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陕州地坑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7月,我们从洛阳出发,前往三门峡陕州地坑院,途经仰韶文化博物馆,无奈周一闭馆,我们只好继续西行,一路上途径崤函古道前往,途遇石壕村,想到了杜甫写的《石壕吏》,描写的就是发生在此村的事情。“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的就是三门峡的盛景。它又是是连接洛阳到西安的必经要道,古时洛阳与西安做为都城或副都,官员、商贾、军队、农民等往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走在此,似乎能感受到当时路上的繁华与忙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直奔陕州曲村地坑院,三门峡地坑院很多,专门有一个地坑院景区,那里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因此“布鞋帮"的我们总是来到曲村7号院,这里的大姐热情好客,一进入地坑院,她就介绍说北京的张燕母女也住在此,她们出去玩了。我十分兴奋,在这里遇到了“故人”。困意马上袭来,整理好行李倒头便睡,一直睡到下午六点钟,吃过晚饭,和张燕老师一起在村中溜达,张老师笑着说起她刚到地坑院,大姐一看她穿的布鞋就问:“王老师每人给你们发一双布鞋?”惹得我们俩哈哈大笑,因此大姐一看穿布鞋的人,就知道我们是一伙的:布鞋帮!我上次是跟着王老师、穆老师来这里的,这次我们全家来,东方老师特别感兴趣,不停地参观着别家的地坑院,研究着地坑院的设计与施工建造,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我们在地坑院内住了三个晚上,享受着大地带来的安全与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已经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了,土层厚度达几十米,在别的地方你很难看到如此深厚的土层,偶尔经过土堐,它厚实、结实、一颗石头都没有,这为打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士壤环境。同时这里地势比较高,北边就是黄河,常年刮风,且风比较大。因此,智慧的先人们就想到住到地下,这样地坑院就应运而生了。王东方老师与当地老人闲聊时,问他们是如何排水的,老人说,因为土层比较厚,在地坑院中挖一口井,院中的水都流进井中,雨水顺着这口井就很快渗到地下,一般情况下排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么多年了,在老人的记忆中,只有毛主席去世那一年,因为连续很多天下雨,才使地坑院窑洞有坍塌的现象,正常年份的降雨量对地坑院根本构不成伤害,这。长时间以来,此地区就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好好生活的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接触土地。在五行当中,人的脾胃属土,脾胃又是人的后天之本,因此土对人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来地坑院最重要目的就是全方位、立体式地接触土地。这些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中,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土地对生命的意义,但从没体会过来地坑院的感觉。上次来了之后,一进地坑院眼皮就抬不动了,马上睡觉。睡醒之后我起来行走就跌跌撞撞的,这是小时候才有的记忆,让我一下子我体会到了地坑院的魅力,晚上再睡一夜,才有了睡饱的感觉。钻进地下睡,仿佛钻进了母亲的怀抱,安全而又幸福,周身被满满的土气包围着,睡得酣畅淋漓,体会到睡觉才是人生的最高级的享受,因此好好生活的五大理念中首要一条就是好好睡觉,只有能睡、睡好了,才能全面接受到天地一一日月星、地火风的能量,好好生活从好好睡觉开始,而地坑院则是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场所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函谷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地处崤山山脉与黄河之间的狭长谷地,是古代关中(今陕西中部)与中原地区之间的天然咽喉要道。其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连接秦地与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古代重要关隘,函谷关是关中地区抵御东方诸侯进攻的天然屏障。战国时期,秦国凭借函谷关的险要地势,多次挫败六国联军的进攻,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地理基础;楚汉相争时,刘邦也曾依函谷关据守,阻挡项羽西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8日,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赶赴函谷关,隔空与大秦来个千年相会,《大秦帝国》电视连续剧正在观看,对函谷关已经很熟悉了,连王妞都能说上几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函谷关见证了大秦帝国的兴旺过程,秦国几百年来也是依据函谷关为进退,成为他东出的基石。函谷关还是古代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扼守着中原与关中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通道,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交流和经济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在函谷关的城楼上,看着滔滔奔流的涧水河与茫茫崤山,似乎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能想象在此发生的每一场战争的场面。我们沿着关口里面的狭窄小路向里走,这就是当年崤函古道的一部分,路窄得仅能容下一辆独轮车通过,两边则是高山密林,“青山依旧在”,历史的天空已穿过二千多年,但似乎还能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与滚滚的车轮声。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复合体,但不屈的进取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春秋战国,逐雄称霸的局面下,秦国从西北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发奋图强,经过十几代人、近六百年的努力,终于到秦始皇时期一统六国,完成了天下统一,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家国天下,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看历史、看遗迹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谈资,而是透过历史让我们把自己的命运及家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及家族赋能的。秦王朝的拼搏与进取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的人生也要搏一搏,努力去做利人利己的事情。特别做为我们的家庭,必须带着向上走,否则在当今这个时代,诱惑相当多,不向上走便向下走,根本没有中间路途,秦氏家族六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我们自己的家族向上走的使命同样任重而道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函谷关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传说是老子著《道德经》的地方。在老子到来之前,关令尹喜观测东边有一团紫气,知道有“高人"要来,果然不久老子骑着青牛在此,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尹喜请老子著书,老子在函谷关一带住了七个月,完成了《道德经》,因此这里成为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被称为“道源”。函谷关景区里面的太初宫见证着这个事实,同时也领略刻《道德经》的魅力,与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尹喜对话,来一次隔空神交,进一步净化我们自己的心灵。老师说过,人来世上这一遭最重要的是提升我们境界的,圣人已逝,而圣人留下的《道德经》是我们后人永远仰望的经典,经典只有活出来,做出来,哪怕只懂一句,活一句,才是经典的再现,否则经典只是经典,永远是挂在我们口头上装装门面而已,变不成我们生命的力量,做出来,才让生命有力量,才是经典的真正呈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门峡大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月9日我们先去了三门峡市博物馆,博物馆在公园的深处,环境非常好,我们看了近两个小时就去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875.2米,最大坝高106米,巍峨壮观。这个季节正是黄河排沙时期,三门峡大坝也正在排沙,在小浪底我们已经看到了黄河排沙的壮观,这次我们没去景区,而是顺着黄河边的公路走,一睹黄河的壮观。相传在古时期,黄河在这里被一座大山阻挡,水流不畅,经常泛滥成灾。大禹治水来到此地,为疏通河道,用神斧劈开大山,形成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让黄河水得以顺利通过。这个传说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想象,也寄托了人们对大禹治水功绩的崇敬,让三门峡这一地理景观更添了几分神话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坝两岸山体蜿蜒起伏,峡谷险峻。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形成约200平方公里的湖泊,从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碧波粼粼,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延绵,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此时大坝正在泄洪,浊浪滔天,峡谷轰鸣,水花飞溅,极为壮观。我们顺着沿岸的公路观看,走走停停,每一段的风景都不同,虽然都是峡谷、浊浪,但峡谷蜿蜒,黄河水真如一条巨龙向东奔去。东方老师和孩子坐在黄河边上,看着峡谷中的巨浪翻滚,久久不愿离去……这一刻,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黄河基因正在激发、苏醒……不到此地,不亲身体验此景,写得再好的诗句只能想象,无法触碰到自己灵魂的深处。此时,黄河的伟大、魅力无形就震撼着你的心灵,这就是老师反复强调暑假带着家人出来的原因吧!只有到过的人才能体会这一点,只有到过的人才能体会王老师的良苦用心……想到这,面对当今世界医学及教育等世界难题,我能感受到王老师的心在滴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让人难忘的是三门峡的中流砥柱,它是三门峡大坝下方激流之中的一座石峰。砥柱山高约9米,周长几十米。冬天水浅时,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则只露出一个尖顶,虽体量不大,但在汹涌的黄河水中显得格外坚毅。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也有传说称,一位黄河老艄公为给船只导航,纵身跳入波涛,化为石岛,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朝我来”。千百年来,中流砥柱无论遭受狂风暴雨侵袭,还是惊涛骇浪冲刷,都巍然屹立,力挽狂澜,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唐太宗李世民曾写下“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柳公权也为其创作长诗,留下“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等佳句。它是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后,朝砥柱直冲过去,在即将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会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使其避开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与砥柱精神,2024年10月10日,中流砥柱博物馆在三门峡大坝南侧开馆。该馆运用雕塑、投影、AI等技术,全景式展现了“砥柱精神”的历史演变和时代价值。为了让黄河造福人类,建国初期,毛主席亲自指示建设三门峡大坝,博物馆中用图文详细介绍建设大坝的情景,我们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刻,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坐大山,建没新中国,复兴中华民族,是当今世界人民的中流砥柱……我们在中流砥柱博物馆停留了很久,直到闭馆还没有看完,只好离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三门峡地坑院,我们住了三个晚上,到了三个地方:函谷关、三门峡博物馆、三门峡大坝。我们能触碰到到的仅仅是这方山水与历史文化的一隅,但已经让我们相当震撼,虽然在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但只要走过的地方总在我们心头萦绕,在心灵中时刻激荡与碰撞,与原来自己的思想与灵魂进行融合,一点一点的改变着自己的认知、局限,让自己慢慢和天地融为一体,成为全新的自己。在如今的盛世,只要走出家门,就是另一方新天地,就会重塑一个人的灵魂,这也许是老师的良苦用心所在吧?谁能真正体会到老师的这份苦心?谁又能把老师的苦心付诸与行动?去收获人生与家庭的安康与幸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