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探古访今(十三)福荫紫竹院 紫竹禅院 双林寺塔遗址

<p class="ql-block">七月的北京,暑气正盛,我来到紫竹院公园特为寻访园中的三处古迹,探古访今,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古迹之一:紫竹行宫</p><p class="ql-block">紫竹行宫平面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荫紫竹院</p><p class="ql-block">福荫紫竹院位于紫竹院公园西北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为皇家庙宇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为万寿寺下院,清乾隆年间增建行宫并赐名"紫竹禅院"。光绪年间脱离万寿寺独立为慈禧太后休憩行宫,并正式定名"福荫紫竹院"该建筑群历经八国联军劫掠、民国时期荒废等历史变迁,2010年启动系统修缮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行宫门前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古院多古树</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福荫紫竹院</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福荫紫竹院行宫主要建筑包括报恩楼、紫霄殿、东西倒座房、游廊等</p> <p class="ql-block">福荫紫竹院一进院</p><p class="ql-block">福荫紫竹院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厚重的皇家文化。如两进院落的行宫,大门入口处为一字型砖砌影壁,是解放后添建的;其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各建有两间妃子房。</p> <p class="ql-block">华美游廊</p><p class="ql-block">院落两侧的折角游廊各为十八间,游廊及主体建筑上均采用苏式彩绘,彩画共计320幅,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p> <p class="ql-block">静逸斋(东)</p> <p class="ql-block">致养斋(西)</p> <p class="ql-block">紫宵殿</p><p class="ql-block">紫宵殿是北平解放时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存,也是行宫中规制最高的建筑,相传为当年官员办理转闸换船事宜之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紫宵殿前两棵古银杏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其中东侧那棵古银杏树曾遭雷击,但劫后重生,仍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紫宵殿内正举办茶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栖筠斋(东)</p> <p class="ql-block">天香斋(西)</p> <p class="ql-block">中门</p> <p class="ql-block">致远轩(东)</p> <p class="ql-block">福荫轩(西)</p> <p class="ql-block">院内多姿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报恩楼简介</p><p class="ql-block">报恩楼是福荫紫竹院的后罩楼,始建于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翻修全庙时重建,距今已有137年的历史。此楼为上下各九开间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上为青瓦覆顶,庭前植玉兰,是公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报恩楼北邻长河,是清代帝后由水陆去颐和园的中途休息之所。据"重建紫竹院"碑记载,刘素云出资修缮紫竹院,为了表达他对皇太后、皇上的崇敬之情,将这座楼命名为报恩楼。</p> <p class="ql-block">报恩楼</p><p class="ql-block">开放式的二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报恩楼。报恩楼是行宫中的后罩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一层门上方悬挂匾额“报恩楼”。相传当年慈禧太后在前往万寿寺拈香礼佛之前,要在报恩楼梳妆及用早膳,因而俗称“慈禧梳妆楼”。现楼内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过的穿衣镜。</p> <p class="ql-block">报恩楼内正举办《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以下为简介:</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北京段,是大运河最北端的部分。在元代,由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使大运河得以直通北京城。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漕运通道之一,大运河北京段对于保障京城粮食供应和物资运输至关重要,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见证了北京从元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变迁。其沿线分布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技术、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紫竹院公园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大运河北京段航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点位。"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可以使游客充分领略紫竹院地区与大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紫竹院公园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化遗存和特色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我将展览的有些文字说明拍下,便于了解记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由于其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p><p class="ql-block">紫竹院的水系,距今4000年前至2000年前为永定河流经之处,东汉以后成为高梁河的重要水源。曹魏时期修建车箱渠流经紫竹院:金代打通海淀台地修金水河引玉泉山水过紫竹院,汇入白莲潭;元代,郭守敬1264年引玉泉山水通漕运◇1279年修坝河,1292年修通惠河引白浮泉水,都经过紫竹院汇入京杭大运河北端码头积水潭;这条流经紫竹院的长河是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和大运河的重要水源河道,也是皇家水上御道。紫竹院湖是永定河冲积扇地下水溢出带上的湖泊,成为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水源之一。</p><p class="ql-block">紫竹院在元代曾是皇帝藏龙舟的别港;明代是万寿寺下院;清乾隆年间修建行宫和码头;光绪年间重修,更名为福荫紫竹院道院,并添建门罩码头;民国时期成为私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辟为紫竹院公园。</p><p class="ql-block">举办"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旨在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大运河文化,突出体现长河段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是作为皇家水上御道,其独具特色的皇家文化,从源头抓起,精心保护,使之永远成为文化的记忆。通过展览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紫竹院段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研究、遗址保护、文化展示等方面再现大运河源头的文化活力。</p> <p class="ql-block">开闸引水恩济北京</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北京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顺义七个区。金代打通海淀台地引玉泉山水过紫竹院,进白莲潭,为金漕河供水。元代运输南方漕粮的船只可以通过通惠河直达元大都,明清时期通惠河以东便门为起点,长河依然为大运河水源河道,对北京的城市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疏浚南北兴漕安邦</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邢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全长27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长河水源于玉泉山,水出静明园,入昆明湖。湖水出绣漪、桥,南流经西顶庙、立马关帝庙、长春桥、麦庄桥、万寿寺、延庆寺,过广源闸、紫竹院、双林寺、白石桥、真觉寺(五塔寺)、极乐寺、乐善园等,至高梁桥(闸),从德胜门水关进什刹海。由绣漪桥至高梁桥这段河道称长河。</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建于明朝万历四年,位于紫竹院公园南门内,长河南岸,现已无存。据工部侍郎王槐撰碑记载:梵僧足克戬古尔传教至此,见地势灵秀,松茂盛,遂憩息松下,其后一月不食,默诵密咒。慈圣皇太后与皇帝听闻,赐寺名为"西域双林寺"。寺内后院为塔院,建密檐式实心砖塔一座,座北面南,塔身八面七层,南门上额为"藏经塔",旁注"万历四年造",塔旁有一丈多高的土石山,绕塔环山种植了很多朱樱。双林寺经历四百年多年时光几近损毁殆尽,仅存的藏经塔也于1975年因塔身开裂而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冯保像</p> <p class="ql-block">样式雷像</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在首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今天我们应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让古运河焕发出新生机。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化建设为发展理念,以长河沿线、各类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山水构建为纽带,使紫竹院公园成为有景观可欣赏、有故事可讲述、有精品可传承、有文化可传播、有科技可助力的历史文化名园。</p> <p class="ql-block">古迹之二:紫竹禅院</p><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简介</p><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为明代所建,万历年间,在长河北岸修建万寿寺时,南岸的紫竹禅院划为万寿寺下院,成为皇家苑囿。清乾隆年间,由于皇室频繁游幸长河,又在禅院西侧添建行宫,禅院成为行宫的附属建筑。清光绪年间,紫竹院行宫重建,历时三年,重建后的紫竹院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此后历经战乱动荡的紫竹禅院成为一座荒庙。1982年公园正式接管禅院,后进行复建。复建后的禅院整体布局为二进 落,主要供奉"紫竹观音"。</p> <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生母李太后(慈圣皇太后)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号双林)建万寿寺的同时,也建了万寿寺下院,即现在紫竹禅院的前身,供奉观音菩萨,属于佛教寺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在下院东侧新建紫竹院行宫,并将下院独立,更名为"紫竹禅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了紫竹禅院,曾一度改佛教禅院为道观,称为"福荫紫竹道院"。后又改回佛教禅院,与行宫合称为"福荫紫竹院"。</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即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有2个石狮和2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立的石碑:《重建紫竹院碑记》和《福荫紫竹院碑》。</p><p class="ql-block">山门殿前有两棵七叶树。</p> <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天王殿</p><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是佛教寺院,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二进院落。山门殿(天王殿前有2个石狮和2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立的石碑(《重建紫竹院碑记》和《福荫紫竹院碑》),山门殿供奉弥勒佛。两侧有四大天王。后面是护法神韦驮。</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供奉弥勒普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南面供奉护法神韦驮</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等</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祖师:达摩、迦叶、慧能</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院内</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北面供奉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地藏菩萨等</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供奉紫竹观音,送子观音及杨枝观音</p> <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后紫御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紫御湾船闸</p><p class="ql-block">紫御湾船闸建于1998年。闸门形式为平板人字钢闸门,宽3.9米,高3.28米,主要功能:通航。</p><p class="ql-block">紫御湾输水洞建于1998年,2孔,直径1.2米,电动闸阀控制,主要功能:供水。</p> <p class="ql-block">紫竹湾闸旁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舶在长河中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p><p class="ql-block">南长河是京城运河水系中的重要一环,起点是颐和园绣漪桥,终点为西直门外高梁桥‌。</p><p class="ql-block">南长河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北引昌平白浮泉的水南下,然后途中汇集了西山诸泉水开凿通惠河的一部分,而且在明清时期,南长河两岸寺院林立,成为皇家游览西郊御园的御河水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河向西流经万寿寺,这是当年清朝皇家去万寿寺礼佛的水上通道</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广源闸</p> <p class="ql-block">慈禧水道</p><p class="ql-block">"慈禧水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始于乾隆,盛于光绪。从乾隆十六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去世,这200多年间,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6位皇帝及慈禧太后走过这条水路,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908年慈禧与光绪相继驾崩后,水道停用。</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随经济文化的发展,2022年4月1日,水道恢复通航。</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码头</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紫竹院公园又一古迹遗址:双林寺塔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迹之三:双林寺塔</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建于明朝万历四年,位于紫竹院公园南门内,长河南岸,现已无存。据工部侍郎王槐撰碑记载:梵僧足克戬古尔传教至此,见地势灵秀,松茂盛,遂憩息松下,其后一月不食,默诵密咒。慈圣皇太后与皇帝听闻,赐寺名为"西域双林寺"。寺内后院为塔院,建密檐式实心砖塔一座,座北面南,塔身八面七层,南门上额为"藏经塔",旁注"万历四年造",塔旁有一丈多高的土石山,绕塔环山种植了很多朱樱。双林寺经历四百年多年时光几近损毁殆尽,仅存的藏经塔也于1975年因塔身开裂而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七月九日和七月十二日晨冒暑热来到紫竹院公园,只为寻访园中的名胜古迹一一紫竹行宫,紫竹禅院和双林寺塔遗址。行走在雕梁画栋的殿宇里,默默踱步在庙堂前,彷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这里的每一木,每一石,每一砖,每一瓦,都在向你述说着往事,述说着旧皇朝的辉煌,又述说着一朝朝一代代从盛转衰,内乱不止外族入侵的历史悲凉。庆幸的是它们也看到了自人民当家作主的那时起,国运由衰弱逐步转强盛,百废俱兴,国泰民安,华夏大地歌舞升平的这一天。探古访今,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传承华夏文明,充满民族自豪自信感,励志图强,再续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