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愿认错

钟灵毓秀

<p class="ql-block">原创:钟志平</p><p class="ql-block">不愿认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最近阅读了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合著的《为什么我们不愿认错》一书,我认为是当今对这一问题说得最清楚、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颇值阅读,分享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心理机制</p><p class="ql-block">即认知失调。</p><p class="ql-block">认知失调是指当人们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思想、态度、信仰、观念)(如“抽烟有害健康”和“我每天只抽2包烟”)时产生的心理不适。为了缓解这种难于消退的不适,特别是对自尊、和自我形象的负影响,人们会倾向于找些不是理由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自我辩护,而不愿承认错误(如抽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可以放松心情和避免发胖)。</p><p class="ql-block">自我辩护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即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那怕证据表明并非如此。它不同于有意识的撒谎。</p><p class="ql-block">二、危害</p><p class="ql-block">一是扭曲记忆:人们会选择性记忆或修改过去的经历,以符合当前的自我认知(如夫妻对家务贡献的不同记忆和争吵)。</p><p class="ql-block">二是加剧偏见:如专家可能因过度自信而拒绝接受新证据,医生可能坚持过时的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三是破坏人际关系:在婚姻、职场等关系中,自我辩护会加深矛盾,使冲突难以解决。</p><p class="ql-block">四是误导社会认知 :政治、司法、战争等领域中的自我辩护会误导社会认知,如美国入侵伊拉克、俄乌冲突、以伊战争,没有一个政客认为自己错了。再如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极化”揭示了政党忠诚大大强化了认知失调,他本人自称“天才”,正是从不认错的“冠军”。</p><p class="ql-block">三、克服途径</p><p class="ql-block"> 一是重构错误认知:将错误视为学习机会而非缺陷。如科学家视实验失败为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二是培养心理安全感:在家庭、职场中营造"允许犯错"的氛围,强调"对事不对人"。如我党的自我革命、民主生活会制度,形成了 “宽容错误、有错即改、无则免之”的良好氛围。</p><p class="ql-block">三是练习自我同情:承认"人人都会犯错"能减少羞耻感,使人更客观看待问题进而理性修正。既然人皆有之,我有也正常。</p><p class="ql-block">平时要善于自我觉察,认识到自己可能陷入自我辩护的陷阱;敢于接受错误,区分“行为错误”和“自我价值”,避免过度自责或否认;适当寻找中间道路,在盲目辩护与过度苛责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我和解。</p><p class="ql-block">认错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心智成熟的标志——它需要勇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需要智慧看到成长的可能性。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真正的理性,是准备好从错误中学习。"</p><p class="ql-block">我们理应直面错误,减少认知失调的影响,做出更理性的行为和决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