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用在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簿姬的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即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汉文帝母亲簿姬的智慧依然极具有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b>簿姬的低调与不争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簿姬原本是刘邦后宫中不起眼的妃子,因早年经历坎坷,性格沉默寡言,她从不参与后宫争宠 ,一直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争的女人,却培养了汉文帝这样宽仁慈孝的明君帝王,汉文帝也是唯一一位被列入二十四孝的帝王。</p><p class="ql-block">后来薄太后培养孙子成为明君汉景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簿姬的不受宠不争宠,才能在刘邦驾崩后被善妒的吕后放出了皇宫,安安心心的带着8岁的儿子刘恒去了边陲代国。</p><p class="ql-block">这也算是簿姬母子的幸运了,以前得宠的戚夫人被专权的吕后砍去手脚做成了“人彘”,儿子也被杀。</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簿姬母子相依为命,一直待在偏远的代地过着简朴甚至有些清苦的生活。但簿姬却感到很满足,至少这里远离宫廷的纷争,她可以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对儿子刘恒的教育和培养上。</p> <p class="ql-block">在代地清苦的日子里,簿姬坚持让刘恒读书,找来许多竹简让他读。刘恒曾不解地问母亲:饭都吃不饱,读书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母亲说:书虽然不能喂饱你的身体,但是却能喂硬你的骨头,它能教会你明事理辨是非,让你在乱世中知道该坚守什么,该避开什么,骨头硬了才能站得稳走得远。</p><p class="ql-block">这番话成了刘恒成长的底色,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一边读书修德,一边体察民间疾苦,养成了节俭、谨慎的性格,后来他把代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b>刘恒意外登帝,低调者的躺赢</b></p><p class="ql-block">吕后去世后,朝中大臣平定治乱后,需要重新选一位皇子继位,此时刘邦的儿子中刘恒的贤德且政绩突出,成了大臣们心中最合适的人选。</p><p class="ql-block">曾经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王子,凭着母亲教给他的“不争”智慧与修己,意外的登上了帝位即汉文帝。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开端,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明君。</p> <p class="ql-block"><b>影响延续:培养两代明君</b></p><p class="ql-block">簿姬对孙子汉景帝刘启也有着深远影响,她用自己的沉静和智慧,继续教育后代节俭、仁政的理念。汉景帝延续了父亲文帝的政策,共同缔造了“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簿姬用一生的“不争”换来的儿子与孙子的稳赢,而她教给刘恒“读书硬骨”的道理,更是成了两代明君治理天下的精神根基。</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里藏着最简朴的智慧,真正的强大,往往始于向内的修持,而非向外的争夺!</p> <p class="ql-block">“文景之治”就像是蓄力期,通过稳定和积累让国家富起来,汉武帝时期则是爆发期,凭借前期储备让国家强起来,两者共同构成了汉朝“强盛”的完整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治世”与“盛世”前后衔接的经典范例。</p><p class="ql-block">汉朝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盛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智慧是我们华夏文明复兴进程中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了解民族复兴也有着积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认同这些观点,欢迎点赞关注,也期待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希望这些内容能给更多人带来启发,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