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际会 风云千年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清晨时分,车到山海关。山海关隶属秦皇岛市。在这山海相接之处,空气里都能闻到海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得名于两千多年前那位横扫六合的帝王。相传秦始皇东巡至此,遣方士入海求仙,渴望长生不老。如今,仙踪渺茫,唯有碣石山下的浪涛依旧拍打着相同的海岸。曹操也曾在此登临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留下千古豪情。而今日的秦皇岛,早已褪去帝王将相的肃杀,成了渤海湾畔的一颗明珠,阳光、沙滩与海风交织成悠闲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  来到秦皇岛市,首先领略到的是山海关城的伟岸。 </p><p class="ql-block">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出自明代诗作中的诗句,准确地形容了山海关的战略地位。明代徐达筑城时,借燕山余脉与渤海之险,硬生生在平原与海洋之间楔入一道铁闸。</p> <p class="ql-block">  关城内,青砖斑驳,箭楼巍峨。触摸冰凉的城墙,六百年的风霜在掌心凝结。据当地人说,早年间城墙砖缝里还能抠出锈蚀的箭镞,如今虽难觅踪迹,但日光里城楼投下的影子仍如一把利剑,刺向岁月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宽敞的马道直达城楼,岁月的沧桑里仍能窥见当年的雄阔。</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楼远眺,北望燕山苍莽,南瞰渤海浩渺,恍惚间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回响——李自成的农民军曾攻至关前,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历史的转折点,竟在此弹丸之地。</p><p class="ql-block"> 城门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笔力雄浑,据说出自明代书法家萧显之手,每一笔都似有千钧之力。</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矗立在城楼一侧,表达了每位登临者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城楼上每隔不远就摆放着当时守城士兵的雕塑和所使用兵器。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再现了当时将士守城情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海关城楼,抚摸着那一块块斑驳的砖石,不由得想起百年前无数衣衫褴褛的逃荒者在此跪别中原闯关外的情景。他们佝偻的背影,与城墙下今日游客的笑脸重叠——同一座关隘,见证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城楼内侧的兵部分司衙门。</p> <p class="ql-block">  行走于城内,城楼、牌坊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这是山海关“维藩首善”牌坊,为明朝所建 。“维藩” 体现山海关作为军事要地,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有藩篱、护卫之意;“首善” 表示其在文化、治理等方面居重要且良好地位,彰显山海关军事防御与文化象征等价值,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实物见证 。</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山海关督师府)。馆内藏品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珍贵文物,如康熙帝题字“重关称第一” ;洪武年间修长城用具;见证甲申之战(石河大战)的出土文物;清朝第一位进士、四品官佘一元的顶戴朝珠 ;民国时期闯关东通证、榆关抗战英烈留下的照片等。还有上过央视“鉴宝”栏目的瓷器,以及万里长城山海关复原图等。</p> <p class="ql-block">  馆内供奉有明代开国大将徐达雕像。当年徐达筑城设关的举措,奠定了山海关在明清时期军事防御上的重要地位,对维护明朝北部边疆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山海关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关隘和重要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  督师府对面是镇远镖局。展现出当年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海关,闯关东体验馆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因为“闯关东”这个沉重的历史符号,已深深的印刻在很多中国人的脑海里。中国近代史上有走西口、下南洋和闯关东三次大的移民潮,其中闯关东历经时间最长、人数最多 。清末至民国时期,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贫苦百姓突破封禁,向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规模迁徙。山海关——这座“天下第一关”既是地理分界,也是生死门槛,跨过去称“关东”,跨不过去便是“绝路”。对移民而言,山海关是“鬼门关”也是“希望之门”。过关时,许多人跪拜城墙,哭别故土;若能衣锦还乡,必在关前焚香祭祖。如今闯关东体验馆内仍保留“闯关东”主题雕塑,镌刻着这段血泪与坚韧并存的史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验馆对于人们了解闯关东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能让游客感受到闯关东移民先辈们忍受饥寒伤病,敢闯敢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也见证了“闯关东精神”的诞生 ,同时还能让游客领略山海关独特的风土人情。</span></p> <p class="ql-block">  “闯关东”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影响深远。在某种意义上,它重塑中国东北。汉人垦荒1亿多亩,东北成为“中国粮仓”;伐木、采矿、铁路建设催生哈尔滨等城市。 在文化融合方面,山东方言、饮食(如饺子、煎饼)与满族、朝鲜族文化交融,形成独特“关东文化”。 它坚实了抗战根基,移民成为东北抗联主力。 它加深了家族记忆,密切了关内关外的联系。至今东北80%汉族人祖籍山东,民间“东北人一半是山东人”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的榆关堂会很是有名。榆关堂会集演绎、娱乐、茶艺为一体,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古代山海关地区达官贵人会在年节或喜寿日请艺人演出助兴,这种演出形式被称为堂会,因山海关古代称榆关,故而得名榆关堂会。</p><p class="ql-block"> 如今,榆关堂会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驻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演出评书《石河大战》。</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表演魔术。诙谐幽默,常引的游客哄堂大笑。</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而老龙头,则是这条巨龙的“首”。不同于其他段落长城的蜿蜒山脊,老龙头直接探入渤海,如同一条巨龙低头饮水。站在澄海楼上望去,城墙在沙滩上戛然而止,浪花拍打着最后一块基石——这是明代的戚继光精心设计的“入海石城”,用巨型花岗岩垒砌,以铁水浇铸加固,硬生生在怒涛中筑起一道屏障。</p> <p class="ql-block">  宁海城,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蓟镇总兵戚继光主持修建。宁海城紧邻老龙头长城入海处,作为屯兵驻防的滨海军事城堡,与澄海楼、入海石城共同构成海防要塞,扼守辽西走廊咽喉。</p> <p class="ql-block">  澄海楼,是山海关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长城入海处(老龙头)的北侧,素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澄海”意为“海疆澄澈安宁”,象征镇守海防的意志。明代戚继光、袁崇焕等名将曾在此驻守。登楼可眺望长城入海奇观,感受“雄襟万里”的壮阔。</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御碑亭的“淑碑”(御碑),是清乾隆八年(1743 年)十月,乾隆皇帝东谒祖陵回程至山海关,登澄海楼与侍从大臣联句赋诗后,刻碑置于此。</p> <p class="ql-block">  龙武营,守关屯兵之所。</p> <p class="ql-block">  “天开海岳”碑,关于它的建立时间和书写者未有定论。一说唐代李世民东征得胜返朝所留。也有历代群众口口相传称此碑为“薛礼碑”,为唐代薛礼征东大获全胜所留。还有说是明代所留。据专家考证,确为唐代之物。</p><p class="ql-block"> “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将老龙头一带海阔天高,山岩耸峙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山海关来到北戴河,海边游人如织。北戴河的沙滩细软如绸,赤脚踩上去,温热从脚底漫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夏日里,遮阳伞如蘑菇般簇拥,孩子们追逐浪花,情侣并肩漫步,与山海关的肃穆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乘游艇出海,船尾拖出一道雪白的浪痕。</p> <p class="ql-block">  回首望去,市区鳞次栉比的建筑反射着耀眼的光,宛如浮在水面的水晶宫阙。两千年前,秦始皇在此望海求仙;今天,人们在这里度假、生活,历史与当下在此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  远处货轮缓缓移动,如同贴在海平面上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毛主席曾在北戴河写下“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彼时他是否也站在某块礁石上,看潮起潮落,思接千载?如今,领袖的足迹已难寻觅,但海风依旧,涛声依旧。</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地方,或许正是这种矛盾与和谐——一边是金戈铁马的往事,一边是温柔慵懒的海风;一边是帝王将相的宏图,一边是寻常百姓的烟火。山海之间,千年一瞬,而浪花依旧,人间已新。</p>

山海关

闯关东

老龙头

城楼

榆关

长城

堂会

明代

澄海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