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悬崖村

唐鸣霖(浅草)

<p class="ql-block">图片:站在“浙江318西线起点”的纪念牌前,我凝望着那辆模型车,仿佛耳边响起引擎的轰鸣,穿越山林,唤醒沉睡的公路梦。天空阴云密布,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绿树环绕,风从耳畔掠过,仿佛低声诉说: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起点,更是通往未知旅程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图片:穿过蜿蜒的石板小路,我走进了岩门村。那座写着“悬崖村”的牌坊,宛如一道天然的门户,将尘世喧嚣隔绝在身后。我微微抬起帽檐,望向远方的山林,忽然意识到,这里并非想象中的险峻与惊心动魄,而是一种深沉而静谧的力量。双手叉腰,并非为了摆拍,而是想让自己更稳地站在这里,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图片:站在山脚下,我仰望那座写着“1318米”的路标。山风从谷间吹来,带着凉意,也夹杂着期待。远处的风力发电机缓缓旋转,仿佛为这场旅程打着节拍。我知道,那座小亭子,只是旅程的起点,真正的风景,还在更高的地方等待着我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图片:站在那面刻着“浙江318 西线 浙中川藏”的金属墙前,我张开双臂,仿佛能将整条路拥入怀中。墙上的图案不只是装饰,更像是无数旅人用脚步刻下的印记。绿色植被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我送行,也像是在提醒:这条路,不只是风景的巡礼,更是一场对自我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图片:站在“林化基地”的巨石前,我双手叉腰,凝视着那块木制标志牌。山风穿林而过,吹动衣角,也吹散了心中的浮躁。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自然的低语。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一种归属感的象征,是心灵深处的宁静港湾。</p> <p class="ql-block">惦记那个悬崖村,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听人说起,总想象它藏在云端,山路如天梯,村民皆古意。这份念想悬了许多年,像山间未散的雾,不远不近,却从未真正淡去。直到这个秋日,终于有机会踏上寻访之路,才发现想象与现实,原是两种不同的温润。</p> <p class="ql-block">车在山坳里盘旋许久,水泥路渐渐收窄,像一条蜿蜒的蛇,悄悄爬进山壁。说是悬崖村,山其实并不巍峨,只是那坡度陡得任性,石阶仿佛被谁随手抛在山壁上,一段陡直,一段曲折,逼得人不得不放慢脚步。两旁的草木却显得格外自在,野菊攀着石缝盛开,蕨类植物将绿意铺展得满满当当,偶尔有山风穿林而过,带着草木与泥土的清香,竟也缓解了几分攀登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村口藏在一排长廊之后,初见村庄,只见几户人家安静地生活其中。没有预想中的斑驳石墙,也没有刻意挂起的红灯笼,只是几排灰瓦白墙的屋子,顺着山势错落而建。最打眼的是那份干净——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根下不见杂草,连晒在竹竿上的玉米和辣椒,也都码得整整齐齐,红的红,黄的黄,像谁在墙上画了幅明快的画。</p> <p class="ql-block">村里很静,偶尔有鸡鸣从哪家院子里钻出来,或是石阶上响起老人的拐杖声。遇见一位挎着竹篮的阿婆,篮子里盛着刚摘的毛豆,见了我们,只是笑着点头,说“上来啦”,语气平常得像招呼邻居。这倒比刻意的热情更让人自在——它不是那种被过度解读的“古朴”,没有刻意保留的旧时光,只是把日子过成了它该有的样子:踏实,清爽。</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后的小径往上走,便是村民口中的“崖边”。这里没有护栏,只有几丛倔强的野草,脚下是斜斜的坡,再往下,便是层层叠叠的山坳。找块平整的石头坐下,风忽然变得开阔起来,带着山下稻田的气息。远处的村庄小如星子,近处的屋顶上,炊烟正慢悠悠地往上冒,与天上的云纠缠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就是悬崖村的日常。他们不是悬在半空的传奇,只是把家安在了陡坡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在崖边,看阳光漫过对面的山梁,听山下传来隐约的牛哞,忽然懂了为什么会惦记这么多年——我们总在寻找特别的风景,却忘了最动人的,原是这悬崖边的烟火气:陡峭的地势挡不住生活的安稳,简单的日子里,藏着最本真的踏实。</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回望,村庄仍安静地伏在坡上,像一枚被岁月磨得温润的石子。那些未曾抵达的年月,原来都在为这一刻的遇见铺垫。有些地方,不必早,不必晚,刚好在某个秋光正好的日子遇上,便已是最好。</p>

悬崖

图片站

仿佛

只是

山风

旅程

刻意

那座

穿林

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