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 走进唐诗】 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看千古登临的意境

陂塘仙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陂塘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 7373860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陂塘仙子、百度(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将军令 黄河</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鹳雀楼的名字,似乎天生就与诗词绑定。王之涣那二十字的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已让这座黄河边的楼阁成为中国人心中“登高望远”的精神图腾。许多孩子的启蒙诗篇,都是从这首登高望远的诗句开始的。随之以来的是“鹳雀楼”的名字也响彻大河南北。</p> <p class="ql-block">  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的格律本就带着几分顿挫,如浪涌拍岸,忽高忽低间藏着说不尽的感慨。以此《五绝》写鹳雀楼,仿佛是为黄河的奔腾找到了最合拍的节奏。站在楼头望远,看“九曲黄河万里沙”,看“浪淘风簸自天涯”,那些被时光冲刷的往事,便随着绝句的韵律浮上心头。或许是古人凭栏时的喟叹,或许是往来商旅的匆匆,黄河水裹挟着泥沙,也裹挟着无数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的故事,在鹳雀楼下日夜不息地流淌,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往日的辉煌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登楼”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上楼”。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登楼是与“观照自我”“叩问天地”相连的。王之涣的“更上一层楼”,是向上的进取,他笔下的鹳雀楼,更多的是几分回望的厚重。词中没有直白的豪情,却会在“帘外雨潺潺”般的婉转里,写出黄河与人生的相似——看似奔腾不息,实则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聚散与浮沉。你看那鹳雀,春来秋去,年复一年栖息于楼檐,它们见证了黄河的改道,也见证了诗词里的兴衰,而楼依旧,诗依旧,那份登高时的感动,也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p> <p class="ql-block">  在诗人的笔下,鹳雀楼从来不只是一座物理的楼阁。它成了一个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远方”的向往,对“境界”的追求。黄河的浪涛会淘尽泥沙,时光的浪涛会淘尽往事,但那些刻在鹳雀楼砖缝里的诗词,那些藏在平仄格律里的感悟,却像楼前的黄河一样,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  或许,每个读《五绝·登鹳雀楼》的人,都能在词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是少年时“欲穷千里目”的意气,是中年时“浪淘风簸”的奔波,还是暮年时“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淡然?鹳雀楼就在那里,黄河也在那里,而《登鹳雀楼》,替我们把那些说不出的登临意,化作了可吟可叹的词句,让每一次回望,都能在笔墨间,与千年前的那位登楼诗人共享黄河月。从《登鹳雀楼》登高望远,更能感觉到“诗与远方”,感觉到千古登临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五律·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感</p><p class="ql-block">鹳雀遗章隽,千秋韵味长。</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始悟万邦茫。</p><p class="ql-block">逸兴催吾志,豪情引梦扬。</p><p class="ql-block">登高心致远,前路韵弥香。</p> <p class="ql-block">您喜欢王之涣哪些诗?</p><p class="ql-block">谢谢美友光临!欢迎常来做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