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八十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特辑“红二代”余正风悉心撰写的父母亲当年在抗日烽火中电台战斗的英勇事迹,以为彰显——</span></p> 风语者:父母亲的烽火记忆 余正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篇——从书香门第投身抗日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余绿波,原名余雪丽,1926年12月26号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书香门第。外公余超,时任厦门市图书馆馆长。外婆严能静,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她的伯父就是首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外公因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军通缉。 厦门沦陷前,他密带不愿落入日寇魔掌的馆藏珍贵古籍潜往香港。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外婆又带着全家10口人逃难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寇偷袭珍珠港。同日,日军进攻香港。香港沦陷后,大量英军和市民被屠杀。每人每天只配给几两米,我的一位舅舅就因为病饥交困惨遭死亡。 日军威迫利诱外公返厦门任图书馆馆长,遭到他严辞拒绝。</p><p class="ql-block"> 在外公救国思想的言传身教下,妈妈开始接触到一些抗日人士并偷偷阅读了许多抗战进步书报。她经常和同学去听“地下”抗日演讲,萌发了强烈的抗日救国意愿。就在战火纷飞1941年底的一个夜晚,妈妈瞒着家人,投奔抗日武装并在1942年4月正式成为港抗日大队的一员。当时她年仅16岁。 </p><p class="ql-block"> 香港沦陷后,港九大队奉中共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命令,冒着极大的危险,营救被俘的英军盟军人员;千方百计掩护和转移辗转滞留在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据不完全统计,港九大队共营救英国人、印度人、丹麦人、菲律宾人及美军飞行员等总共89名。成功转移了800多名滞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p><p class="ql-block"> 妈妈加入了港九大队后,旋即分配到刘春祥和的战斗分队从事卫生员的工作,并负责向游击队所在的沙头角乌蛟腾、涌尾、横岭头等沿海农村群众宣传抗战。1943年5月,妈妈所在中队的刘春祥中队长与12位战友在龙鼓、沙州海域与日军两艘炮艇遭遇,最后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妈妈之后调到林冲短枪队仍任卫生员。1943年夏天的一天,大雨倾盆,母亲站在大滘村的屋檐下,突然发现远处的海面上黑压压地排满了日军舰船。村民们顿时骚动起来,大喊:“萝卜头来了!” 人群慌乱地聚集在村口的空地上,而妈妈怀里紧紧抱着村民塞给她的小孩子。日本兵端着刺刀闯进村子,厉声喝问:“有没有游击队藏在这里?“村民们沉默着,没有一个人开口。刺刀的寒光在母亲脸上晃动,但她深知,只要自己稍露破绽,整个村子的百姓都可能遭殃。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面对日寇明晃晃的刺刀与黑洞洞的枪口,以沉默相对,没有一个人出卖游击队。这,只是妈妈和她的战友们在港九大队抗战岁月中常遇到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1943年7月1号,妈妈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洗礼,在沙头角乌蛟藤村的一个小树林里宣誓入党。罗欧峰是介绍人,何杰是监誓人。 1943年深秋的一天,妈妈遵照党组织的安排,由两位战士护送赶往东江纵队司令部,成为东纵首期报务培训班的学员。从此,妈妈的抗日战场,从山村渔港转向了电波密布的天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篇——从少年党员炼成电台尖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报务培训第一期的学员共有五人,分别是张婉玲(张小章),余绿波,李子芬,邱海生,吴文辉。爸爸伦永谦(原名伦觉) 就是他们的教员。</p><p class="ql-block"> 爸爸1924年1月7号出生在香港,祖籍肇庆。当年就读于香港广州大学附中的他,13岁就参加了当时香港赈济会儿童团。父亲在学校里就参加地下党的外围组织,1939年正式入党并在廖承志同志领导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工作。 1941年父亲刚读完初三,组织就派他到电台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从此,父亲转入了秘密电台工作。 </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九龙城某街道一栋独立屋里住着老少六口人的一个“家庭”,这就是爸爸所在的秘密电台的“家”。为了掩护电台工作,爸爸和祖母、姑姑三人一同居住在这里,时电台台长王延芝是一位精干的女同志,还有戴机、江群好,他们都是资深的电台工作人员。爸爸在这个“家”里努力学习和熟悉报务业务。香港沦陷后,秘密电台停止工作。爸爸他们把电台藏匿好后,日军多次入屋搜查,翻箱倒柜一无所获。战乱稍停,地下党领导人申光找到了父亲,看到电台及家人均都安全,即通知把电台转移。爸爸奉命调返宝安游击区,继续电台的工作。之后,电台又从宝安迁到了惠阳,不久再迁到了九龙新界并分联络台和新闻台。父亲在新闻台,晚上抄新闻,白天译明码,把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况和全国战场对日斗争的消息传播给整个东江纵队。爸爸又和联络台配合,大胆使用香港原廖承志办公室电台的呼号与频率,终于成功与延安总部的电台建立起联络! </p><p class="ql-block"> 东纵司令部先后组织了4期的报务培训班,上述妈妈当学员,爸爸任教员于1943年12月下旬至1944年6月的就是第一期。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培训,五位学员全部完成了报务学习任务。随后,妈妈、爸爸与其他学员返回部队,投身到抗战的最前线。当年,东纵电台集体创造了一首歌曲《通讯兵颂》——“北斗星灿耀,豆油灯闪照,这夜的光芒啊!伴随我们到明朝。一声长啸,电波射破重重的夜幕,撒遍云霄。的的的答,的的的答, V的讯号在天空中交流,广阔的永恒的缭绕,笔在纸上伸展,手在电键上跳。齿轮紧推齿轮,真空管象地下火在燃烧,不是沉默,我们在欢笑,因为天将破晓。” </p><p class="ql-block"> 由于频繁的无线收发信号,引起了日军的怀疑。一次,日军到乌蛟腾村进行扫荡,电台差点遭到破坏。两周后,尹林平政委指示将电台撤离石水涧村。电台撤离后不久,日军就找到了石水涧村。将村内的抗日积极分子林生逮捕,严刑拷打。但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最终被绑在树上被活活打死。又有一次,日军包围乌蛟腾村, 发现电台留下的废电池和电线,审问村长李世藩和李源培,逼问游击队的情况,两人遭受酷刑却坚贞不屈, 李世藩最终壮烈牺牲。正是村民们的英勇无畏,才使得部队电台在日军的多次扫荡中屡屡脱险。1944年秋,经爸爸他们土洋结合,东江纵队总台根据不同游击区的需求,先后为各部队派出和建立了新的电台。1944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新华社东江分社。爸爸妈妈所在的东纵电台,成为了我党号召广大民众和爱国人士奋发抗日的发声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篇——战火洗礼并肩挺进新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粤中游击区面临南海,比邻港澳,是广东开展工农运动较早的地方。抗战爆发后,粤中人民与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回乡服务团 ,大力声援和支持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湘桂线,从1944年9月起,分别沿着西江进犯粤西、广西。数天内,粤中地区各县先后被日军攻占。根据此紧急形式,南番中顺游击区于9月下旬决定组织部队迅速挺进粤中山区。父母亲与他们的电台战友,就是此刻踏上粤中游击区的战斗征程。</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在五桂山成立,林锵云任司令员,罗范群任政治委员,书记后由刘田夫担任。部队主力挺进粤中山区;其余留在珠江三角洲坚持斗争。根据中共广东省临委的指示,东江纵队派出台长伦永谦(父亲),余绿波(母亲),李子芬,机要组负责人叶佐平到中区纵队建立电台。父母亲都是东纵派到粤中地区的第一批电台人员。1945年2月22日,部队原计划袭击新兴县城,可是情报有变,部队冒着大风大雨,退回距离县城约10公里的蕉山村宿营。下午4时许,突然枪声大作,国民党一五八师四七三团和水雷大队600多人三面包围了蕉山村。在楼下保养机器的电台指导员吴文辉大声呼喊:”同志们,敌人来了!”母亲与几个女同志赶快从阁楼下来,迅速收拾好机器行装,立即向门外冲出去。村外的敌人从三个方向朝村中猛烈射击,电台几个女同志一时分不出方向,只得在一片香蕉林里蹲了下来。刚好父亲返回检查机器和人员是否安全撤出,马上高喊:“敌人来了,跟我来,赶快冲出去!” 密集的枪炮声,战士们的喊声,村民的哭声交织在一起,电台女战士们踏着又湿又滑的泥路,冒着敌人的弹雨一鼓作气爬上山坡,向着后山背面的斜坡冲了下去。担任掩护突围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不少人中弹受伤或牺牲。女战士曹冰滚落到山脚下一个三米多深的水潭里,她竭尽全力才从水里爬出来。政治部周敏玲(刘田夫同志的妻子)大声呼救!她们爬山涉水,啃着农民地里的萝卜喝着山泉,在山林里长途跋涉了二十多天才摆脱敌人的包围。但却没有发现电台指导员吴文辉。原来,他背着电台向着天露山方向突围,在深山野林中一路饥寒交迫、心力交瘁,终于倒下……大家都痛悼这位毅然从遥远的非洲返回祖国参加抗战的好战友!</p><p class="ql-block"> 蕉山村的战斗,司令员梁鸿钧以下59人牺牲。父母亲接受上级命令,隐蔽在开平北炎乡的一个碉楼里,楼上是秘密电台;楼下是父亲以老板身份做掩护的杂货店。父母亲就是在这抗战烽火中,建立了革命友情。他们和坚持在粤中山区浴血奋战的战友一道,迎来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链接——转战琼崖、南路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初,父亲和母亲重返香港重建香港新华社电台。父亲任台长,母亲为报务员和译电员。香港新华社社长为乔冠华同志。同年,上级党委派父亲去香港购买组装电台设备,与张小章(香港人)等一行五人,从香港经澳门到湛江,在湛江隐蔽下来后又将电台分拆,人员分批乘木船奔赴海南。前后用了几个月时间于1946年6、7月间到达海南文昌清澜港。电台运抵琼崖纵队后,最终成功与延安恢复了自1941年6月7日因国民党军突袭琼崖特委总部电台丢失中断五年多的联络。当恢复联系的电报译出,整个司令部沸腾!</p><p class="ql-block"> 1947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香港分局,管辖两广和闽、赣、湘、黔、滇交界部分地区及港澳地区的党组织,领导华南地区恢复和发展游击战争。把华南地区划为粤桂边、粤桂湘边、粤赣湘边、闽粤赣边、琼崖、滇桂黔边、粤中七个战略单位。游击区扩大后,香港分局的电台与各游击区的沟通联络显得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成立粤桂边区党委和临时军事委员会,梁广任书记兼主席,部队准备整编为粤桂边人民解放军。 香港分局派伦永谦、余绿波到来组建区党委和临时军委电台。父亲任总台台长,母亲任报务员。时中共粤桂边党委及临时军委电台代号为“北斗星”,台长伦永谦;余绿波带领代号为“南斗星”的电台机要队伍,则散布在各游击区。 档案显示,父亲抵达首日即向香港分局发出测试信号:"北斗已亮,山风可闻"——这则加密电文宣告了粤桂边区党委与中央联络通道的贯通。为不久的湛江解放,做出了周密卓著的战斗准备!</p> <p class="ql-block">余正风的父亲伦永谦当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余正风的母亲当年在粤桂边纵队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粤桂边纵队”北斗星”电台人员,后排中为台长伦永谦</p> <p class="ql-block">粤桂边纵队”南斗星”电台人员,后排左二为余绿波</p> <p class="ql-block">1949年湛江解放,余绿波任湛江市邮电局军代表</p> <p class="ql-block">载有伦永谦/余绿波战斗事迹的红色典籍</p> <p class="ql-block">原香港新华社60周年纪念,余绿波被香港中联办颁发特别荣誉勋章</p> <p class="ql-block">一身戎装的余绿波</p> <p class="ql-block">2024年,余正风(左)携弟弟到湛江,探望当年粤桂边纵队电台摇机员林寿</p> <p class="ql-block">2025年,余正风(前排右一)和四野林二师后代史春明(后排左一)、粤中纵队后代文捷(后排左三)、南路游击队后代李冲(后排左五)等湛江二中老同学相聚厦门</p> <p class="ql-block">余正风在向厦门日报和厦门档案馆采访人员讲述父母亲当年的抗战史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