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哥德堡市立博物馆参观,我的初衷是了解瑞典东印度公司及与公司中国的贸易交流情况。当我进入博物馆开始参观后,却发现博物馆当时正在举办一个特展。(图为广告画:哥德堡的诞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这个400年特展涉及哪些展厅和展出的内容?博物馆里三层的展厅太多,哪些又是常设的展厅,我不清楚,只能走到哪儿看哪儿。(图为指引牌上原文与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东印度公司大楼经全面翻新与维修后,于1996年7月1日重新开放。改造后的博物馆,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博物馆功能,使博物馆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交流(与观众的互动、定期举办临时展览、教育项目等)。匆匆走了一圈之后,除了对哥德堡的400年历史有所了解外,我感觉这个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是把“人”作为重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0年的哥德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叙博物馆如何突出“人”之前,先了解一下哥德堡建城与发展史。在哥德堡成立100多年之前(1473-1621年),约塔河畔曾有一座小城镇新洛多塞,(遗址在现哥德堡旧城区地下)。在17世纪初卡尔马战争中被丹麦人摧毁。1619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决定重建城市。下图为1619年哥德堡的第一份规划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为哥德堡城诞生之前的地区格局。北部的布哈斯兰曾属于挪威,南部的哈兰曾属于丹麦。中间的约塔河是瑞典通向西海岸之路,通过这条水路,瑞典与欧洲开展贸易,因而河两岸最早建立了几个堡垒,以保护这条水路。(图中为建市之前,约塔河两岸分布的多个堡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哥德堡建于1621年。它是在荷兰人的帮助建立的,建城后,它很快成为一个拥有木屋,教堂和高大的防御工事的城市。该城从其建立之始即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第一届市政委员会就是由10个荷兰人、7个瑞典人和一个苏格兰人组成。到了17世纪末,城市人口上万,成为瑞典第二大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00年代,哥德堡是一座军事城市和贸易城市。海上船只来去,以开拓精神到达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哥德堡建立,这极大地促进了哥德堡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往来。著名的瑞典古商船“哥德堡”号多次往返于瑞典和中国之间,开启了中瑞海上丝绸之路。(图为18世纪末外围建有高大石墙的哥德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00年代,城市需要发展。城墙被拆除。工厂不断建造,更多的人搬到这里。哥德堡拥有铁路,水管,医院,图书馆,大学和第一条电车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为建于1766年的东门,1806年,哥德堡的城堡被拆除,但此门仍然保留到1826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32年约塔运河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哥德堡港口的地位。约塔运河连接了瑞典最大的湖维纳恩湖和约塔河,使哥德堡成为北海至波罗的海航路要冲,加强了其与内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货物的运输和贸易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41年,哥德堡诞生了哈苏相机。哈苏相机在专业领域内备受推崇,尤其是其在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时的使用,成为了哈苏辉煌历史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0年代,哥德堡是一个工业城市。拥有大型工业制造企业,千人以上的造船厂,还有电子产品和制药业等。城市迅速扩展,人口己达13万。新郊区正在建设。旧部分被拆除或改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这个海滨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哥德堡诞生了沃尔沃汽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代(千禧年)的哥德堡己成为一个动感之城和知识之城。港口是北欧最大的港口,但造船时代已经结束。在旧工业用地上建起了新的社区,这座城市正在不断更新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哥德堡造船厂所在区域,在城市更新中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维京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维京人,别称北欧海盗,是历史上生活在挪威、瑞典、丹麦地区的人,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维京时代”这个说法, 其实是到19世纪才开始使用的。在那个时代,从东边的黑海到西边的北美洲,都可以看到维京人的船只。船上载有农民、渔民、商人、征服者和殖民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世纪中后期,维京人在英格兰约克地区建立了约克王国,亦称约维克的维京王国。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丹麦的维京人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首位丹麦国王。其子克努特大帝继承王位后,统治范围不仅包括英格兰,还涵盖丹麦、挪威,形成庞大的北海帝国,统治英格兰直至1035年他去世。维京人的后裔不仅遍及北欧地区,而且存在于英、法、俄等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中,是维京人的剑,剑身长度约70–80厘米(最长可达98厘米),重量介于1.2–4.5公斤,属于单手剑范畴,需配合圆盾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维京时代大约在公元1050年左右结束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成为基督教欧洲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转变,与中国古代北方胡人在汉地建立的政权最终被汉文化所同化的情况有些类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维京人的银色十字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维京人在改信基督教之前,信仰北欧众神,这些神灵构成了他们的多神教信仰体系。维京人的神话和传说围绕着这些神灵展开,讲述着神灵的故事、英雄的冒险等,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梳子是在维京人墓穴中常见的一种物品。根据史书记载,英国女性非常欣赏北欧人梳理和编辫子的方式,无论是头发还是胡须。维京人每周六都会沐浴,并且经常换衣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这儿的介绍,我耳畔似乎响起了经典歌曲《斯卡布罗集市》的优美旋律。斯卡布罗是英格兰约克郡的滨海小镇,斯卡布罗集市最初是由维京人频繁在此登陆交换商品而形成的。自1253年起,在此后几百年的历史中,每年的秋天集市都会举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诞生于13世纪的民谣,歌词中的维京人这时已从杀戳和抢劫者变为思念心爱之人的和平祈祷者。(图为16世纪的用于砍、刺、砸的冷兵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物中的“中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博物馆的某个展厅的中央,我看到了一个专设展台,集中展示了一批中国文物,其中也有中国人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8世纪,瑞典产的珐琅制品(彩釉陶)开始与中国的瓷器展开竞争。当时,只有中国人掌握了制作优质瓷器的技艺。欧洲人试图破解瓷器的制作秘诀,尽管最终取得了成功,却由于所产瓷器价格高昂,相比从中国订购带有欧洲图案的制品反而更为经济。(图为中国生产的外销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瓷具之外,还展出了一些体现中国文化小摆设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8世纪,欧洲弥漫着对中国元素的狂热喜爱。中国的器物、图案和样式在欧洲变得极为流行,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风”。这种中国风,后来我在奥地利美泉宫中也看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年成立时,对中国的兴趣激增。越来越多的庄园和高档住宅里摆满了中国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吸引力在于,中国当时对欧洲人是封闭的,欧洲人认为中国的东西是异国情调和神秘的。(图为中国传统漆器,百宝嵌木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案绘制于背面的玻璃画,画的边框是用夜光贝等海贝磨成薄片镶嵌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下为展品中的中国人物。下图是一幅清代外销瓷板画,描绘了中国制瓷工人正在生产和外运瓷器的劳动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中的粉彩瓷塑,属道教人物形象,包括老子像、如意童子等,均属 1731-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贸易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男子为潘姓三品官,为主管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行商的清朝官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画,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前的人生百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个展厅中,看到了艺术家用微缩模型搭建起娃娃屋,屋中全面展示了1900年时的哥德堡人的日常生活百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起初我想每一幅都与文字结合看,但时间不允许,只译了这一幅上的文字。下图为建于1640年的国王广场,最初为军事练兵场,18世纪转为市民市集。1900年成为哥德堡最大露天市场,供应全城生鲜食品; 该处至今仍是哥德堡核心农贸市场,但己转为室内化、旅游化运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用娃娃屋方式再现了当年的哥德堡市民生活百态,且均配有文字介绍,这是对历史的最好保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娃娃屋之外有这个时期的大量展品,其中有一件特殊展品引起了我的关注,它是“分娩椅”。在20世纪初之前,当时还没有电话和汽车,那时瑞典妇女都在家里分娩,在助产士的帮助下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介绍宗教的部分中,一段文字有意思:当时的瑞典是一个正在经历变革的宗教社会,在路德的小教义问答手册中,社会的秩序是由教会来规范的。家庭中的父亲被描述为对整个家庭的所有成员负有责任。同样地,国王的权力也被视为来自上帝。因此,反抗权威等同于反抗上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述这段话的意思我怎么觉得似曾相识?想了一下,哦,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只不过在这儿儒学变成了教会,皇帝变成了上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代哥德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400年展览的最后部分,馆方不惜用了数个展厅,通过影像、海量照片及图表数据、文字等来反映当代生活在哥德堡的人。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体现了对人(百姓)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翻译并摘录了其中几段文字如下:我们如何制作哥德堡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哥德堡迎来建城400周年的纪念日时,市民们提出了许多庆祝方式的想法。其中一个建议是分享彼此关于这座城市的经历和故事。由此,“哥德堡故事”应运而生。哥德堡城市博物馆决定采访100位市民,我们希望与年龄、性别、出生地和职业分布均衡的居民进行交谈。我们利用哥德堡市网站上定期更新的统计数据来绘制图表,并编制出一份可能的参与者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有诸多途径可供探索:在街头、社交媒体上、学校里以及社团中搜寻。受访者年龄介于6至97岁之间,我们与在校学生、大学生和博士生交谈,还接触了政府及市政官员、正在休育儿假的人、失业者、公共或私营部门的雇员、寻求庇护者、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图为釆访影像资料,配有耳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住在哥德堡?大约一半的受访者出生在哥德堡,另一半则是从瑞典其他地方迁移至此的。其中有来自瑞典南部的,也有来自瑞典北部的。还有一些人来自更远的地方,比如亚历山大、大马士革或卡萨布兰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述着为什么哥德堡会成为他们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是因为机缘巧合、工作、音乐、战争或爱情将他们带到了这里。一位在开普敦长大、如今在哥德堡从事冰箱维修工作的技术人员说道:“我为自己能在这里生活感到非常自豪。”他原计划前往英格兰,但遇到了一个瑞典女子,随后与她同行,并组建了一个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许多哥德堡市民热情地谈到他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特别是水,包括大海和湖泊。另一件经常被提及的事情是哥德堡的开放性——这座城市被认为是随和和热情的。一位与家人从中国港口城市大连移居到这里的生态农民形容哥德堡是“熟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一段文字富有诗意:哥德堡拥有 4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你脚下的土地承载着层层叠叠的历史记忆和无数人的生活痕迹。“你身在哥德堡,人们先你而来。通过这片土地,你们彼此相连。人们在这里“想象、建设、拆除;生活、工作、坠入爱河;离开又归来”。(图为100位受访者的照片及其对这个城市的感受及愿景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品的“动”与“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允许的话,在这个博物馆里参观者还可以参与各种互动项目。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方面,下面是我偶然见到的“动”与“互动”,感觉它具有人性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经过下图这个展厅,见墙上有18世纪的人物画像,其中一幅的色彩明显亮于旁边的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忽然,这位女士活动,并开口说话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另一厅,有当地参观者走过时,用手去转了墙上的一个转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它是个“职业命运转盘”,看看要是活在那时,你会从事哪种职业?然后去寻找对应的展品深入了解这个职业。这个互动设计,将历史叙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增强公众参与感。(图中文字己译成中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就像瑞典的很多公共机构(如之前在哥德堡图书馆)一样,这个博物馆里也设有儿童娱乐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带着孩子来博物馆的家长,在自己参观之余,也能让孩子得到休闲和娱乐。</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kwxncb"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在北欧.瑞典85·“哥德堡”号与哥德堡博物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