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昵称:暮归的老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764085</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座大城市,似乎都有一条可以作为城市名片的步行街。 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苏州的观前街、广州的上下九......对于哈尔滨 ,号称“ 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就是那条名扬天下的步行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是哈尔滨一颗璀璨明珠,这条“亚洲第一街”被称作“汇百年建筑风格,聚世界艺术精华”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风格多样,从文艺复兴式到巴洛克式,再到折衷主义和新艺术运动,每一栋建筑都彰显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构成了中央大街独特的欧陆风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欧式建筑的汇聚之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在中央大街,这条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繁华街道上,每一块面包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构成人们心中浪漫、时尚、典雅、高贵的中央大街,也成了老哈尔滨人心中永远迷恋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可以感受哈尔滨百年的文化底蕴,领略它浪漫、时尚、典雅、高贵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怪乎有人说,没到过中央大街,就等于没来过哈尔滨。我想,同样的,没欣赏过欧陆风情街的建筑艺术,就等于没看懂中央大街。</p> 壹 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百年画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心区域,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方石路宽10.8米。其人行道面积12741平方米,总面积1854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作为亚洲最长步行街,以其独特的方石路面(俗称“面包石”)和两侧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闻名于世。自1898年形成雏形,初名“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1968年改为防修大街,1973年改回中央大街,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街和一块石头】中央大街的面包石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之一,其由来与俄国工程师肖克(Khomtrak肖克)的创意密切相关。1919年,俄国工程师肖克在哈尔滨中央大街50号的庭院(现称“梅金·肖克百年庭院”)居住时,发现庭院地面因沙土下沉问题难以修复。其好友梅金带来的一块俄式面包形状(上宽下窄)启发了他,这种结构既能稳定地面,又利于排水,由此设计出“面包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4年哈尔滨启动中央大街改造工程,肖克被聘为总工程师,将面包石作为主要铺路材料,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小面包,因此俗称面包石。最为奇特的是面包石是长方形条形石,但却以纵向冲上铺满。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路铺得这样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方石路的设计宽度为10.8米,工程历时2年(1924-1926年)完成,共铺设87万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包石见证了哈尔滨从中东铁路时期到现代的国际商埠发展史。这些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花岗岩石块,每块造价在一百年前就高达一块银元(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月生活费),方石铺就的街道堪称“金子铺成的路”,被誉为“金砖之路”。据有关专家测定,中央大街的方石块还能磨上一二百年。其诞生地肖克庭院现为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初,由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国家战争的爆发,俄国的难民开始流向哈尔滨地区。中央大街的大部分欧式建筑都是在十九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左右建成的,这一时期正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国家战争爆发的时期。 从俄国避难而来的侨民主体进入陌生的空间,开始了文化的传播与移植,他们将两个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将多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移植”到哈尔滨,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就在中央大街上再现了欧洲大陆15至19世纪这四百年间形成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确切地说,中央大街是名副其实的欧陆风情街。它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几大建筑流派,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荟萃了欧洲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折中主义和新艺术运动五种建筑艺术风格,其中被列为哈尔滨市一、二、三类的保护建筑就达16座,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是我国首个开放式的“建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洲风格满布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像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这些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汇集街内。在西方需数百年演变的建筑风格,在中央大街仅用二三十年便汇聚成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洲最具魅力的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使之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说,中央大街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欧陆风情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吧,请随我们的脚步和镜头开启中央大街欧陆风情的观光之旅,亲历一番精美绝伦的欧式建筑艺术,领略一段风情万种的欧陆浪漫风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中央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洋气、浪漫的街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四个的金色大字春风满面,“开门见山”,洋溢着温馨、浪漫的气息,黄绿色搭配让人感到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心情会立马升到“G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两座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恭列于街门的两侧,如同迎接贵客的礼宾,热情亲切。这两座建筑,一个古典,一个浪漫,相得益彰,别开生面。</p> 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 【中央大街1号,万国储金会旧址。现为六桂福珠宝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是中央大街1号,万国储金会旧址,原市教委,现为六桂福珠宝博物馆。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主入口的爱奥尼亚柱式,柱头上卷曲如发卷的装饰,展示着浪漫,与门上方“浓缩版”的三角形山花,共同体现了古典主义建筑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整座建筑庄重、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原为金融机构,现为商业用途,是中央大街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范例。建筑立面对称严谨,保存完好,石材质感厚重,色调古朴,彰显古典主义追求比例和谐与理性秩序的美学。它是中央大街南端起点标志性建筑之一。</p> 【哈尔滨一等邮局旧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侧的中央大街2号,哈尔滨一等邮局旧址。二类保护建筑,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金属制作的女儿墙栏杆与转角处金属栏杆的圆弧阳台,体现了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屋顶冠以红色穹顶,让人加深了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多元选取”“杂糅”内涵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文艺复兴的庄严韵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中央大街,夏风裹着松花江的水汽拂过百年面包石,两侧建筑如凝固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犹太国民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犹太国民银行旧址(现为六桂福珠宝),位于中央大街57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由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人于1923年创办建立,历经民国、日伪及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 犹太国民银行是哈尔滨现存最晚关闭的外侨银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II类保护建筑以仿石砌筑墙体和罗马穹顶彰显文艺复兴的理性美学。转角处的折线型女儿墙与精雕细琢的阳台铁艺栏杆,记录着犹太商帮在哈尔滨金融史上的传奇——1923年开业时,这家银行便在柏林、巴黎、纽约设立代理机构,成为国际金融网络的重要节点。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哈尔滨犹太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展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特征,与周边中央大街的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风格等建筑群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协和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协和银行旧址(现金安国际),中央大街73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7年由犹太商人奥昆建造的横跨西九、西十道街的巨构,是中央大街罕见的占据完整街区的建筑。其深凹缝饰的墙体强化了稳定感,被选入《中华百年建筑经典》纪录片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建筑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其独特的立面设计和精细的雕刻都体现了该风格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得这些建筑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坚固耐用;壁画、雕塑还是家具陈设,都体现了欧洲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戈洛布斯犹太电影院旧址】文艺复兴建筑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大生旗舰店位于中央大街119号,这栋建筑原为“戈洛布斯”(地球仪)犹太电影院,1919年1月20日落成开业,是中央大街上最具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墙体采用仿石块砌筑,有明显的凹槽分割,形成水平线条,强调建筑基座的稳定感。檐口下设流畅复杂的花饰纹样,转角处设主入口,顶部花饰突出,建筑轮廓起伏,变化清晰,其上设铁艺栏杆阳台,造型个性鮮明,做工精湛,每到夜幕降临,绚丽的灯光和柔情的音乐又赋予这栋建筑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道里秋林公司旧址,中央大街187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为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建于20世纪初期,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首层以连续的腰线分割,墙面采用仿块石砌筑,二层为对方额高窗,窗口上有石膏花饰,与一层的大玻璃窗相对应。檐上做间断的女儿墙,上面饰以巴洛克式浮雕,建筑顶部的转角突出,屋顶轮廓富有变化,檐口下有精美的装饰造型。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现为哈尔滨市江沿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巴洛克的华丽诗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浦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浦洋行(现中央大街游客服务中心、松浦1918西餐厅)旧址,位于中央大街120号。1906年兴建,1909年落成,是中央大街上资格最老的建筑物之一。砖混结构,地上五层。原为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横滨松浦商会的支店。此后俄国侨民会也曾占有此建筑,解放后为外文书店、教育书店,如今一楼是一家俄式西餐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大街唯一的纯正巴洛克建筑,这座五层楼宇堪称“中央大街皇冠”。建筑浑厚敦实,富丽堂皇的范儿比起一旁的马迭尔有过之而无不及。转角处为主入口,二层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男女雕像托起弧形阳台(雕塑家A.罗曼作品),三、四层贯通的科林斯壁柱缠绕螺旋曲线,窗下出挑圆弧形花萼状阳台;顶层为半截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开老虎窗,半球型"洋葱头"顶端组成复合式穹顶,二者交相辉映。如今二楼博物馆陈列着老收银机、商品目录册,让人遥想当年洋行经营欧美奢侈品的盛况。这里曾是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经营的“东方百货”,2004年入选“中国历史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这些精美的建筑语言跨越时空,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在与每个路过的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折衷主义的自由交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万国洋行(中央大街134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国洋行(中央大街134号)是整个中央大街唯一的凹进式院落建筑,1922年建成。如同它的名字,曾汇集多国商号——俄国照相馆、德国医疗器械店、法国鞋店在此毗邻营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修复该建筑,重现了彩色玻璃橱窗与铸铁花纹雨棚,地面镶嵌的“1922万国大道”字样与现场烤制的捷克泰德罗面包香气交织,日销三千余个的盛况延续着国际商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永庆祥大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庆祥大楼(中央大街101-105号):在俄法日商贾云集的年代,这座1920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尤为珍贵——它是现存唯一由中国人投资兴建的大楼。永庆祥二层小楼以简化的古典线脚与拱券窗映射出折衷主义的典雅,与它旁边马迭尔宾馆的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柔美、松浦洋行的巴洛克建筑的恢宏、远东银行旧址大楼的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新艺术运动的浪漫革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马迭尔宾馆(中央大街89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原意是摩登、时髦~这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老字号,在哈尔滨尽人皆知。很多有关哈尔滨的影视作品里都有它的影子,如《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宾馆(中央大街89号)建于1913年,原名马迭尔旅馆,后更名为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宾馆创始人是一位叫约瑟夫·亚力山德罗维奇·卡斯普的犹太人,中东铁路护路军退伍骑兵。这位俄籍犹太商人打造的“东方凡尔赛宫”,是新艺术运动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宾馆建成时有评价说:“马迭尔不是哈尔滨的第一家西式酒店,甚至不是哈尔滨的第一家电影院,但它成为年轻城市中最大、最豪华的酒店,并将此地位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宾馆建筑为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平面呈扇形;立面为三层,部分带有四层孟莎式阁楼;底层为基座,墙面仿重块石;大尺度落地窗,二、三层用通高壁柱,三层用半圆额窗;檐部女儿墙与阳台栏杆,运用了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宾馆建筑立面流畅如音符——曲线阳台如藤蔓缠绕,穹顶轮廓随光线变幻,内部水晶吊灯与鎏金楼梯诉说着远东最豪华旅馆的往事。1948年,这里更成为“新政协筹备活动”的历史现场,红色基因深藏于雕花门廊之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秋林洋行道里分行(现中央商城,中央大街107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建筑由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于1910年前建成,1915年被秋林公司收购,成为向中国东北倾销俄国毛呢、法国香水的商业据点。现为哈尔滨市政府保护建筑。目前该建筑内部为中央商城,外部保留了历史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林洋行道里分行(现中央商城,中央大街107号):1910年建成的新艺术运动早期代表作,窗口自上而下逐层缩小形成视觉稳定感,入口雨棚与弧形窗的铸铁装饰如植物枝蔓般自由伸展。该建筑属于新艺术运动风格,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央大街上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米尼阿久尔咖啡餐厅旧址】位于中央大街58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到米尼阿久尔餐厅,老哈尔滨人都对它印象深刻,这座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58号的保护建筑建于1926年,在当时的哈尔滨名气很大,餐厅主要经营莫斯科风味的果子、咖啡等高级茶点和西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年代正是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的开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等因素,让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流浪到了当时的哈尔滨。当时的中央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于是,他们在这建起街道、商店、餐厅、住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米尼阿久尔餐厅的创办者是犹太人E·A·卡茨,看到了商机,开始筹建米尼阿久尔餐厅,历经两年建成,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精美的艺术品”(米尼阿久尔俄语“МИНИАТЮР”的音译)之名恰如其分:女儿墙铁艺勾勒出草木疯长的曲线,墙垛光影幻化成象征主义的脸庞。这是世界新艺术运动的“终章之作”,1926年后,全球再无此类建筑诞生。如今游客举着俄式大列巴走过门廊,粗粝麦香与雕花的柔美曲线奇妙交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貮 百年老街的昼夜之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的夏日,是欧陆建筑在北纬45°的复调吟唱——文艺复兴的庄重、巴洛克的华彩、新艺术的叛逆,皆在面包石路上投下悠长影姿。待钟声从索菲亚教堂飘来,整条街便成了松花江畔永不落幕的“万国建筑交响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月的哈尔滨,晨风还裹挟着些许松花江的微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87万块银圆铺就的面包石被岁月磨出玉泽,步履其上,如同叩响时光琴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上中央大街,那些被百年足迹打磨得温润的花岗岩面包石,在晨光泛着琥珀色的光泽。糖槭树筛下碎金般的光斑,在巴洛克浮雕上跳动成跃动的五线谱。</p> 建筑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中央大街密密实实、光光亮亮的面包石上,欧式建筑的艺术魅力和哈尔滨特有的人文情怀随处可感。而坐落其间的中央大街邮局,以其百年历史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从远处望去,“中央大街邮局”六个绿色的大字沉稳内敛,古朴大气,无不彰显着积淀百年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大街邮局位于中央大街115号,原为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远东银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2年设立哈尔滨邮政分局,1914年改称哈尔滨一等邮局,1937年11月21日改称中央大街邮政局,2010年改称中央大街邮电支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沃佳因斯基大楼建于1923年,位于中央大街17号与西十四道街交口,是一座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设计师为日丹诺夫。该楼曾为美国国际保险公司。20世纪30年代,其为阿格洛夫洋行。现为阿格洛夫俄餐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格洛夫俄餐厅餐厅前身为20世纪初的俄式洋行,后改为西餐厅,拥有110余年历史,是哈尔滨现存最古老的俄式餐厅之一。其内部保留百年历史元素,是哈尔滨市特色文化餐饮地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商城(中央大街100号)】该建筑仿文艺复兴风格:浅黄色外墙、对称式布局,檐口装饰线条简洁,窗框与立柱借鉴古典主义元素,与中央大街整体风貌协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址历史:在1994年前为20世纪初的联排商铺,其中可能包括阿基谢耶夫兄弟商会旧址。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属早期俄式商业建筑,后因城市改造于1990年代拆除。中央商城九十年代初建设,1994年11月26日开业,是哈尔滨首批现代商业综合体之一。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开业当年销售额即破亿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央商城见到几个套娃,她们口吐莲花,仿佛在说:“我在哈尔滨这旮瘩贼想你”。巨大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着: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哈尔滨稀罕你”。话语中就自带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尔滨”人的豪爽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锦江之星酒店,中央大街32号】锦江之星品尚中央大街店所在的建筑始建于1923年,最初为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所在地,是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该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展现出折衷主义与巴洛克风格融合的建筑特色。该建筑在伪满时期曾作为市政机关使用,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公安局迁出后,被改造为宾馆用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属于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采用浅色砖石,檐口装饰线条简洁,窗框与立柱融合古典元素,穹顶部分为后期加建。现为百年文物保护建筑,外观三层以下基本保留原貌,内部经过现代化改造,成为中央大街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万国洋行(文艺复兴回廊·今塔道斯西餐厅):凹进式院落拢住市集喧声,方座穹顶俯视着拱廊下的跨国烟火——捷克面包焦香漫过彩釉柱,荷兰芝士车与德国烤肠摊碰撞出夏日狂欢。百年洋行化作西餐厅,刀叉轻碰间,壁画女神仍在穹顶守望人间食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入松浦洋行,巴洛克的奢华雕塑令人屏息。扶梯旁的老照片展示着1918年开业时的盛况:头戴礼帽的日本商人在男女雕像柱下验货,木箱上印着“巴黎香水”“柏林仪器”。登上三楼博物馆,一只1919年的黄铜收银机静静陈列,仿佛还能听见银元叮当落盘的声音。坐在顶楼西餐厅,透过花瓣形阳台俯瞰大街,红肠与罗宋汤的香气里,钢琴师正弹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舌尖上的百年滋味 <p class="ql-block">冰棍与格瓦斯的世纪对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冰棍】马迭尔冰棍是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品牌,其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由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在马迭尔宾馆创立。作为哈尔滨百年历史的见证者,马迭尔冰棍与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紧密关联,被视为城市文化符号。当地流传“不吃马迭尔,枉来哈尔滨”的说法,可见其情感纽带之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灯未上,味蕾先醒。漫步至至西七道街口,马迭尔宾馆的墨绿色穹顶闯入眼帘,波浪形窗棂似冰河初融的曲线,铁艺阳台缠绕着藤蔓般的自由诗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迭尔冷饮厅前的长龙已蜿蜒至街心花园。透明冷柜里码成雪山的原味冰棍泛着柔和的乳白色光泽,窗口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累计销售 2.7亿根”~无声诉说着一个世纪的舌尖传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哈尔滨当地人介绍,要吃马迭尔冰棍,就必须吃马迭尔宾馆售卖的经典原味的,五块钱的那种马迭尔冰棍。目力所及,中央大街到处都有马失冰棍,然而只有马迭尔宾馆这家排着长长的队伍,这就足以说明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挤进队伍,身前沈阳口音的大哥擦着汗笑叹:“排半小时就为这一口?值!哈尔滨马迭尔的奶味儿,别地儿仿不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了许久终于买到心仪的马迭尔冰棍。当裹着油纸的冰棍递到手中,指尖瞬间沁入凉意。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冰晶颗粒在齿间清脆迸裂,紧随其后的是浓郁的奶香,仿佛冻住的鲜奶在舌尖缓缓化开,甜度克制却余韵绵长。那细腻的口感,甜而不腻,凉爽丝滑,顿生满足感,不愧是哈尔滨的标志性美食,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旁穿汉服的姑娘举着冰棍与身后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阳台合影:“吃完不黏喉,真是自带冰凌感!” 而转角咖啡味冰棍的拥趸们则争论着微苦焦香与奶味的黄金配比,宛如一场即兴的美食评鉴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奶香在舌尖化开时,仰望建筑立面上蜿蜒的铁艺藤蔓。1906年的“摩登”之名至今未褪——百年前吊灯下商讨新政协章程的星火,如今融进游人手中的奶香冰棍,花玻璃折射出王朝余晖与新时代交织的光谱。人们举着冰淇淋在阳台下自拍,历史与现实在奶油甜香中重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街北行,西六道街111号的“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飘出烘烤列巴的麦香。铜质直饮机前,琥珀色液体汩汩注入杯中,浮起雪沫般的绵密气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鲜酿现打的格瓦斯?来一杯!” 我接过沁着水珠的塑料杯,猛吸一口——酸甜交织的冲击感直冲鼻腔,似发酵面包的微酸糅合蜂蜜的清甜,碳酸气泡在喉间轻盈炸开,尾调沉淀出扎实的麦芽焦香。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打的秋林格瓦斯喝起来就是那种老式面包的味道,浓郁醇厚清爽,不愧是被称为“液体面包”!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发酵香气,真的太上头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现打的格瓦斯果然是比瓶装的鲜活十倍!原来”液体面包“真能喝出烤列巴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馆内,老师傅演示着传统工艺:黑麦列巴切片烘至焦褐,投入橡木桶发酵,乳酸菌与酵母在低温下缠绵48小时方成这一杯活菌饮。窗边老者啜饮着格瓦斯,望向街对面马迭尔排队的人潮,轻声笑道:“1906年的冰棍,1900年的格瓦斯,这俩老冤家斗了百年,倒成全了中央大街的甜酸二重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道斯西餐厅】中央大街的百年俄式餐厅,始创于1901年,由俄侨 P.A.别尔克维奇建造,为中国最早的高加索餐厅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累了,于是坐下来跟塔道斯和蔼慈祥的"暖心大叔"盘盘道,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口渴了,顺便向暖心大叔讨杯酒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酒菜嘛,就来二斤哈肉联的红肠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阳台上传来音乐之声,小姑娘拉起小提琴,《喀秋莎》的旋律撞上文艺复兴式的拱窗——这里曾是1919年的犹太电影院,此刻阳台上正布置着夜晚音乐会的花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夜幕下的建筑交响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中央大街的灯火悄然醒来。欧式建筑的轮廓,倏忽被珠链般的灯串点亮,仿佛沉睡的骨骼披上了光的锦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日里沉稳的花岗岩与红砖,此刻被镀上流动的蜜糖光泽。马迭尔宾馆的穹顶,在聚光灯下化作一枚悬垂的金币;雕花的山墙与沉默的拱门,被光影细细描摹,如同披上了半透明的薄纱。这些凝固百年的乐章,在灯潮中缓缓舒展,廊柱与窗棂低语着岁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脚下饱经磨砺的面包石,在暖光里苏醒,被行人的脚步磨亮的表面,竟映出星子般的碎光,仿佛一条微缩的星河在街面流淌。空气里浮动着烤面包的甜香,糅合着晚风微凉的气息。远处手风琴的旋律,如流水漫过光洁的石面,应和着点点灯火。游人的身影,被拉长成灵动的剪影,在星河之上翩然流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晚的中央大街,五彩缤纷,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夜阳台上,手风琴声漫过糖槭树影,恍若旧日名流私语从未散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灯初上,驻足万国洋行。面包师推开烤炉,泰德罗面包的焦香漫过“1922万国大道”地标。买一只沙一克面包,看俄罗斯套娃与荷兰芝士摊前人群熙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然二楼露台小号声起,爵士乐队即兴演出,折衷主义的拱廊瞬间变成露天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灯愈浓,建筑的筋骨愈显厚重。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夜色里徐徐展开的、染着蜜色的百年画册。灯火点燃了松花江畔的夏夜,整条长街便成了光的河流,载着历史的沉影与人间烟火,在江风里款款铺展——这是石与光共同写就的夜之诗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色渐深,防洪纪念塔在望。22.5米塔身浮雕翻涌着1957年抗洪的浪涛,塔顶群像以钢铁姿态定格冰城韧骨。立于此处远眺,松花江的粼粼波光与街头阳台音乐会的音符在此交汇——夏风穿行而过,吹散历史烟云,唯留一川碧水映衬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长街,新艺术运动的曲线穹顶与巴洛克的繁复山花在灯光中错落起伏,如同一部凝固的建筑交响乐。街角传来导游的解说:“这条街的建筑流派,在欧洲要花几百年形成,哈尔滨只用了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风拂面,我忽然懂得中央大街的真正魅力——它不仅是“露天建筑博物馆”,更是一卷流动的生活史诗。文艺复兴的柱式间飘着红肠香气,巴洛克的雕塑下跃动着爵士音符,新艺术的阳台上融着马迭尔冰滴。百年移民的梦想、商贾的野心、匠心的荣光,都沉淀在面包石的肌理中,继续被亚冬会的笑声、游客的惊叹、面包炉的香气书写着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