block">掐指一算,这种关系相当普遍了,就学堂,有6/15的人都是再婚家庭的某一个角色,或继子女,或继父母,或儿媳……,如果加上兄弟姐妹亲戚,我估计100%的家族里都有再婚的情形。</p><p class="ql-block">有学伴说:谢谢老师和大师姐的分享。这部分就是<u>长大后没人教我们,我们缺总被无知困扰的那部分。</u></p><p class="ql-block">还有学伴说: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把几种矛盾体现的很突出,<u>一下子就说明问题了。我自己因为经历过这种家庭的矛盾,感受挺明显的</u>。</p><p class="ql-block">所以讲清爱的序位还挺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如果每一个主体都能尊重别人,守住界线,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而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活在本能里,追求自己的舒心、高兴而忽视关系方的需求与感受,冲突因此而不断……。</p> <p class="ql-block">当日美食豆角搓搓。</p><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豆角搓搓,对老陕来说,再用油一泼,美味无比,自己试吃几次,很成功,所以做给学伴们同享。</p><p class="ql-block">本是课休间的加餐,结果因大师姐一早从少林寺驱车四、五百公里赶回来上课,没顾上吃午饭,又有学伴也没吃午饭,所以变成课前大餐,吃完我们一起拆解了开学大礼包~一个“家属”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人很少能看到别人的用心与付出。大多数人都将此视为理所应当,甚至还不满足。</p><p class="ql-block">所谓学会感恩不仅是回报施授者的付出与用心,更大的意义是建立营造互利的环境,知恩图报,时刻心怀感念,看起来是付,其实自己仍是受益者。</p><p class="ql-block">“善念是最强的护身符”</p><p class="ql-block">三感不是挂在嘴上的谢谢,而是愿意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施\付”,所有懂三感的人都是俯身且谦下的。对只说谢谢,无走心“施\付”回馈的人只能说是“卖嘴”,可见每个人都是具有判断能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被困住、卡住、套住…。</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很简单,记住这个世界的规则,所有的关系只要你放弃不要了,这道题就解了,无情可破全局,无欲则刚[强]</p><p class="ql-block">谁认真谁就输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欲、要、与认真就是“我执”,我执背后是~我是对的,我是对的背后~是深坑,坑的特点低、窄、无路、局限…自然就会被困、卡、套在其中不能动弹…。</p><p class="ql-block">所谓无情不是目无一切的冷酷,而是指用情太深与热情四溢的过度与越界……。</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感恩》</p><p class="ql-block">伯特.海灵格</p><p class="ql-block">根系穿透岩层时</p><p class="ql-block">沉默是唯一的语言</p><p class="ql-block">雨水渗入裂缝的纹路</p><p class="ql-block">每一粒沙都记得风的形状</p><p class="ql-block">那些未被言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掌心凝成盐粒</p><p class="ql-block">黄昏把影子还给土地</p><p class="ql-block">星辰坠落成祖先的姓氏</p><p class="ql-block">你站在河流分岔处</p><p class="ql-block">听见回声来自地底深处</p><p class="ql-block">果实腐烂的芬芳里</p><p class="ql-block">涌动着未完成的告别</p><p class="ql-block">当月光洗净墓碑的裂痕</p><p class="ql-block">枝桠向虚空交出年轮</p><p class="ql-block">所有缺席者的名字都在泥土深处归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根系/岩层:隐喻家族代际间的牵绊,岩层象征固化的家族创伤,根系代表个体突破束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2.盐粒:海灵格理论中强调“承认事实的苦涩”,盐既是保存记忆的介质,亦象征接纳痛苦的勇气。</p><p class="ql-block">3.分岔的河流:指生命中的重要抉择时刻,需直面系统动力中的未竟之事。</p><p class="ql-block">4.腐烂的果实:对应“放下对完美结局的执念”,腐烂作为自然循环的必要阶段。</p><p class="ql-block">5.归序:呼应“爱的五个序位”理论,强调家族成员各安其位方能能量畅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感恩,真会表达出感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世俗中常见几种人,</p><p class="ql-block">一种是根本感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以从不感谢,</p><p class="ql-block">一种是能感受到他人的付出与恩慧,自己的获益,会说谢谢,</p><p class="ql-block">一种是知道他人的付出与不容易,常怀感念,或做回馈,</p><p class="ql-block">一种是知恩图报~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就设法报答,讲良心,重情义。或传递乐善好施……。</p><p class="ql-block">真正知感恩,懂感恩,付出行动的感恩,心怀感恩的人並不多,所以知感恩也是需要学习的,懂感恩、去感恩的人运气大多不会差,天必佑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