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旧称“中国大街”,主要为外国人经营商店的街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在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哈尔滨的市政政权后,中国大街于1928年改称中央大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以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中央大街是亚洲最长、中国最早的步行街,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于2012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哈尔滨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其历史与建筑风格深刻反映了沙俄殖民时期对哈尔滨城市风貌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为修建中东铁路而建的随军教堂。最初为全木结构,1911年在木墙外砌砖加固,形成砖木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1923年教堂在现址重建,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哈尔滨开埠以来最年轻的一类保护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哈尔滨的当地人常说,若想真正领略哈尔滨的韵味,必须前往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这片被誉为“巴洛克建筑露天博物馆”的瑰宝,充分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游客呈现了一幅幅历史与现代的交织画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被划分为道里和道外两个区域。在这一过程中,巴洛克建筑风格逐渐融入了哈尔滨的城市风貌。这些建筑立面上,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传统中式图案的点缀,为哈尔滨带来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风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