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千年文明对话:莫高窟之游

史永坤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p> <p class="ql-block">  “石室宝藏”坊原本是敦煌城内东街上汪氏家族一位妇女的节孝坊,位于现在敦煌市市委大楼对面的大街上。1958年敦煌县城进行街道扩建,迁建于莫高窟,1959年9月牌坊修复完成。</p><p class="ql-block"> 牌坊为清代建筑小品,采用三牌楼形式,正面三开间,当心间是过道,过道两侧是低矮的牌坊台基。台基上各有三根立柱,形成一对等边三角形,组成平面的稳定结构。当心间两柱高大粗壮,支撑上层牌楼及两侧牌楼大部荷载,次间两侧的两柱支撑三角牌楼的各一角,中柱的前后又有两根戗柱,构成三角形结构,形成立面的稳定力量。</p><p class="ql-block"> 东面匾额上有郭沫若题写的“石室宝藏”四字,西面则是“三危揽胜”,透过牌坊的当心间,正好面对三危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坊</p> <p class="ql-block">窟群全长1600余米,上下共5层,最高处达50米,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p> <p class="ql-block">  据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至元代基本结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是莫高窟的标志性洞窟。</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 覆斗形窟顶与马蹄形佛坛布局紧凑,空间设计强化了宗教神圣感,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像: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石胎泥塑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佛像为倚坐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左手平伸作与愿印。</p> <p class="ql-block">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佛教故事、神话传说等多种题材,以细腻笔触和丰富色彩描绘了佛教众神像、佛本生故事等场景,其中飞天形象尤为突出,为洞窟增添了神秘浪漫气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外立面上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佛像画、经变画、本生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画等。</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总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分布在各个洞窟的内外立面。早期洞窟如北凉、北魏时期的外立壁画,风格受西域艺术影响;唐宋时期的壁画则展现出更为成熟和多样化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30窟开凿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p><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p><p class="ql-block"> 属于大佛窟,覆斗形顶,洞窟呈上小下大的方锥形,其中仅塑一尊通顶大佛。整个洞窟高28.2米,底部宽17.26米,顶部宽11.95米。窟前曾建有规模较大的殿堂,形成前殿后窟的形式,但殿堂已毁,现保存有西夏殿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像:窟内塑像为倚坐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俗称“南大像”。古代匠师有意放大了头部的体量,佛头高达7米,解决了礼佛者仰视大佛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差。</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48窟位于窟区的南端,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的洞窟。</p><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属于涅槃窟,主室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为纵券顶。据洞窟前室南壁的碑文记载,该窟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由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涅槃像:洞窟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在涅槃像身后还塑有多身菩萨、比丘、天人等,不过都已经过后代的重修。</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百年对比</p> <p class="ql-block">  去莫高窟最容易被忽略掉的一座唐宋风格的千年古塔,土心木构,是全国罕见的古建筑案例,名唤慈氏塔。保有壁画、彩塑、木构、砖雕、夯土等五大文物样式,从风格来看很可能是曹氏归义军时期营造,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五代十国与北宋时期。慈氏塔原本位于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老君堂附近,是三危山古代某处佛寺的遗存,是1981年出于文物保护目的,迁入敦煌莫高窟的。</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位于莫高窟景区内南侧,与莫高窟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该中心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p> <p class="ql-block">整个陈列中心分为两层,半地下室式,外观颜色为青灰色。在建筑布局上分为研究楼和陈列大厅,分别供研究、管理、保卫部门和陈列使用,两者通过门庭与陈列大厅连接。</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区:位于展厅西侧,有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包括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和276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尘间物华</p><p class="ql-block"> 除了对佛教经典和佛教思想的记录与展现,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文献,文物还保留着中古时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科技等多种历史信息。通过反映世俗生活的文物试图展示古代社会生活的鲜活面向和生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区:位于展厅东侧,设有“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等陈列单元。</p> <p class="ql-block">  敦煌虽地处河两走廊的最西端,但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部以西夏文《碎金》来,直到元代,汉文化始终是当地文化的主流,此次在敦煌莫高帘北区发现汉文《资治通鉴》残片、《三才杂》《碎金)《番汉合时掌中内夏珠》等学习用书,是以证明当时敦煌的佛教寺院,不仅仅是出家僧人礼莫高富北区第560出王佛、修行、居住之地,也是僧人学习文化和普及历史知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禅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龛外壁画诸天、菩萨、外道等像。南北壁各凿四禅室,北壁上绘七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及发愿文。南壁上绘“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和释迦多宝佛说法图。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天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西披画有化生童子、飞天、雷神、朱雀、乘鸯仙人等。南北披上画有飞天、雨师、辟电、羽人、飞廉、乌获、开明等神异。东披中央绘二力士承举莲花摩尼宝珠,两旁是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手持矩规,胸前圆轮中分别画三足乌和蟾蜍,象征日月。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幔,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公元535--556年)</p><p class="ql-block">此窟是莫高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居中开圆券大龛,内塑善咖坐佛像,南北壁自上而下为天宫伎乐、千佛、药叉的格局,千佛中绘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  此窟最具特色的是窟顶壁画,顶西披画阿修罗王,赤身四目四臂,脚立海中,手擎日月,双龙护卫,身后为须弥山,山上忉利天言,山两侧画雷公、辟电、乌获、雨师、朱雀、金翅鸟等。顶东披画二力士承托摩尼宝珠,飞天左右护持,朱雀和孔雀相对飞前,力士以下胡人与乌获现百戏及龟蛇相交的玄武和天善“开明”,窟顶南北披分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两相对称,这是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的神话题材。东王公画像惜已残毁,仅存四龙引车,文鳐飞跃等,龙车前后,有鸟获、羽人和乘弯风持节的方士等,在龙车下是生动的狩猜场面,西王母乘风车出行,前后有趁鹰凤持节的方士和飞天为引导和随从,车下白虎驰骋,车后旌旗飘扬,有开明尾随凤车,下面描绘了野牛黄羊等动物在山峦树林里出没活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北凉第275窟(公元401-439)</p><p class="ql-block">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坐像,扬掌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南北壁上部阙形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楼象征弥勒善萨高居的“兜率天宫”。塑像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具有十六国时代造像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  在南北壁阙形龛下面绘有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北壁西起为《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本生》,《虔阁尼婆梨王剜身燃干灯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月光主施头本生》,这些本生故事画表现的都是释迦牟尼前身的事迹,宣扬佛教所倡导的忍辱牺牲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南壁的佛传故事画表现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画中描绘释迦为太子时,曾出四门游观,见人间生老病死诸苦,乃立志出家寻找一条解脱人生的道路,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的苦海进入幻想的佛国天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