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兵马俑——大秦帝国的地下雄兵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三号坑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兵马俑二号坑</b></p><p class="ql-block"> 二号坑是于1976年4月修建一号坑展厅时发现,它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跨度124米、南北跨度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二号坑,同年10月14日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外开放。目前二号坑大面积展示的是棚木层。棚木层就是当年地下建筑的房顶,二号坑的部分棚木被烧毁,其余属于自然腐朽坍塌。</p><p class="ql-block">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p><p class="ql-block"> 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p><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p><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p><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p><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棚木</b></p><p class="ql-block"> 目前二号坑大面积展示的是棚木层。棚木层就是当年地下建筑的房顶,二号坑的部分棚木被烧毁,其余属于自然腐朽坍塌。</p><p class="ql-block">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军阵</b></p><p class="ql-block"> 俑坑的南端是一个驷马战车方阵,面积2400平方米。战车阵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长廊,两条长廊中间共有8条东西向过洞,每条过洞排列了8乘战车,共64乘。战车都是由四马系驾的单辕车。每辆车上有乘员三人,中间为御手,他两手向前平举作握状,御手左右两侧各有一名武士一只手持长兵器,一只手作按车状。车上配备有远射程的弓箭和近距离格斗用的矛、戈、戟等兵器。车后没有跟随步兵,这明显不同于一号坑战车的编列形式,这也是自殷周以来新出现的情况。古代作战时车步结合,而此车阵不见步兵,可能是由于这时步兵已成为独立兵种,战车成为轻车兵,作战时根据战场情况车、步、骑相互配合。</p><p class="ql-block"> 中部是由19辆战车、264件步兵和8组骑兵组成的混合军阵,它们排列在三条过洞内。此军阵的车兵、步兵相互结合,战车在前,步兵在后,轻捷的骑兵放在车阵之后作机动兵力,或作通信联络,或配合战车突袭敌军,以弥补车阵庞大、行动不便之缺点。</p><p class="ql-block"> 骑兵方阵,这里共有骑兵108骑,四马一组,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排成整齐的长方形,是我国目前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批骑兵俑群,真实展现了秦始皇时代的骑兵形象。</p><p class="ql-block"> 弩兵阵,由172件身着战袍的轻装立射俑和160件身穿铠甲的重装跪射俑组成。立射俑位于弩兵阵外围的长廊内,跪射俑位于中间的四条过洞内。</p><p class="ql-block"> 这四个阵形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曲尺形大阵,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总的来说,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跪射俑</b></p><p class="ql-block"> 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双手一上一下握着弓弩,双眼正视前方,展示了古代坐兵的形象。由于他单膝跪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鞋底,脚后跟和脚掌的针脚密,脚心疏,完全符合脚掌和脚后跟摩擦力大的实际情况。现在做的千层底布鞋的鞋底也是采用这种办法,既省工又耐磨。</p><p class="ql-block"> 跪射俑的轮廓和陕西省地图高度相似,现在他已成为陕西的符号,陕西车牌的水印也是跪射俑。</p> <p class="ql-block">🔼鞋底表面布满规整的圆形纹样,模拟的是用麻绳纳制时留下的针脚孔洞,每个“针脚”大小均匀、排列有序,横竖成行、斜看成趟,尽显手工缝制的严谨。</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的发丝雕刻得根根分明,纤细的缕缕发丝酷似真发,从鬓角到后脑勺,再到头顶的发髻,每一根头发的走向、纹理都清晰可辨,仿佛能看到当年秦人利落的发式。</p><p class="ql-block">🔼<b>编发讲究</b>:跪射俑会把两个鬓角还有脑袋后头容易翘起来的头发,分别编三根小辫,然后这三根辫子在脑袋后头合成一股辫子,最后和头顶上的其它头发挽到圆髻里,还会使用绑头绳、骨制的发卡等固定发髻。</p> <p class="ql-block">🔼<b>甲片叠压方式科学</b>:从肩部来看,甲片是下片压上片,这样设计有利于手臂向上抬起和活动;背部则是上半部分甲片上片压下片,下半部分是下片压上片,以方便士兵弯腰;以脊柱线为分界线,身体左侧的甲片是左片压右片,右侧是右片压左片,便于士兵左右移动。</p> <p class="ql-block">🔼手指上的指甲盖、指关节,甚至手纹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指甲的形状、纹理,指关节的凸起与凹陷,让人感受到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立射俑</b></p><p class="ql-block"> 立射俑的右脚向左前方跨出半步,双脚略成丁字步站立,前腿微拱,后腿紧绷;左臂向左侧半举,手掌伸张,掌心向下,右臂横曲胸前,掌心向内;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做持弓弩引而不发的姿态,这与文献记载的正确射击姿势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身穿交领右衽的齐膝长襦,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红色、粉绿色等。衣领和袖口的颜色则与长襦主体颜色不同,形成对比,如粉绿色衣领搭配红色长襦,或红色袖口搭配粉绿色长襦。</p><p class="ql-block"> 立射俑腰间束着一条褐色革带,用于固定衣物,同时也可悬挂一些小型物品。</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足蹬薄底方口浅帮齐头履,并紧系鞋带,这种鞋履轻便灵活,适合快速移动和长时间站立射击。</p> <p class="ql-block">🔼<b>发型</b>:头绾圆形发髻,位于头顶右侧,发髻丝缕分明,部分发髻还会用发带系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级军吏俑</b></p><p class="ql-block"> 俗称“将军俑”,目前出土了7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尾鹖冠(身份等级的主要标志),身穿双重长襦,脚穿方口翘尖履。着铠甲者,甲为彩色鱼鳞甲,甲片小,甲衣短,甲的周边饰精美的花纹图案,双肩及前后胸有彩带系绾的花结。</p> <p class="ql-block">🔼<b>铠甲</b>:身披彩色鱼鳞甲,甲片细小而规整,排列紧密,如同鱼鳞一般,制作精良,防护性好。铠甲边缘有彩色包边(红、绿、蓝等),双肩和前后胸甲片绘有卷云纹、几何纹,且缀有7-8个彩色彩带花结(等级标识,数量多于中低级军吏)。</p> <p class="ql-block">🔼头发梳理整齐,绾于头顶形成发髻,作为佩戴冠饰的基础。头戴双卷尾鹖冠,这是其最显著的发饰特征。鹖冠由冠体和冠尾组成,冠体高耸,两侧各有一根向上弯曲的卷尾,冠带从冠体两侧垂下,系于颌下并打八字结固定,显得威严庄重。</p> <p class="ql-block">🔼脚穿方口翘尖履</p> <p class="ql-block">(这张高级军吏俑复原图照片来自大咖说讲师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级军吏俑</b></p><p class="ql-block"> 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脚穿方口齐头履。其铠甲有两种形制:一是带彩色图案花纹边饰的护胸甲,背部没有护甲;二是铠甲的前后摆平齐的带彩色图案边饰的鱼鳞甲。</p> <p class="ql-block">🔼只有护胸甲,无背甲,从前胸甲肩部左右伸出背带在背后交错,末端接续布带绕到前腹部打结,甲衣周边及背带上有彩色纹饰。</p> <p class="ql-block">🔼脚穿方口齐头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鞍马骑兵俑</b></p><p class="ql-block"> 发现于二号坑中,计有116组。马为河曲马,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马鞍为低桥鞍,有肚带和后鞦但无胸带,无马镫,说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骑士装束特别,头戴圆形小帽,脚登短筒皮靴,身披短甲,腰束革带,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弩状。</p> <p class="ql-block"> 骑兵鞍马俑,出土于骑兵阵,为研究秦国骑兵的装束、鞍马的装备提供了形象的资料。请看骑兵,他一手牵马缰,一手握弓箭,装束与其他兵种不同:头戴小软帽,帽带系于颌下,防止在马上奔跑时被风吹掉;衣服短、下摆宽,便于上下马;铠甲的长度只到腰部,整体着装精干、轻捷,紧身袍袖、褶服,都是吸收了胡服的优点。</p><p class="ql-block"> 马的装备,马鞍子、马络头和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一样,完全具有实用性,但和今天马的装备相比缺少马镫,马镫是500年之后,西晋时期才出现。古代兵书《六韬·武骑士》记载,选拔骑兵的标准是: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下;身高1.73米以上;身体健壮。这件骑兵俑身高1.8米,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完全符合当时的标准。这组骑兵鞍马不仅为研究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资料,更是一组精美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兵马俑三号坑</b></p><p class="ql-block"> 三号坑于1976年5月发现,1989年9月27日对外开放。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为南区、北区、中区三个单元。这座俑坑尽管小,但性质很重要。考古专家认为,它应当是统率一、二号坑军阵的指挥机关。从位置上来看,三号坑位于一、二号坑的后方,位置隐蔽、相对安全。基于以上特点判断,三号坑很可能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p><p class="ql-block"> 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仪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三号坑复原示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号坑的构筑</b></p><p class="ql-block"> 三号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其整体布局规整,具体步骤如下:先挖出“凹”字形土圹,再沿周壁夯筑宽约1至2米、高3至3.5米的夯士二层台。以0.7米厚的夯土作地基,在其上平铺青砖。坑的周壁设立柱,立柱下端立于地袱木上,上端承托枋木,形成井口式框架。在框架及二层台上密集搭盖棚木。棚木上覆一层席子,再覆土夯筑形成坑顶。门用立木封堵,从而形成封闭式的地下军事营垒。</p> <p class="ql-block"><b>🔯三号坑的发掘与形制</b></p><p class="ql-block"> 1976年5月,三号坑被发现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1977年3月至12月,考古人员对三号坑进行了初步发掘,后回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8年12月,三号坑遗址保护厅竣工,随即对俑坑进行了正式发掘,经清理、修复,恢复了坑内大部分原貌。</span></p><p class="ql-block"> 三号坑的平面呈现出独特的“凹”字形布局,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其中,南区呈“土”字形,称为南厢房;北区呈“T”字形,称为北厢房。中区呈方形,称为车马房,其东侧封门为俑坑的出入口,门外有斜坡门道,车马房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长廊,长廊的末端分别与南、北厢房连接。</p> <p class="ql-block"><b>🔯出土文物</b></p><p class="ql-block"><b> </b>三号坑内出土战车遗迹1处,陶俑68尊,陶马4匹,青铜兵器34件组。青铜兵器包括30件铜殳、1套铜镞、1件铜镞形器、1件铜剑鞘首和1件铜剑茎;另外还出土了9件铜车马器、24件铜建筑构件和4件铁建筑构件;出土的生产工具有5件,其中小铜凿3件、大铁锤及小铁锤各1件。</p><p class="ql-block"> 三号坑系土木结构,未经火焚,但曾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系土木结构腐朽后自然塌陷,陶俑、陶马被打碎,许多陶俑的头部缺失。陶俑与陶马的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仿,通体绘彩,但出土时大部分彩色已脱落,仅有部分残留。</p><p class="ql-block"> 针对车马房与南厢房出土的陶俑与陶马,已进行修复并按原位复原陈列;而对北厢房出土的陶俑未修复,按出土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车马房</b></p><p class="ql-block"> 车马房平面呈方形,位于俑坑中部,东端与门道相通,南北连接厢房。这里出土了一辆木质战车和四尊陶俑。此车为四马系驾的单辕双轮木质战车,因破坏过甚,车迹凌乱。四尊陶俑分别为御手和三名军吏。</p> <p class="ql-block"><b>🔯战车</b></p><p class="ql-block"> 三号俑坑的战车,出土于俑坑中部,即现称为车马房的区域,此车的形制虽然与一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木质战车相同。但是在战车上发现有彩绘漆皮战车遗迹,这些彩绘花纹显示其级别高于普通战车。</p><p class="ql-block"> 车前有四匹陶马,形态与一、二号坑陶马相同。车后有四尊陶俑,御手俑在后排中间,其余为军吏俑,军吏俑佩戴单板长冠,领部有花结,左手作按剑状。此细节也表明了三号坑出土的战车级别较高。因而推测,这辆车应该是向全军传递军令的指挥车。</p> <p class="ql-block"><b>🔯北厢房</b></p><p class="ql-block"> 北厢房平面呈“T”字形。其东区似为廊房,西区似为正厅。正厅的南北两侧,排列着二十二尊武士俑。正厅内仅遗留一件残损的鹿角及一堆动物朽骨。发掘者推测,此正厅可能是北厢房军幕内的宴饮之处或进行祭祀、祷战之所。</p> <p class="ql-block"><b>🔯鹿角</b></p><p class="ql-block"> 鹿角出土于北厢房砖铺地面上。鹿角长59厘米、宽24厘米、直径5厘米,似为祭祀用途。</p><p class="ql-block">(现在坑内没看到鹿角)</p> <p class="ql-block"><b>🔯南厢房</b></p><p class="ql-block"> 南厢房平面呈“土”字形。其内设有廊房、甬道、正厅与便房。各区域均有武士俑,分列两侧,似执行警卫之责。正厅内武士俑数量最多,南北两侧各排列三列,共计二十四尊,显示出正厅的重要性。发掘者推测,这里可能是模拟议事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 南区的铠甲武士俑和北区的铠甲武士俑都是面对面相向而立,不同于一号坑的武士,四件一排面东而立。《尉缭子》一书记载:“内向所以顾中也。”说明他们是担任警卫的卫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顺序</b>:</p><p class="ql-block">丽山园(铜车马博物馆、百戏俑坑等)→2号坑→3号坑→1号坑</p><p class="ql-block">按此顺序,可有效躲避大批游人😁</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jbpnku"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b>兵马俑——大秦帝国的地下雄兵(一)</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wynma2" target="_blank">青铜之冠——秦陵彩绘铜车马</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0ty9wx" target="_blank">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