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

金鱼

2025年7月11日周五13:48分参观"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div>宁夏固原地处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又是丝绸之路重镇,周秦汉唐以来,以中原文化为底色的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竞放异彩。本次展览汇集了300余件来自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不仅展示出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更是以丰富的文物类型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特征。数千年间中华文明以丝绸之路为廊,纳四方文明于怀中。西周到隋唐时期的固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切片,以其文化交融之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窗户。今日这些精品文物跨越千里,从六盘山麓集聚到黄浦江畔,以上海博物馆为窗,既向世界展现出一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智慧长卷,亦向世界呈现出文明对话的中国方案。宁夏南部的六盘山横亘于河套平原与关中平原之间,它既是关中地区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固原地处六盘山麓之间,是古代中原的战略要地,也是古老的丝绸之路重镇。固原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展现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此地的深度交融,更印证了中西文化在这座丝路都市的汇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固原孙家庄、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各类青铜器、玉器,充分见证了西周时期中原礼制在此生根、发展的历程;春秋战国遗址出土的各类动物纹饰件,是极具生命力的北方草原艺术在此地浸润传播的体现。南北朝时期固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市。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墓出土的墓志、壁画及彩绘陶俑群,沿袭了中原传统的墓葬规制;同墓出土的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等异域珍品,则体现出该地丝路贸易的繁荣。隋唐时期活跃在中亚的粟特人大量入华,他们积极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生活,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固原的粟特人史氏家族墓地遵循中原墓葬制度,汉文墓志铭刻着入华粟特人的华夏身份认同,墓葬壁画中的人物服饰、绘制技法也与中原墓葬壁画一脉相承;而面覆金饰、口含金币的葬俗,又体现出对故土的怀念。古代的固原地区,东连中原文化,北通草原文化,西接丝绸之路,始终是多元文化互动的枢纽地带,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此次展出的三百余件固原精品文物,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却如多棱镜般折射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当我们凝视这些穿越时空的文明信物,看到的不仅是固原大地上的文化交融,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生动轨迹。</div><div><b>铸礼大原。</b>西周时期固原是周王朝的战略要地,史称"大原"。作为周王朝势力范围所至的西北之地,中原礼制在此落地生根。孙家庄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鼎、簋等器物,证实固原深受西周早期政治文化的浸润;入选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姚河塬西周遗址,是西周最西北封国的都邑城址,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在此地得到充分发展。春秋至秦汉时期固原作为西北边防重镇,中原文化在此地不断深化发展,同时融合了以动物纹饰牌、青铜短剑、马具为代表的北方系青铜文化,使该区域呈现出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面貌。</div> <b>偏口彩陶壶。</b><div><b>彩陶。</b>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土与火之间创造了早期社会标志性的文化成就-彩陶。固原地区彩陶文化类型丰富,是与周边地区频繁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固原彩陶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类型,宁夏南部山区亦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菜园文化类型。彩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流畅的线条与器型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先民对美的追求,也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信仰。固原出土偏口彩陶壶绘有三角形网纹、树叶纹、豆荚纹、葫芦网纹,线条明朗,分布和谐。形体似鸟,以口部表现鸟头部,以圆润的腹部作为鸟腹,双耳似两翼,扳耳作为尾部,勾勒出一展翅欲飞的鸟儿造型。彭阳县出土双耳彩陶罐则饰以较为简单的几何纹。<br></div> <div><b>固原历代沿革表。</b></div><div><b>双耳彩陶罐。</b>齐家文化(约前2200-前1600),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br></div><div><b>偏口彩陶壶。</b>马家窑文化(约前3300年-前2050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 <b>礼乐立序。</b>固原地区出土以铜簋、玉琮等为代表的早期礼器,以丰富的器物类型展现了礼乐文明在该地区的发展进程。西周时期已建立起涵盖政治、军事、生活的一套完整的礼制体系,车马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专门掌管王室车辆的职官"巾车",管理重大事项的车马使用礼仪,对车辆上的旗帜、装饰以及丧葬用车配置都有明确规定。装配在车、马身上的各种精美车马器,彰显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此外固原地区出土大量中原形制的兵器,亦是中原文化在此地不断发展的体现。<div><b>礼制。</b>固原地区出士的玉琮、铜簋等礼器,说明该地深受中原礼制的影响。古代中国围绕礼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礼仪意义的物质载体,礼制从宗教、政治到日常生活多个方面形成完整体系,奠定了华夏礼乐文明的根基。新石器时期玉琮、玉璧与姚河塬西周玉器,共同体现了固原地区玉礼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新石器时期卜骨残存的钻孔、烧灼痕迹,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改制成骨铲的"稼稷"卜骨,皆是先民使用甲骨占卜的实证。孙家庄西周墓地出土铜簋是西周青铜礼器的典型器物,常与鼎搭配使用。西周"重食",强调饮食在礼制中的仪式化、等级化功能,青铜食器正是重要的物质载体。</div><div>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br><b>玉琮。</b>仰韶文化晚期(约前3600年-前3000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四璜联璧。</b>齐家文化,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br></div><div><b>绿松石玦/玉璧/玉璜。</b>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玉琮。</b>齐家文化,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br></div><div><b>卜骨。</b>齐家文化,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卜骨。</b>西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 <b>"稼稷"卜骨。</b>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2019 年出土于彭阳县姚河塬遗址东南部一座房址内。由黄牛右肩胛骨制成,原为卜骨,后改制为农业生产工具骨铲,呈圆角梯形。背面有三处钻凿,正反面和侧缘有打磨痕迹,单面刃,刃部在肩胛骨背面,较为锋利。正面残存一行竖向刻辞,计5字"日由稼慶卜"。"稼稷"二字在该行刻辞中字体刻写较大,似有突出"稼稷"二字的意味。 <b>虎首形铜车軎/兽首纹铜车辖。兽面纹铜车轴饰。铜车轭/铜衡末饰/铜衡内饰/铜銮铃。错银铜车舆饰。</b>西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b>铜衡内饰(西周)/羊首形铜车辕饰(春秋战国)。</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兽面纹铜节约/鸟纹铜当卢/铜马镳/云纹铜当卢/骨节约</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车。</b>先秦时代,马车的用途涵盖礼仪、作战、出行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车马制度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用车的种类、装饰、数量。在诸侯贵族的墓葬中往往有殉葬车马,其数量与规模也反映出墓主的等级与地位。车马器是配置在车身与马体上的器物,不仅用于加固马车、驾驭马匹,更具有礼仪与装饰性质。銮铃是饰于西周贵族车衡的轭首上的铜铃,《大雅.良》"四社彭彭,八鸾锵锵。"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马车与众多车饰配件,直接表明了墓主的贵族身份,实证了该地属于周王朝的势力范围。出土车马器多以兽面纹装饰,是使用者等级与身份的体现。马具包括御马器和马饰件,固原地区出土的骨制马具尤其体现了当地的游牧文化特色。 <b>鹿形金饰。</b>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羊形铜饰牌。</b>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动物纹金饰(战国)。动物纹鎏金铜饰牌(春秋战国)。动物纹金饰牌(春秋战国)。</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狮纹铜饰牌。</b>战国,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div> <b>兵器</b>。孙家庄西周墓地出土兽首纹铜戈正、背面皆铸有一侧面兽头,兽耳圆雕,线条简洁生动。戟是戈、矛的组合体,作为中原车战的核心长兵器,是周王朝的军事力量在此地的反映。固原地区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受到了流行于中原地区的长胡、中胡、三穿戈的影响,与中原形制一脉相承。"晋上容大夫"戈题铭中的"晋",应指"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反映了周边国家在此地征战或交往的进程,是中原诸侯势力深入西北的见证。<div><b>兽首纹铜戈(西周)/铜戈(春秋战国)/铜戟(西周)/铜锛(春秋战国)/"晋上容大夫"铜戈(春秋战国)。</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塞上风来</b>。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底色,融合北方草原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一时期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偏爱以动物纹样装饰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他们以草原动物形象为题材,采用金、银、铜等材质创作出造型多样的饰件,其图案生动、做工精细,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固原出土的各类动物纹饰牌、带钩、青铜短剑等器物,是对北方草原艺术风格的吸收,也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创新的特质。此外得益于固原当地发达的畜牧业,各类精美的骨制品层出不穷,主要有车马器、日用器和装饰品等,凸显出固原地区作为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交汇地带的区域特色。<br></div><div><b>虎噬羊镀锡铜饰牌/动物纹鎏金铜饰牌。</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虎噬鹿铜饰牌(战国,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虎噬兽铜饰牌(春秋战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br></div><div><b>动物噬咬纹金饰。</b>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子母豹铜扣饰。动物噬咬纹金扣饰。</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div><b>动物艺术。</b>北方草原地区的生活环境,使居民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在形态特别熟悉,他们常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表现题材,将其装饰于服饰及日常使用的器物上,体现出他们源于自然且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固原作为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区,春秋战国时期装饰有动物纹的金属饰件在该地区得到普遍使用。饰件类型主要有扣饰、带饰、杆头饰及各种饰牌等。扣饰、带饰及饰牌主要以浮雕、透雕的形式呈现,而杆头饰则多呈圆雕形式。饰件上的动物纹样以单体动物或动物间搏斗场景为主,这都是草原地区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表现动物形态时,单体动物多采用夸大局部特征的艺术化处理;多个动物搏斗场景,主要表现噬咬瞬间的张力;另外动物的身体常作动态扭转,或蜷曲成团状,或后肢翻转上扬。这些动物纹饰件充分展现出草原艺术贴近自然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特色。<br></div><b>虎噬兽金饰。</b>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人驼纹铜带饰。</b>战国,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在各种动物纹饰件中,人物形象出现较少,这件人驼纹铜带饰中,骆驼平卧,似为人物刚骑上骆驼的瞬间,记录下了草原居民的生活细节。</div><div><b>凤鸟纹金饰。</b>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凤鸟纹金饰上的凤鸟造型特征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相近,体现出与中原文化的联系。<br></div><div><b>狼纹银箔车饰。</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狼在草原文化中象征勇猛、坚韧和守护,狼纹银箔车饰生动地表现出了狼的凶猛特征,装饰于战车之上,或许寄托了威慑敌人、祈求胜利的意愿。</div><div><b>象形铜饰。</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玛瑙松石费昂斯项饰。</b>春秋战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b>貘首形铜饰。</b>西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鹿形铜饰。</b>战国,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博物馆藏。</div><div><b>羊首形铜杆头饰/鹰首形铜杆头饰。</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镶松石金带饰</b>。西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铜鼎铭文。</b> <b>"朝那"铜鼎。</b>汉(前206年-220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铜鼎铭文。</b></div> <b>"朝那"铜鼎。</b> <b>铜簋。</b>西周,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金花饰。</b>西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铜簋。 <b>彩绘木马。</b>汉(前206年-220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b>装饰艺术</b>。固原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高等级墓葬区出土诸多精美器物,彰显了西周贵族的装饰艺术。象牙作为稀有资源,多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葬,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象牙制品表明了墓主的贵族身份。象牙梳正反面饰有商周青铜器中典型的兽面纹,显示出王权正统性。出土动物形玉器线条简洁,造型生动,中华传统纹样中的凤鸟纹在出土玉器中亦有体现。该地出土以蚌壳制成的饰件,与区域内部丰富的水系相关,极具地域特色。<br><b>象牙杯/象牙梳。蚌鱼。</b>西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骨叉。</b>仰韶文化晚期(前3600-前3000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div><b>玉螳螂。玉凤鸟。</b>西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蒜头铜扁壶。</b>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 <b>动物纹褐釉陶壶。</b>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兽首形骨饰/兽首条形骨器/三角纹刀形骨器。</b>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绿釉陶熊顶灯。</b>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 <b>动物纹褐釉陶壶。绿釉陶熊顶灯。</b> <b>铜博山炉。</b>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b>铜鹤嘴斧。</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铜带钩/动物纹铜带扣/龙纹铜带钩/鹿纹铜带钩。三瓣形骨饰/骨马镳/骨马镳。双兽首铜短剑(2)。</b>春秋战国,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高平礼成。</b>西汉时期中央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即今天的固原。自秦汉以来中原制度在此已成气候,这一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制度乃至社会风俗都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固原出土汉魏时期文物,生动印证了这一历史进程。汉代"朝那"铭文铜鼎见证了当地西汉初年的行政建制;"魏率善羌佰长"铜印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为加强羌人部落管理而颁授的官印;"一刀平五千"铜币和"货泉"钱范体现与中原同步更迭的货币制度。此外固原汉墓出土博山炉、铜镜等生活器物的形制、工艺与关中地区高度一致,展现出该地区与汉文化核心区的文化共性。<br><b>器物装饰。</b>在固原出土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骨器出土量仅次于铜器,主要有车马器、日用器和装饰品。器物大多经过精雕细琢,有的还刻花、抛光,显示出较高的加工工艺。雕刻精细的涡纹、卷云纹和栩栩如生的兽头造型,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骨制品的存在,与发达的畜牧业紧密联系。固原地区出土带钩、带扣,既有中原传统风格,又有北方草原文化喜好的动物纹装饰风格。青铜短剑、鹤嘴斧具有典型的游牧文化特征,既是日常工具,亦可作为武器使用。<div><b>绿釉陶灶。四神纹博局铜镜。</b>汉,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魏率善羌佰长"铜印。</b>三国魏(220年-280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一刀平五千"铜币/"货泉"陶钱范。</b>新朝(9-23),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 <b>胡汉共舞。</b>南北朝时期固原先后隶属于北朝的北魏、西魏和北周。这一时期固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要都市,在商贸往来和文化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固原地区以李贤夫妇合葬墓、田弘夫妇合葬墓为代表的北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展现了这一时期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壁画与彩绘陶俑群,是传统汉制葬俗的体现。与此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金戒指,均是中亚、西亚传入我国的珍贵舶来品。传统汉制与异域器物的共现,见证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繁荣,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融汇的生动体现。<div><b>组玉佩</b>。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穿缀在一起的玉配饰,它不仅是贵族身份的标志,更是礼仪制度的直观体现。组玉佩盛行于西周时期,是服制与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到两汉时期的组玉佩日臻繁复精美,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组玉佩形制较为简洁、统一。田弘墓出土的这套组玉佩简练素雅,以玉环作为中心连接构件,展现了北周时期组玉佩的形制特征。<br></div><div><b>玉佩/玉璜/玉环。</b>北周建德四年(575),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 <b>彩绘陶俑群。</b>西魏、北周时期的随葬陶俑群是构成该时期墓葬礼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着墓主的身份等级。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彩绘陶俑200多件。两件镇墓兽造型基本一致,独角,昂首,怒目圆睁,面部以墨线勾勒,作伏卧状,沿袭了关中地区镇墓兽的造型传统。具装甲骑俑、吹奏骑俑、武官俑、文吏俑等仪仗俑身体为实心,背部扁平,衣服、甲冑多用红、黑、白等色绘制而成。陶俑造型丰壮,体现出西魏、北周的雕塑艺术特色。彩绘陶俑群在礼制上体现出对北魏的继承,在艺术造型上又表现出了时代特征。 <b>龟形铜灶。龙首铜鐎斗。</b>北魏(386年-534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b>固原北魏漆棺画墓。</b>1981年固原文物工作站对位于清水河东岸雷祖庙村的北魏漆棺画墓进行了发掘。近年又在该墓葬墓室南壁下部发现了铭文砖,根据铭文内容可知,男性墓主是北魏使持节、镇西将军、高平镇督大将冯始公,其埋葬时间应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男性墓主的木棺外绘制有内容丰富的漆画。棺盖上绘制东王父、西王母及天河等图像,边缘以忍冬纹装饰,其间点缀飞鸟。前档描绘墓主宴饮场景画面。左右侧板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绘有多个孝子故事场景,中栏绘制联珠龟背纹,下栏为狩猎图。固原北魏漆棺画的发现为北朝绘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图像内容及装饰纹样呈现出传统题材与域外元素相融合的面貌。同墓出土的龟形铜灶巧妙地以具有祥瑞寓意的神龟为主体造型。龙首铜鐎斗是一种造型独特的炊煮器,长柄设计便于持握,三足下方可置火源,用于加热食物,在行军与日常生活中皆可使用。 <b>左:固原北魏漆棺画墓。</b><div><b>汉仪重光。</b>固原地区以李贤夫妇合葬墓为代表的北周墓葬,其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体现了中原礼制典章在该地区的延续与发展,是我们观察北朝时期该地区文化面貌的重要窗口。李贤北周桂国大将军、大都督,其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从墓葬形制上看,中原传统的厚葬之风仍然存在,但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在墓道上开有多个天井,墓室采取土洞式。在出土文物方面,李贤墓出土镇墓兽怒目圆睁,作伏卧状,沿袭关中地区镇墓兽的造型传统;仪仗俑的配置沿袭北魏旧制,其造型丰壮,又体现出西魏、北周的雕塑艺术特色;墓葬壁画在表现方式上采用敦煌壁画中常见的晕染法,反映出北周时期固原地区与敦煌地区绘画艺术的交流情况。<br></div><div><b>李贤墓壁画。</b>在中国古代,墓葬是魂灵的居所。汉代以来人们愈发希望幽冥的阴宅能够延续和夸耀人间光彩的生活。现实中有些事物难以带入地下,有些抽象的观念只能采取象征性的表达,逐渐便以图绘代之,复现在墓葬的墙壁上。北周李贤墓,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处皆有壁画,内容包括门楼、武士、侍女伎乐等内容。门楼图位于过洞和甬道口外上方,用白灰浆打底,以墨色勾勒出庑殿式顶,瓦垅鳞次,鸱尾昂扬,以红色绘立柱、斗拱、额枋、栏杆等。武士图位于墓道、天井、过洞东西两壁,位置左右对称。武士持刀而立,神情肃穆。头戴冠,内穿袴褶服,宽袖,外着裲裆明光铠,足蹬麻履。有的武士袂角向墓室方向飘荡,威风凛凛。侍女伎乐图位于墓室四壁。侍女手执拂尘或团扇而立,衣袂翩跹。头梳双发髻或高髻,内穿圆领衫,外着宽袖服,腰系带,下裹裙。伎乐腰间系圆鼓,双手正执槌击鼓,头偏转向另一侧,神态活泼,颇具律动感。除过洞壁上的武士图因过洞本身较低矮而画得略矮小以外,其他壁画人物几与真人等大,营造出外有武士值守、内有仆从服侍在侧,墓主夫妇"观赏"伎乐舞蹈的欢乐景象。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剖面、平面图。</div> 武士壁画人物脸型方圆丰满,眉弓弧圆,鼻梁直挺,双眼皮,有"八"字胡须,双耳硕大,耳垂颀长,颈肩短壮,有的武士双目微闭,或目视前下方。壁画人物施色多用西域晕染法,时称"凹凸法",或称"天竺遗法"。以红色施在面部眼窝、鼻背、眼下,在鼻梁、眉弓处施以白色以示高光,而颧、额、颌处的叠染则反映出对中原晕染方法的融合,二者配合塑造出五官的深邃感和面部的立体度。颈部、肩部的边缘也施以红色晕染,使肩颈圆转过去。裲裆铠、衣褶的边缘也用了叠晕表现出铠甲隆起的体积和衣褶的厚度。晕染法在西魏、北周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中使用较为普遍,当时固原与敦煌之间或存在着艺术交流。有趣的是本次展出的固原隋代史射勿墓壁画中,人物造型方法与李贤墓大不相同。两墓位于同一地理单元,壁画绘制时间仅相距40年。壁画的题材、分布情况都大体类似,但人物形象特征和造型方法却大异其趣,值得我们关注。<div><b>持刀武士壁画(4)。击鼓伎乐壁画。持刀武士壁画。</b>北周天和四年(569),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执团扇侍女壁画。侍女壁画。</b>北周天和四年(569),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李贤仕宦表。</b></div> <b>柱国河西公(李贤)墓铭。</b>北周天和四年(569),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李贤墓志。</b>李贤,字贤和,其事迹见于《北史》《周书》。其家族为陇西望族,兄弟子侄多为西魏、北周统治集团中的显赫人物。其祖父辈镇守高平,始举家迁徙原州(今固原)。李贤本人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李贤作为统治集团成员,一生担任多种官职,或戎马征战,镇守一方,或统治地方,管理政务。墓志记载其"弹冠结授有七年,披坚陷敌廿有一战",《周书.李贤传》称他"任兼文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西魏统治者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多次出巡原州,至李贤宅第"让齿而坐,行乡饮酒礼"。李贤死后,帝"亲临,哀动左右",追赠官职,谥号桓公。从出土墓志与传世史料记载,可见李贤是北周时期极有影响力的人物。<br></div><div><b>胡风西来。</b>南北朝时期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重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在此发生。固原雷祖庙村北魏墓、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田弘夫妇合葬墓出土诸多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珍贵文物,是这一时期中西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成书于北朝的《洛阳伽蓝记》这样描述当时中西交往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丝绸之路的兴旺畅通带来了许多异域奇珍。李贤墓出土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系金银器在我国的重大发现,其图案内容与工艺水平在世界现存萨珊系金银器中都极为罕见;同墓出土的凸钉玻璃碗是萨珊玻璃器中的精品。固原雷祖庙村北魏墓出土透雕铜铺首,饰有神人控驭双龙图像,是西亚青铜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体现。田弘墓出土东罗马金币、雷祖庙村北魏墓出土萨珊银币,再现了这一时期频繁的贸易往来。</div> <div><b>东往西来。</b>南北朝时期固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都市。西方各国的商人、使节伴着驮载奇珍异宝的骆驼与马匹,或聚集于此,或在此停留后继续前往关中地区,有力地推动了中西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明交融。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大多出土于丝路沿线,绝大部分自陆上丝绸之路传入。金银器、绿松石饰品、玻璃器等各种异域奇珍,也随着丝绸之路进入我国境内。<br></div><div><b>彩绘陶马(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彩绘陶骆驼(北周保定五年,565年)。陶骆驼(北周天和四年,569年)。</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嵌松石金耳环(北魏)/玻璃珠串饰(北周建德四年,575年)。</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br></div><div><b>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金戒指。</b>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金环。金项饰。象牙簪。</b>北魏(386年-534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玻璃珠串饰。</b>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鎏金银壶。</b>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鎏金银壶,形制规整,工艺精湛,是萨珊金很器的重要发现,其工艺水准与图案內容在世界现存萨珊金银器中都极为罕见。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古希腊神话及艺术风格逐渐传入西亚、中亚地区。萨珊王朝时期的金银器融合古希腊艺术风格与西亚传统装饰元素,成为丝绸之路上珍贵的艺术品。南北朝时期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东段交通上的枢纽,自然成为西方舶来品的集散地。李贤长期镇守敦煌一线丝绸之路要塞,较为容易通过商人获得这类珍贵的金银器。萨珊金银器一般采用打压技术打制出器物构件的形状,再通过錾刻、鎏金等工艺对其进行修饰完善。鎏金银壶同样采用多种工艺加工而成。首先将加热的银板敲打出构件的形状及主要图案,其中图案的敲压是重要环节。然后对各个构件进行焊接。最后一道工序是鎏金,其方法为用金粉与汞混合成泥金,在需要的部位涂抹,然后加热,汞便随着加热而蒸发,金便鎏在器物的表面。银壶腹部人物图像并未鎏金,而背景部分则进行了鎏金处理,将银白色的人物置身于金色的背景之下,独具匠心。从浮雕人物的发丝、衣褶等细节,也体现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及对金属特性的极致掌控。有研究者推测该银壶可能由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工匠制作。这件萨珊风格的鎏金银壶,由中亚工匠制作而成,承载着希腊故事,装饰着波斯纹样,又通过丝路贸易传入固原地区,将欧亚大陆上的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华文明串联了起来。它以实实在在的器物形态,展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也生动地反映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鎏金银壶的装饰图像与纹饰,展现了古代希腊与波斯艺术的融合。银壶颈部的棱状凹槽样式与古希腊建筑中的廊柱相近,壶身装饰的联珠纹则是典型的波斯艺术装饰元素。壶身用立体浮雕的形式表现出三组青年男女人物形象,有的穿着希腊式长裙,有的披着披风,神态生动,希腊化风格明显。有研究者认为该画面表现的是古希腊"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故事:中间一组画面表现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将金苹果送给爱神阿芙洛狄忒;右侧一组画面表现帕里斯带着海伦将要登船离开;左侧一组画面表现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海伦与原来的丈夫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重归于好。 鎏金银壶。 <b>鎏金银壶。</b>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b>对兽形铜杆头饰。</b>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b>玻璃艺术。</b>玻璃器是古代中国的高级舶来品。西晋时期潘尼《琉璃碗赋》言玻璃之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玻璃碗穿沙漠,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丝绸之路从西亚传来。西汉至北宋期间地中海沿岸及伊朗高原先后出现了几个世界性的玻璃生产中心,我国与这几个玻璃中心都有着一定的贸易往来。我国境内发现的西方玻璃器皿主要为罗马风格、萨珊风格及伊斯兰风格玻璃制品。<br>萨珊玻璃是萨珊王朝时期伊朗高原生产的玻璃器,喜用连续的圆形图案装饰,如凹球面磨花、凹面椭圆形磨花。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凸钉玻璃碗是典型的萨珊风格玻璃制品,其器皿外壁的圆形装饰是凸起的凹球面,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内壁光洁明亮,基本上保留了玻璃原有的色泽和亮度,实属萨珊玻璃器中的珍品。<div><b>凸钉玻璃碗。</b>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玻璃瓶。玻璃碗</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玻璃瓶。</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凸钉玻璃碗。</b></div> <div><b>双兽铜饰。</b>对兽造型及神人控驭对兽造型的青铜器,于前9、10世纪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卢里斯坦地区盛行一时。与固原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对兽形铜杆头饰造型特征基本一致的青铜器,在伊朗的卢里斯坦和中国北方的鄂尔多斯地区均有发现。青铜铺首衔环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固原雷祖庙村北魏漆棺画墓出土透雕铜铺首衔环的铺首上方、衔环之中表现有神人控驭对龙形象,而西方神人控驭对兽造型器物中,并没有出现过对龙形象,这体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div><div>史道德墓出土金鎊、金带扣反映了唐代官员的装饰喜好,这一时期金银饰件加工采取锤揲錾刻、掐丝等工艺,饰以花草、龙纹等纹样,细节精湛,不仅是实用物件,更是权力与审美的双重载体。史铁棒墓出士鎏金铜勺,反映了其日常生活用具的考究。史射勿墓出土白瓷器莹润典雅,展现了唐代贵族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与这一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div><b>神人驭龙铜铺首衔环。</b>北魏,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鎏金银带饰。金带饰。</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金銙、金带扣。</b>唐仪凤三年(678年),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龙首衔环金饰。金饰。</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龙纹金饰。</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金銙、金带扣。龙首衔环金饰。鎏金银带饰。金带饰。</b></div> <b>原州风华。</b>隋唐时期固原史称"原州",原州城内居住着大量入华粟特人。活跃在中亚一带的粟特人,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入华粟特人积极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生活,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固原南郊隋唐时期史氏家族墓地,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粟特人墓群,出土文物表明入华粟特人遵循中原传统丧葬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习俗。史氏家族墓志均以汉文书写;史射勿墓葬壁画线条简洁流畅,人物着装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史道德墓出土彩绘陶镇墓武士俑是唐俑造型艺术的体现。这些文物均表现出史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主动认同。而出土金面饰与口含金币,则是对其中亚人传统葬俗的保留。入华粟特人的中国化进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胸怀。<div><b>他乡故园。</b>隋唐时期的原州地区,聚居着一大批史姓粟特人,他们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死后又以传统汉制安葬。这些世居原州的粟特人,充当看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使者。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地出土墓志均采用汉文书写,记载了墓主作为入华粟特人的身份背景。史射勿墓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壁画中武士双手执刀而立,侍者白袍束带,手执笏板,侍女或手执如意,或垂袖于胸前。人物造型生动,服装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史道德墓出土彩绘陶镇墓武士俑,造型威武勇猛,形神兼备,展现了唐俑的艺术成就。金银饰件、白瓷器等珍贵文物揭示出史家的显赫地位。具有祆教因素的金覆面、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则体现了粟特人对其部分传统习俗的保留。</div><div><b>彩绘陶镇墓武士俑。</b>唐永微六年至显庆三年(655-658),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射勿)墓志。</b>隋大业六年(610),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史射勿墓志</b>。史氏家族墓葬出土墓志均以汉文书写,体现了其入华后对汉文化的主动认同。史射勿墓志开篇,点出其身世:"公讳射勿,字槃陀。平凉平高县人也,其先出自西国。曾相妙尼、祖波波匿,并仕本国,俱为萨宝。"史射勿其名,当是由粟特语转译过来的,其祖辈出自西国,世代担任萨宝(祆教官职)。唐代官府设萨宝府管理袄教事务,是外来信仰的本土化。史射勿自幼聪慧勇武,北周时期,先后随晋荡公(宇文护)、郯国公、申国公等征讨北齐和稽胡部落,参与多场重要战役。隋朝建立后他随姚辩北征,又助越国公杨素平定边患,多次攻打突厥。历任都督、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等职,军功显赫,受赏颇多。陶大业五年(609)病逝,葬于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div> <b>团窠对鸟纹锦。金面饰</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金面饰。</b>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鎏金铜勺。</b>唐乾封元年至咸亨元年(666-670),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东罗马金币仿制品。</b>唐,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白瓷壶。</b>唐永徽六年至显庆三年(655-658),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白瓷豆(唐麟德元年,664)。白瓷钵(隋大业五年,609)。</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狩猎图金方奇。"</b>方奇"在文献中意为各地出产的珍奇物品。宁夏盐池县出土狩猎图金方奇刻画了精彩的狩猎场面,画面正中一武士骑马挽弓,周旋于虎、豹等姿态各异的猛兽之间,左右下角各有一身披甲胃、挽弓跪射的勇士。狩猎武士的服装、有翼之狮、武士所持的铲形箭镞等元素,都表现出浓郁的域外文化特色,应与西亚地区的艺术传统有关。方奇背面阴刻隶书铭文,每句四字,共82字,自名为"方奇":"金鎠灵质,盛衰不移。良工刻构,造兹方奇。明明彀骋,百兽飞驰。猿猴腾踯,狡兔奋髭。九龙衔穗,韩卢盻陂。洸洸巨例,御世庄丽。保国宜民,千载不亏。白乌二年,岁在戊午,三月丙申朔,九日甲辰,中御府造,用黄金四斤。"<div><b>侍女璧画</b>。隋大业五年(609),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div><b>狩猎图金方奇。</b>隋(581-618),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藏。</div> <b>葬仪。</b>固原地区的史氏粟特人家族自先祖入华开始,其汉化进程随着对当地政治、经济生活的参与而不断加深,同时又以家族作为纽带,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史氏家族墓地均采取汉制土葬,并配置汉文墓志、壁画、镇墓武士俑等陪葬器物,遵循中原传统葬制;另一方面墓葬出土金面饰与口含金币等器物又反映了浓郁的祆教色彩,是对粟特人自身传统葬俗的沿袭。<div><b>史射勿墓壁画。</b>武士蓄"一"字髭,大络腮胡,面部具高颧骨、高鼻、深目的胡人特征。持环首刀,着交领大袖宽袍,为褒衣博带的汉地样式,下穿宽裤,足蹬乌靴。另还绘有头戴两脚幞头的执笏侍从,作躬身进谒状。侍女皆梳高发髻,着齐胸红条长裙而立,其中一人手执如意,这种服饰造型于唐墓壁画愈发多见。史射勿墓壁画人物造型为典型的中原风格,其突出特点在于用笔,线条遒劲,变化丰富。塑造人物面部结构不施色彩晕染,仅凭线条的轻重和粗细就能凸显骨骼和肌肉的不同质感,鼻骨硬朗高耸,苹果肌紧实圆润。描绘人物身体的动态,仅用一根线条,通过运笔使转、提按便能体现出肩、肘关节弯曲时的透视。这种自由流畅的线条来自中原强大的书法用笔传统。相较之下,李贤墓壁画人物线条粗细均匀,是来自西域的"铁线描"。史射勿墓壁画人物服饰施色以平涂为主,宽袍正面施以红色,内里和裤子留白或施白色,环首刀和靴子施黑色。这种以不同颜色摹绘物类,使颜色符合事物真实情状的施色方法,由南朝理论家谢赫概括为"随类赋彩"。史射勿墓和李贤墓壁画都是先以白灰浆打底,再施色其上,颜色皆为红、黑、白三色,但造型方法却大不相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原州处于华夏文明和西域文化的交汇点,丝绸之路前脚吹来了西域的风,一霎见又融进了广柔的中原大地,碰撞与交融、多元与开放正是彼时原州的时代主题。</div><div><b>执笏板侍者壁画。持刀武士笔画(3)。执笏板侍者壁画(2)。</b>隋大业五年(609),宁厦固原博物馆藏。</div> <b>异域星芒。</b>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带来了以金器、玻璃器为代表的精美器物,还有以胡旋舞为代表的乐舞文化。宁夏盐池县出土的狩猎图金方奇具有波斯萨珊时期的艺术特征,史氏家族墓出土佩饰,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东西方工艺与审美碰撞融合的缩影。唐代的原州地区是繁育良马的中心,史姓家族中的史铁棒就曾担任"司驭寺右十七监"官职,其墓志载"牧养妙尽其方,服习不违其性"。梁元珍墓牵马图壁画中的马夫有汉人,也有胡人,"胡人牵马"是唐代流行的绘画题材。源自中亚的胡旋舞在唐代风靡一时,固原出土的乐舞绿釉陶扁壶就生动刻画了胡人乐舞的欢腾场面。<div><b>佩饰。</b>史氏家族墓地出土蓝宝石印章、金饰件等佩饰,是唐代装饰艺术兼收并蓄的体现。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蓝色宝石印章,运用西亚传统凹雕技法,西亚先民将这种印章作为护身符,后逐渐演变为财富的象征。金饰制作加工采用锤揲、錾刻、绿松石镶嵌等精湛工艺,又融入联珠纹等装饰元素,不仅体现出唐代对域外工艺及艺术元素的吸收,更折射出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的审美互鉴与融合。</div><div><b>嵌绿松石金饰(隋唐)。镶玻璃条形铜饰(隋大业五年,609)。铜戒指(唐)。花叶纹金饰(惠仪凤三年,578年)/金耳环(唐)/鎏金花饰(唐乾封二年至成亨元年)。</b>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b>蓝色圆形宝石印章。</b>唐乾封二年至咸亨元年(667-670),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b>牵马图壁画。</b>唐圣历二年(699)。宁夏固原博物馆藏。</div> <div><b>胡旋。</b>汉唐时期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原。胡旋舞是粟特人喜爱的乐舞形式,舞者常常站立在小型舞筵之上快速旋转,周围多有琵琶、箜篌等胡乐相伴,其节奏鲜明,奔腾欢快,属于唐代的"健舞",合于开放包容的大唐气象,一时间风靡宫廷与民间。固原出土乐舞绿釉陶扁壶描绘了主舞、伴舞、乐伎共七人的舞蹈场面,画面正中一人立于圆形台上起舞,左右二人鼓掌击拍,左右共四个乐伎跪坐于莲花台上伴奏,弹琵琶、吹笛、吹排箫、拨箜篌。人物皆深目高鼻,头戴蕃帽,身着胡服,纵情歌舞。源自粟特的疾转之舞,随着丝路驼铃踏入长安,掀起一阵胡风潮流,最终升腾为盛唐气象的鲜活注脚。这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将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熔铸为自身肌理,在兼容并蓄中延续着多元一体的文明品格。</div><b>乐舞绿釉陶扁壶。</b>北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藏。 关山恒掩蕩,高峰白云外。遙望秦川水,千里如长带。 南北朝,王褒《关山篇》(节选)<br>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至塞上》(节选)<br>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唐.元稹《胡旋女》(节选)<br>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唐.白居易《胡旋女》(节选)<br>胡旋舞,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新唐书.礼乐志》<br>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旧唐书.音乐志》<br><b>华彩六盘,丝路通衢。</b>固原是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西域文明的汇融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通衢之地。自前一千年开始在约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固原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固原的精品文物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象征中原礼制的马车、凸显草原文化的动物纹饰件、中亚制作的鎏金银壶、西亚萨珊风格的玻璃碗、不同时期绘法各异的墓葬壁画、装饰着胡人乐舞画面的绿釉陶扁壶……正是中华民族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四方智慧才得以融汇,华夏大地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气象。<br>14:27分参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