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岁月长河的褶皱里,总有一些独特的民俗,如隐匿的珍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章丘石匣村的过半年,便是这样一颗遗世明珠,承载着悠悠古韵,演绎着别样的烟火人间。</p><p class="ql-block"> 石匣村,一个名字自带古朴质感,几乎全部用石头堆砌的房屋、街巷,向前来参观游玩的人们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和岁月的沧桑。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潺潺,似在低吟着古老的故事。河畔,绿树成荫,野花肆意绽放,与错落有致的石屋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秀美的田园画卷。</p><p class="ql-block"> 7月13日上午,“第七届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在一片锣鼓喧天、热闹欢腾的气氛中拉开大幕,各级领导在百忙中莅临参加,国内很多著名艺术家冒着酷暑表演了精彩节目,受到现场千余名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p><p class="ql-block"> 过半年,在石匣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清晨,阳光刚刚洒下,村里便忙碌起来。人们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伏羊汤,是过半年的重头戏。羊肉在锅里炖煮得软烂入味,汤色乳白,香气四溢。这不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石匣村的街街巷巷,除了热闹的节庆氛围,还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瀛汶河的源头,20余座山峰层峦叠嶂,36泉穿村而过,24桥沿河而建,山水相依,生态秀美。齐长城遗址保存完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兴隆寺等九处庙宇,香烟袅袅,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铁匠、木匠、石匠、酿酒、条编、手工印染等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展现着村民们的智慧和勤劳。</p><p class="ql-block"> 村子的一角有一座章丘梆子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各种珍贵的戏服、道具、剧本和照片,详细介绍了章丘梆子的起源、发展和传承。通过这些展品,使人们对章丘梆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传承这一古老艺术而默默付出的人们。 </p><p class="ql-block"> 石匣村的过半年,是一场民俗的盛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领略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那热闹的场景、质朴的笑容、古老的唱腔,都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章丘石匣村的兴隆寺位于官庄街道石匣村东之轿顶山南麓,俗称“东寺”,以下是关于它的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始建与重修: </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兴隆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复修,清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初六又重修一次。</p><p class="ql-block">传承与延续: </p><p class="ql-block"> 自建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解放后,2005年初正式恢复其为佛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p><p class="ql-block"> 兴隆寺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四合院建筑,背倚大山,立于陡崖,高台基座,石墙青瓦,布局合理。进寺院正门,北为大雄宝殿,东有观音菩萨,西居地藏老母,南立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檐角翘首,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内分东西两院,两院有门道相通,西院是经房和僧人的宿舍、饭堂。 </p><p class="ql-block">寺内景观:</p><p class="ql-block"> 院内正中有一棵16米高的不老青松,正对四门,古松参天,直冲云霄,与高耸的轿顶山相映成辉。</p><p class="ql-block"> 2000年1月,兴隆寺被列为章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青山环抱石匣喧,盛夏时节过半年。邻里攒羊情更厚,儿孙绕膝意方绵。古桥流水观佳景,老调新腔颂盛年。且看乡村民俗美,欢歌笑语乐无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