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观特展(三)

眼底的笑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p><p class="ql-block">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窑五彩佳作,依月令之数为一套,一花一月,并配诗文,是中国瓷器史上首次将“诗书画印”集于一体的收藏体,是清代康熙、雍正官窑瓷器中名镇瓷史的顶级神品。素来被视为康熙朝官窑瓷器之名品。据传康熙帝对其爱不释手,数次南巡、围猎都随身携带这套十二花神杯。</p><p class="ql-block"> 由于南北的气候、物种差异,许多花卉不能南北共有,流传的十二月令花卉也因地而异。此套五彩十二月花神杯分别以迎春、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为绘,对照南北花神流传习俗,符合北方习惯和特点。《陶雅》有赞:“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诚戛戛乎其难。”此记载表明,在清代中晚期的时候,或因烧制工艺要求高、成品率低、容易破损,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整套完整保存者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花神杯的烧制极其困难,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历经数百年沧桑,存世的已是凤毛麟角。海内外许多知名藏家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收藏成套花神杯,但往往事违心愿。</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整个陶瓷史上,这么多数量一套的瓷器,成套完整保存者堪称旷世奇珍。能够凑齐同一批出窑的十二只成组,更是难如登天。即使是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也是拼杯而成,非同套所出。</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是康熙官窑的“巅峰之瓷”,堪称史上最美套杯,甚至里面的每一只杯子,都有着惊人的拍卖纪录。正如保利拍卖师现场所说:“每一次出价都是续写历史。”</p><p class="ql-block"> 此品为2020年刘益谦在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以1.3亿元购得。</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题诗,光线暗,拍不清。</p> <p class="ql-block">轻薄透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神杯 </p><p class="ql-block">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p><p class="ql-block"> 杯撇口作“仰钟式”,圈足,胎釉莹润,胎薄玲珑,构图清新,勾勒细腻,青花发色青翠,层次丰富,意蕴古雅。正面绘月令花卉,背面题相应诗句并落“赏”字篆印,将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极富文人气息。“十二花神杯”是清康熙官窑创烧的名品,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因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各地流传的十二月令花不尽相同,康熙十二花神杯所绘十二月令花皆为北方熟悉常见者,所题诗句多引自《全唐诗》。有五彩及青花品种,后于雍正至民国亦多有仿制 。十二月令花神杯之创设正是代表康熙御瓷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之一,是明清御瓷设计艺术的标志性事件。其打破器物组合以对为单位的传统设计观念,而依月令之数为一套,纹样装饰更见佳妙,取十二月令花神为之,配列赞赋,求诗印画三者之融合。其发明体现出瓷器设计中人文因素的不断吸纳和增强,下启雍乾秘府瑰宝———珐琅彩瓷诗文装饰之先风,反映康熙一朝文人典雅的审美情趣。巧妙的设计,新颖的开创,得以铸就一代名品。这种精心设计、精巧迷人的杯子,划时代地结合了瓷艺、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五种艺术于一身,富有浓郁的文人艺术气息,品味高雅脱俗。</p><p class="ql-block"> 此品为2016年6月7日,刘益谦在北京匡时春拍中以约3335万元竞得。</p><p class="ql-block"> 考十二月令花神杯之实况,其烧造时间有两次,前一次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间,写款为楷书两行竖款;后一次为康熙晚期,非常接近雍正时期,写款为宋椠体三行横款。公元1680年,正值清朝康熙19年,景德镇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时刻。臧应选奉旨进驻,担任督陶官,肩负起督造官窑瓷器的重任,这标志着清代官窑瓷器的生产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时期,刘源被赋予重任,专门负责设计御用瓷器的样式。他不仅多才多艺,更因擅长烧制五彩、斗彩制品而声名远扬,其设计作品无不彰显出卓越的艺术成就。刘源负责设计御用瓷器,其作品融合古今之式,注入新意,巧妙绝伦。特别是在彩绘人物、山水、花鸟方面,他更是独树一帜,各展其妙。最终成品,其精美程度超越了明代的各大窑口。《清史稿》对此评曰:“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储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既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今日所见康熙早期御瓷,应皆出刘源之手。这其中包括了闻名遐迩的豇豆红八大码,以及受到后世收藏家们特别青睐的花神杯。而在这众多的设计之中,十二花神杯无疑是最为出色、空前绝后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这套清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递藏有绪,曾先后为柏煊书斋和鸿禧美术馆珍藏,期间还曾于1994年4月5日在香港苏富比上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成化斗彩鸡缸杯</p><p class="ql-block">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代成化帝朱见深的御用酒杯,以青花为线、五彩填色的工艺著称,因杯身绘有鸡的图案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没见到实物之前一直以为成化斗彩鸡缸杯和北方一个碗差不多大,再精彩还能精彩到哪里去呢?何况我并不多喜欢看瓷器,但是第一眼看到他,便有了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惊艳呀。网上看到的词称其“小而明妍”“精巧秀隽”,但这只是客观描述,根本不足以表述内心的感受。在灯光下,小小的鸡缸杯显得薄、透、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p><p class="ql-block"> 杯身以斗彩描绘子母鸡图,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画面生动,富有情趣。 绘有子母鸡图,兴于宋朝。之所以明成化一朝瓷器有如此之名,是因为其以精致、精湛见长,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p><p class="ql-block"> 斗彩工艺首创于成化时期,其工艺特点是在白瓷胎体上以青花勾勒轮廓线,再施加红、绿、黄、紫等多种色彩进行低温烧制,使得画面色彩缤纷、层次丰富,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为自小陪伴自己的、年长18岁的万贵妃特意烧制。据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可见鸡缸杯的价值之高,由来已久。因是御用酒杯,出品率较低,使得留存至今的数量极其稀少。 鸡缸杯自明代以来便被视为珍品,清代乾隆皇帝对其推崇备至,不仅让御窑厂仿制,还为其作诗赞誉。</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知有17只成化斗彩鸡缸杯,除了四只可以流通外,另十三只都在博物馆里,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10只,大英博物馆1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只,瑞士的鲍尔博物馆1只。</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这尊鸡缸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伦敦收藏家 Leopold Dreyfus夫人收藏,此后被玫茵堂珍藏。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估价为2亿-3亿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本次拍卖的焦点,当时起拍价为1.6亿港元,最终以以2.8124亿港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甲骨刻辞三十四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商代 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 </p><p class="ql-block"> 小屯村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这一地区因其丰富的考古发现而闻名,特别是甲骨文的出土,使得小屯村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地点。</p><p class="ql-block"> 本组甲骨内涵牛胛骨十八片,龟甲十六片,刻辞属于宾组、出组、何组、黄组, 即所谓村北;刻辞内容包括周祭,求雨,祭牲,征伐,出猎,及习刻。 甲骨文除了村北派,还有村南派,是甲骨文制作者的两个不同系统。村北派以小屯村的北部为中心出土,而村南派则以小屯村的南部为中心出土。 </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十九世纪末,王懿荣(1845-1900 年)被认为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的第一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殷墟考古开始后,甲骨文连同安阳出土遗迹遗物成为研究复原中国早期历史的不可缺少的资料。目前,商代甲骨留存超过了十万片,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共博物馆,私人收藏罕见。此组甲骨早年流到日本,为著名篆刻家小林斗盦所收藏。日本学者松丸道雄 1960 年代对它们做过初步整理,其成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大型工具书《甲骨文合集》时所参用,对学界系统了解这批珍贵的甲骨数据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