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冶子弟校40周年同学会

湘江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年前,那时我们不懂,我们以为告别就是永远;四十年后,才懂得离别是时光按下的一次暂停键,有些情谊从未走远。今天,五冶子弟校75届高中全年级(六个班)同学会,让我们在《老同学》的旋律中相拥,让所有缺席的春天突然到场,让这次重逢,成为余生最温暖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高中毕业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盖有“革命委员会”印章的情况,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行政管理背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殊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收藏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冶”就是建筑行业的“野战军”,1948年成立于东北,从此“南征北战”,从抚顺到吉林,从吉林到重庆,从重庆到成都,凡是有冶金建设的钢铁厂:攀城钢,长钢,武钢,成钢,宝钢……都留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冶”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五冶子弟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注定此生要“四海为家”。记得小时候家里大的家具都是箱子,很少有柜子,因为随时都要准备“转战东西”——长途搬家。</p><p class="ql-block"> 五冶职工(70年代三万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看毕业证就知道,五冶子弟80%以上,都是在成都长大的外地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籍贯湖南,出生地吉林,幼儿园小学在重庆,中学在成都,知青在西昌冕宁,工人在上海宝钢,实习在攀枝花,培训在北京,进修在南京……生为“四海为家”的“野战军”,我们共同的籍贯就是——“五冶”!</p><p class="ql-block"> </p> <h1>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7月高中毕业,至今整整五十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前那场盛大空前的聚会 ,还在美篇旧照里持续发酵,今天再看五冶子弟校40周年同学会,仿佛还在昨天,青春从未走远,你我仍是少年……</span></h1> <h1>  <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照片勾起无尽的回忆,老照片就是时光的琥珀。</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指尖划过泛黄的相纸,能摸到当年阳光的温度,照片里没对齐的衣领,有的是背后写着“友谊长存”却渐渐模糊的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明是静止的画面,却像能听见那时的笑闹声,回忆起芳华的青春,闻到久违的花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轻轻一抖便落下时间的尘埃,抖落的哪是尘埃,分明是藏了几十年的惦念。那些被光影定格的瞬间,或许正带着温度在你心头展开……</span></p> <h1>无论相隔多遥远</h1> <p class="ql-block">仿佛你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无论分别多少年</p> <p class="ql-block">好像你一直在身边</p> <h1>红墙 白杨 青瓦</h1><h1>(五冶子弟校旧址)</h1> <p class="ql-block">谁在八舍窗前弹着吉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柳絮 枫叶 雪花</span></p> <h1>谁在小白楼长长的灯光下</h1> <p class="ql-block">借给我饭票的兄弟</p> <h1>你 还好吗</h1><h1><br></h1> <p class="ql-block">图书馆为你占座的姐妹</p> <h1>她 怎样了</h1> <p class="ql-block">那谁和谁在哪儿呢</p> <p class="ql-block">那谁和谁可成了一家</p> <h1>老同学 说不完的话</h1> <h1>老同学 时光雕刻的花</h1><h1><br></h1> <p class="ql-block">老同学 最真最美的笑</p> <h1>老同学 喝不够的酒</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冶是个大家庭小社会,70年代五冶在职职工就有三万多人,加上家属和孩子至少10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子弟校的同学,父母甚至爷爷辈们都是相知相熟,同学之间更是两小无猜,小学初中在一起,甚至幼儿园也在一起……上山下乡,参加工作,大多数还在一起……</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冶子弟”这个身份标签,意味着大家不仅是同学,很可能还生活在同一个单位大院或社区,甚至还有很多同学都是楼上楼下前后左右的邻居,拥有高度重叠的生活背景、校园记忆甚至家庭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前组织的五冶子弟六个班全年级200多人的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会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正是得益于这些共同度过了人生最纯真、最关键的成长阶段(童年、少年),不是“发小”就是“帽根”朋友的同学,这种童年建立的友谊和信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子弟校的同学,对过去的点滴细节、人物故事、校园趣事、时代氛围有着深刻的共同记忆。所以,在筹备和聚会过程中,同学们激发出了集体回忆、点燃了情感共鸣的核心力量,跨越四十年的老照片,让老同学聚会充满了“当年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前的四十周同学会,不仅仅是一次聚会,更是对共同根脉的深情回溯,对青春岁月的集体致敬!</span></p> <h1>  40周年同学会在三圣乡隆重举行</h1><h1><br></h1> <h1>签名启动仪式</h1> <h1>老师辛苦了</h1> <h1>  彩排</h1><h1> 所有的文艺节目都是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h1> <h1>观看文艺表演</h1><h1><br></h1> <h1>  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75届同学“上山下乡”不是去西昌就是去冕宁……</h1> <p class="ql-block">老同学 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 时光雕刻的花</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 最真最美的笑</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 喝不够的酒</p> <p class="ql-block">无论相隔多遥远</p> <p class="ql-block">仿佛你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无论分别多少年</p> <p class="ql-block">好像你一直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p><p class="ql-block">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p> <p class="ql-block">相册在手中传递,</p><p class="ql-block">发黄的照片里,</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影子始终年轻。</p><p class="ql-block">四十年,不过是一首未写完的诗,</p><p class="ql-block">是岁月在重新装订,散落的章节。</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的相聚像一场温柔的时光回溯,老照片把散落的故事重新串成串。看着大家两鬓添了霜色,眼角刻了年轮,却依然能喊出彼此年少时的绰号,笑着说起课堂上的小动作,突然觉得岁月好像也没那么残酷——它带走了青涩,却留下了更醇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这句约定说出口时,眼里都闪着光。到时候不管是拄着拐杖还是牵着孙辈,能再围坐一起,把这二十年的新故事接着讲,想想就觉得温暖。岁月会见证,我们这群人,从来没真正散过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