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州的名称历史悠久,其演变与地理环境、行政区划调整及历史事件紧密相关,脉络清晰且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主要历程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先秦至汉初:“冶城”——闽越文化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州所闽江闽江下游平原,先秦时期属百越中的“闽越”之地,尚无明确行政名称。公元前3世纪末,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城,因冶铸业发达(一说因附近冶山冶山”),称“冶城”,这是福州最早的城名,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座城池。秦统一后设闽中郡,冶城为郡治之一;汉初无诸复国,仍以冶城为闽越国都城,延续“冶”之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汉至隋:从“晋安”到“闽州”——行政建制的初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冶城属会稽郡都尉都尉。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朝廷析会稽郡南部设建安郡,治所先在今建瓯,后迁冶城,此时冶城开始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但名称仍沿用“冶”。</p><p class="ql-block">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朝廷析建安郡南部设“晋安郡”,治所仍在冶城,这是福州地区首次以“晋安”为名,辖境包括今福州、泉州、厦门等闽南、闽东地区,名称寓意“安定闽地”。</p><p class="ql-block">南北朝至隋,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晋安郡曾改称“南安郡”“闽州”等,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设州,正式定名“闽州”,后又曾短暂改称“建安郡”,但“闽”作为地域核心符号开始固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唐:“福州”定名——因“福山”而得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六年(623年),复设闽州,辖闽江流域。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今何处说法不一,一乌山乌山,一说为鼓山支脉),取“造福闽地”之意,朝廷下诏改“闽州”为“福州”,“福州”之名自此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历史上名称最稳定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后,福州曾短暂改称“长乐郡”(唐天宝年间)唐肃宗肃宗时复称福州,此后历代基本沿用这一名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五代至明清:作为区域核心的名称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时期,福州为闽国都城,闽王王审知在此扩建城池,一度改称“长乐府”,寓意“长久安乐”,但闽国灭亡后复称福州。</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福州为福建路(宋)、福州路(元)治所,名称不变。明朝设“福州府”,为福建布政使司驻地(省会);清朝沿用福州鸦片战争战争后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名称始终未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别称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正式名称外,福州因北宋张伯玉伯玉倡导榕树榕树,得名“榕城”;又因城内有乌山、于山、屏山三座名山,称“三山”。这些别称与“福州”之名共同构成了其历史文化的符号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冶城”到“福州”,名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行政建制的变迁,更见证了福州从闽越故都到东南沿海重要都会的发展历程,“福”字也成为这座城市承载“安宁、福祉”愿景的文化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