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7.13六叔静等</p> <p class="ql-block">四川成都汉代画像砖《宴饮百戏图》</p> <p class="ql-block">将古琴列为文人首艺,源于琴之上古,琴之上雅,琴之上德。“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与士大夫文人便形影不离,若不识五音,妄称文人。古琴是上古雅器,如何诞生扑朔迷离无法可考,相传为伏羲氏作琴。古琴与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一器一道,道器相融。</p> <p class="ql-block">北齐 杨子华《校书图》</p> <p class="ql-block">古琴的形、音,包含中国文化内敛中和的美学思想,也能寻到儒、道、禅相互参透的中国哲学之妙。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族兴起,古琴成为正德修身养性的工具。魏晋,士族衰微,文人抚琴不再是维持士大夫身份,更多演绎闲散的个人爱好。</p> <p class="ql-block">南唐 周文矩《宫中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盛唐时期,减字谱首创,文人开始大量参与和玩,琴曲创作和演奏技法得以丰富提高,玩的人多,对器的需求标准提高,这也同时推进了斫琴技艺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斫琴艺术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极高程度。宋元明清,文人雅玩发展至巅峰,形成系统的文人美学标准。明《风宣玄品》琴谱说道:“凡鼓琴,必则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p> <p class="ql-block">宋 佚名《听琴图》中琴人的桌椅</p> <p class="ql-block">明 杜堇《庭院听琴图》中的木桌和石凳</p> <p class="ql-block">文人抚琴不仅择地讲究,礼仪更为看重。今人早已不熟古代礼制,大多会认为故弄玄虚,但从传统来看,其中不仅包含了士大夫自小所受的礼节教育,更是一种对道德的内省行为。而这恰恰是当下社会所缺失的。习琴之美,在明末清初徐上瀛著《溪山琴况》中总结至极致,琴乐美学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p> <p class="ql-block">当下传统复兴,古琴又悄然热起。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古琴,源于当下浮躁与物欲的时代,所带来的身心疲惫与压力,一张古琴正好可以安抚我们的心性,调息身心,放归平湖山林,又是何等风雅闲情之事,内心能不欢喜?抚琴,是文人心灵的慰藉。修身养性,神游物外,中国的文人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吸纳山水品格入琴,并借琴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挥入那片心中的田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