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一蓑烟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3944362</p><p class="ql-block">图 片:来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我负责学校食堂工作,经常下食堂巡视,每每看到学生捧着花样繁多的饭盒,里面藏着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科学的菜品,这场景就让我想起我们八十年代高中的食堂生活,想起那个被水蒸气蒸得发亮的铝饭盒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年的学生食堂可谓是简陋至极,一个大蒸锅,下面用煤块烧火,把一锅水烧出蒸汽,用蒸汽蒸饭。大锅上摆十几层四方形大蒸笼,蒸笼里,密密麻麻摆满学生铝制的蒸饭盒,我们简单叫铝盒。一天三餐,餐餐都是铝盒饭。一到下课肚子咕咕响的我们争先恐后往食堂跑,食堂里面挤满找饭盒的学生。大家亮出自己的火眼金睛,在几百盒的铝饭盒里面尽快定位自己的铝盒。快的几分钟就可以找到,慢的要花十来分钟才能找到自己的宝盒,找到饭盒,就到蒸饭的大热水池里用搪瓷杯舀一大杯水,吃饭时候可以就开水吃。赶到宿舍门口的走廊上时,已经密密麻麻站满吃饭的队伍,有的没有地方站的学生就干脆把盒饭放在自己床铺上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菜是从家里带来的一大罐用油盐炒的菜脯干。一罐子压得严严实实的,可以就白米饭一星期左右。冬天还好,天气冷,菜不会变质。夏天就麻烦了,罐里的菜三两天就变质,有时候一个晚上就会长出毛毛(霉变),只能第二天早上把菜罐子和饭盒一起拿到食堂蒸笼里去蒸,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一个星期的就饭。那时候我们的吃饭标配就是一盒铝盒饭,一杯开水,一罐咸菜脯。吃完饭,就要赶时间去食堂再下下一顿的饭盒。水龙头边、井边挤满下盒饭的学生,洗盒饭,下米,洗米,下水,捆绑饭盒,一气呵成。 </p><p class="ql-block"> 宿舍里经常是三五个合得来的同学合成一分队,一起把铝饭盒捆绑成一串。吃完了轮一个同学洗饭盒,下饭盒。这样一人辛苦,众人不累,于是大家吃完饭,往饭盒一放米,就扔给轮下罐(即我们本地话管下饭盒叫下罐)的同学,轮值的同学不仅负责下罐,一到放学,还要负责找饭盒,把这一个个关系到大家生计的饭盒完好送到每个同学手里。这样的工作一轮要两三天,工作量挺大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是有机灵鬼就想出妙招,比赛吃盒饭,谁吃得多而快,免掉轮流一周下罐的劳作。于是大家就争着往自己饭盒里加米,最多的放十六两米,蒸熟时候,米饭把饭盒盖都顶开了。放学后一声令下,大家挥动饭匙,簌簌的往嘴里送,一阵风卷残云,不到三分钟,大胃王产生了。他不仅干掉十六两米饭,还喝了一搪瓷杯的开水。不愧是大胃王称号。现在十六两米,我们全家起码可以吃上两天。但是在那个没有大油大脂的年代,大家都是饥肠辘辘。当他“踌躇满志”、兴高采烈地振臂高呼时,我们也纷纷喝彩祝贺,庆贺他免去一周的下罐劳苦,欢呼声,喝彩声联成一曲美妙的饭桌交响曲,真是苦中作乐趣事多啊! </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珍惜的是,那一份流淌在同学间纯洁而无私的情谊。集体生活的宿舍里,没有隐私,宿舍里的东西都是共享的,整个宿舍里饭菜也是共享的。一周之初,大家带来的菜罐子,都摆放在各自的箱子上,开饭了,大家争先恐后涌向带来最好菜品的同学那儿,三下两下就把他家的菜罐里的菜掏空了,于是又往菜品排名第二的同学那里挤,不久又把他的菜罐子掏空了。就这样先甜后苦,从最好吃的开始,吃到最难吃的结束,硬是把自己单一的独家菜,吃出百家菜的美味。到周末两天没有菜了,就掏出各自带来的大豆,加上水,拌些盐巴,拿去蒸煮,这是万能的“备用菜”,也叫“周末菜”。</p> <p class="ql-block"> 高中阶段生活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总是忘不了那段艰苦岁月里互帮互助抱团取暖的温馨画面。那时候我们生活虽苦,但是每个人都学会把苦日子过成开心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束投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光,在牵引着我们走出困境,迈向盛景。那浓浓学友情,拳拳同窗意,如同寒冬里的一把火,暖彻心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