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日,朋友一行20人乘坐D2506次动车,踏上又一轮游程,开启了山西太原忻州7日游。</p> <p class="ql-block">中午11点半到达山西省太原市</p> <p class="ql-block"> 山西太原钟楼街是一条融合千年历史与现代商业的步行街区,以明代钟楼为核心,集老字号、文化遗址和潮流商业于一体,2021年改造后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p> <p class="ql-block"> 钟楼街得名于明代修建的钟楼(原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曾为太原报时中心,后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东门正街”,明清时期与按司街、东羊市合并,形成以大中市(原大钟寺)、开化市(原开化寺)为核心的商业中心,成为三晋商品集散地。现存建筑包括复建的钟楼、民国风百年邮局、折衷式开化寺等,融合明清与民国风格。</p> <p class="ql-block">午餐——老太原菜馆(钟楼街店)</p>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晋祠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已具相当规模。</p> <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p> <p class="ql-block"> 聖母殿~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足昭济圣母”。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周柏~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此中是李世民画像由于年代的久远已很难辨认。</p> <p class="ql-block"> 蒙山被誉为“晋阳四山之首”。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雄伟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尊被誉为“西山大佛”的宏伟造像。这尊大佛庄严而神圣,它是世界摩崖石刻造像奇观,史载“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大佛的雄伟与壮观,更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蒙山景区现属太原市管辖,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便捷。</p> <p class="ql-block"> 蒙山景区御驾桥,修建年代不详,何人设计、何人建造无从考证,它应与赵州桥属同一时期建筑,是位于开化沟内古驿道上的一座石拱桥,按照拱桥正中雕刻的石质装饰物“饕餮”推理,应为皇家敕造,故称御驾桥。这座桥独特的构造与装饰是建桥史上的奇迹,历经千年而稳固如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英武帝刘继元在蒙山山顶修筑避暑宫,这里很早就有“蒙山晓月”之誉。明清时期,“蒙山晓月”成为太原县著名的八景之一,据《太原县志》记载:“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今天龙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是禅修净心之佳境。</p> <p class="ql-block"> 了凡金水桥~ “了凡”,“了”字含“通达明了”之意,“凡”字指平凡世俗,合指“超越凡俗而达通透”的人生境界,即‘命由我作’之精神,寓渡人亦渡心,愿过此桥者皆能通达本心、超越平凡,觉悟自立,超越命运束缚。</p> <p class="ql-block"> 蒙山一带原有四大古迹,目前只开发了北峰,包括号称“世界第一佛”的蒙山大佛、佛教净土宗最早的道场开化寺及全国最大的佛教高僧塔林等著名景点。此外御驾桥、铁佛殿、净明寺塔等古迹以及蒙山晓月、山居窑洞等景观也都集中于此。</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是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居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始建于1913年,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和军事防御功能著称,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如入迷宫,大院最神秘的是遍布在建筑物下面的机关地道,这些地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遍布在整个建筑物地下,总长度达到了数千米。</p><p class="ql-block"> 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将这座深宅大院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 得一楼”∽建于1914年,占地180平方米,三层共11间,顶层一间为阁,小巧精致,是阎府建筑群中唯一的阁,也是阁府至高点之一。因阎老太爷乳名昌春,常在此楼品茗休息,登高远眺,故当地人也称昌春阁。</p> <p class="ql-block"> 此门是连接老宅与新园的重要通道。两侧刻有松、柏、梅、兰、奇石图案,顶部雕卷轴式匾额,书“行浔通”三字,浔即得。额头雕有一只蝙蝠倒挂,喻意“福到了”,下有一只蜘蛛昂首向上,喻意“喜临门”,两者相合,喻意“福喜临门”。</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有走走“行得通”,便可路路通,事事通,万事亨通之讲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