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枫叶红了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石刻艺术群,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kān]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四大石窟[a]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龙门石窟的持续营造长达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1280窟(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The Lotus Cave</p><p class="ql-block">北魏洞窟。因窟顶雕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洞窟后部雕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壁一佛二菩萨为高浮雕,二弟子为浅浮雕。该窟主尊立姿,表现了释迦牟尼出行传法的场景。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右手持锡杖,左手持袈裟下摆,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苦行僧形象,其头部早年被盗,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右侧弟子阿难头像,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散,现藏中国台湾。右胁侍菩萨头像被盗凿后流失海外,曾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后流转于美国被有关博物馆收藏。窟顶后部大型莲花为龙门石窟窟顶雕刻最为精致的一例,莲花周围环绕六身飞天,龛排列较整齐,而北壁壁面小龛大小不一、遭受严重侵窟口北侧有如意元年(692年)史延福所刻佛陀波利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目前中国最饨 佛龛形制多样 瞻丁精细 龛楣两端采用鸟首:龙首反顾 口街莲花、上方左右雕有维座诘经比丘听法等复杂的装饰图案。</p><p class="ql-block">早的该经石刻版本之一。</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隐居香山寺,号 九老堂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当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歌揭露和讽刺社会腐败,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崇高品质。他一生创作的诗文达3000余篇,为我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吟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就多达上百首。“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隐居香山寺的真实生活写照。公元829年,白居易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迁居洛阳。在洛阳期间,他遍游名山古刹,惟独对香山寺情有独衷,并于公元832年用为好友元稹书写墓志铭所得酬金六七十万贯修复该寺,此后,白居易经常白衣鸠杖,来往香山寺,并自称“香山居士”。公元845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与胡呆、吉皎、郑据、刘真、张浑、卢贞、李元爽及如满大师组成“九老会”,他们常聚集一起,在香山寺煮茗烹茶,宴游赋诗,留下了许多的趣事佳话。“九老堂”就是当年九老活动场所而保留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