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山西省博物院重温故乡灵石县旌介历史(副本)

和风细雨润田:年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阎润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山西省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是山西省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走进山西博物院,可以感受山西历史文化的厚重,现有馆藏50多万件,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129件(组),放眼全国,也是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相隔六年于2025年5月18日周末下午,从太原市小店区大唐长风小区,打车再次走访山西省博物院,步入二层展厅时发现展有家乡灵石县旌介村,一九七六年从商朝墓挖掘出土的十于件,大约有三千六百年的古文物,并且有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兽形觥gōng”,即拍照取文,回家后经反复寻找到资料,进行考核验证其每件展品的用途。并编辑图文分享给近年来一直关注本人作品的文友与朋友们。</p><p class="ql-block">编辑说明:资料收集于山西省博物院,本文编辑文上图下,按照拍照次序而编号入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旌介商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旌介商墓位于晋中盆地南缘。20世纪后期发掘了3座商代后期方国(1.注)贵族墓,出土有青铜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其中,青铜器有百余件,既具典型殷商风格,又有北方青铜文化面貌。铜器铭文表明,墓主人当为"丙"族高级族,与商王朝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注释1.方国是中国夏商时期由诸侯部落形成的政治实体,指高于部落的独立政治单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博物院原图</b></p> <p class="ql-block">1号文物[玉虎]玉虎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墓葬中,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2号文物:[铁刃铜钺]经考证铁刃铜钺(1)军事用途为兵器(2)礼仪用途(3)陪葬用途两者都像征着更高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3号文物[兽面纹方鼎]经考证主要用于烹饪食物,同时也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4号文物[雷纹提梁卣]其用途有三,1.盛酒容气,2.祭祀礼器,3.文化像征。</p> <p class="ql-block">5号文物[连珠兽面尊]探索考证为盛酒器常用于祭祀活动,是商代祭祀中极具地位的青铜礼器‌。</p> <p class="ql-block">6号文物主纹饕餮纹(注2)[兽面纹觯]兽面纹觯在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和象征威严、神秘的力量,象征着权力和神圣它在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中继续发展,成为宗教艺术中的礼仪性装饰‌</p> <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商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1.器物规格:通高13厘米,口长径11.8厘米,短径8.8厘米,腹长径13.3厘米,短径11.2厘米,圈足长径11.2厘米,短径7.7厘米。重700克,容积860毫升。</p><p class="ql-block">2.器物介绍:形制扁圆,敞口束颈,扩肩左右对称有贯耳,耳中空近立式半筒形、垂鼓腹,圜底圈足近喇叭状为外撇。</p><p class="ql-block">3.纹饰丰富:肩部饰两两相对的四个内卷双身卷尾夔龙纹,两夔龙首以正中扉脊为鼻梁组合而成一组饕餮纹,以阳线大雷纹、小云纹为地。贯耳面饰一组叶状耳、嘴角外卷的小饕餮纹。腹部素面平滑,圈足饰一周阳线大雷纹。</p><p class="ql-block">4.铭文:器内底正中铸有一铭文“辛”字。</p><p class="ql-block">这件商代饕餮纹觯不仅是青铜器中的精品,更是古代工艺与艺术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b>7号文物[兽面纹觚]</b>‌兽面纹觚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饮酒器具‌。像征权势高贵?</p> <p class="ql-block">器物规格:通高34厘米,口径22.3厘米,腹径9.9厘米,圈足径9.2厘米,重4204克,1985年出土。</p> <p class="ql-block">8号[兽面纹爵]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象征神明的饮宴‌‌。在祭祀时,人们会将酒盛入爵中。</p> <p class="ql-block"><b>9号文物镇馆之宝[兽形觥饮酒器]</b></p><p class="ql-block">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高21.5厘米,长24厘米。</p> <p class="ql-block">铜质。器体椭圆,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雕粗脚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与前端相反,盖中两侧各置一尖耳状纽;器腹略鼓,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鎜。盖、腹纹饰不相连属,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这是旌介村商代墓葬出土青铜器中最精美的一件。整体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纹饰精细繁缛,显示出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既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它不但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商人好酒,酒器种类繁多,饮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觯;温酒器主要为斝;盛酒器多是尊、罍、壶、卣、瓿、方彝、觥等;调酒器有盉;斗(勺)为挹酒器。</p> <p class="ql-block"><b>10号文物[丙卣]</b></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灵石县旌介村。通高32.4厘米,口径11.7-15.3厘米,底径15-18.6厘米。呈椭圆形,盖顶呈伞状,上有菌状纽,盖沿微侈。卣身为直口,鼓腹略垂,高圈足外撇。腹壁上有对称环形双耳,耳上套连绹索形提梁。盖及腹部均饰菱形雷纹,上下以两周联珠纹为界,腹部中央有对称两个兽头。圈足饰凸弦纹两道。器底饰粗糙的斜方格纹。主要用于祭祀、宴饮等礼仪场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注释:饕餮taotie</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怪兽,羊身人面,虎齿人爪,象征贪婪。其形象在《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均有描述,商周青铜器上刻有饕餮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西省博物院灵石旌介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石旌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旌介村的旌介遗址和旌介商代墓地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旌介遗址不仅包含商代文化遗址,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1。旌介商代墓地则揭示了晋中地区与商王朝的文化交流和地方特色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旌介遗址和墓地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商代晚期政治架构、军事部署以及方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1976年首次发现一座商墓,1985年又发掘了两座商墓,共清理出4座商墓和1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和陶器、玉石器等‌‌23。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商代晚期的丧葬习俗和贵族生活,还提供了研究商代方国历史和青铜器形制与铸造技术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考古发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旌介商墓的考古发现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一些器物在全国罕见。例如,墓葬中出土的三件伏卧状的玉兔,展示了商代晚期高等级墓葬用玉制度的重要资料‌‌。此外,旌介商墓还出土了青玉燕等玉器,这些玉器不仅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现代保护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旌介遗址和墓地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研究继续深入挖掘这些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理解商代晚期社会结构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尾声兽面觥出土时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一九七六年是我初中毕业,第一年回村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该年的冬天有一早晨,人们第一时间从灵石县有钱广播听到,静升公社旌介大队社员‘杨熙如’在挖窑洞时挖出‘古墓葬一座’当时并没报出土何文物,后期晋中日报,山西日报陆续登刊上文。当时这一重大新闻几乎惊动了整个灵石县,工、农、商、学、兵各单位部门人士,人们都在奔走相告,这一新闻成为七六年冬与七七年春,人们茶余饭后休闲时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说出土了一头刻有十二生肖的铜牛,也有人说是出土了一铜麒麟,反正是人多口杂说什么的也有,究竟不知道是出土了何等宝物。近日经过我反复考证,其实当年人们所说的铜牛与麒麟,正是今天山西省博物院二层展厅,展示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中的‘兽面觥。首先出土时间吻合相同,其二文物形象相近相似,如果你仔细观看分析,当年人们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他一定根据道理的。兽形觥前兽面两角似牛角,手把如牛尾弯曲;身伩好似龙麟,前、后,尾三兽面都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兽,活像人们民间传说中的四不像麒麟。所以人们当年一说是铜牛,二说是麒麟。至今人们对此物的兽面都没有做出肯定的答复(叫法)。</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阎润田,男,1958年生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英武乡平泉村,1977年在平泉大队卫生所任药剂师,1982年在英武供销社任副食门市部食物负责人,1988年在煤矿从事管理工作,2016年至今在家休息,休闲无聊时写点文史创作,2022年获“美篇同城奠基者”,“美篇交流星”双奖证书。2023年春节期间,《新春史话年又过年》征文中再获美文组“探花”电子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