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祖国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一处海上奇观:黄海和渤海自然分界线。这条分界线的北端始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西角,南端止于山东蓬莱的田横山。站在老铁山西角观海平台上,举目南望,左为黄海,右为渤海,两海的浪潮由老铁山角下两面涌来,在此汇聚,由于潮流和海底地沟的作用,形成一条清晰的水线,西侧为渤海的浅黄色海水,东侧为黄海的深蓝色海水。我们去时正值中午,烈日当头,渤海的浅黄色在阳光的作用下有些泛白,不过那条泾渭分明的直线还是清晰可见的。</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条分界线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当年玉皇大帝分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龙王疆域时,渤海龙王和黄海龙王因边界问题产生矛盾,纠纷不断,难以解决,逼得玉皇大帝没有办法,只好命太白金星手持一支令箭射向老铁山前海面,以箭痕为界重新划分两家的疆域边界。当太白金星令箭射出时,只听一声巨响,波涛翻滚,海底突现一道深深的沟堑,与此同时,渤海变得略黄,黄海反倒湛蓝起来。从此,这一带就成为黄渤海的自然分界线,黄海龙王和渤海龙王的纠纷也就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黄渤海分界线不仅是地理标识,还反映了海洋水文特征(如盐度、洋流)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航运价值。</p><p class="ql-block">黄渤海分界线景区的主要景观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炮台、一</span>山担双海碑、佛手礁、黄渤海分界线碑、卧驼礁、张健入水点和老铁山灯塔等。</p> <p class="ql-block">两门古炮铸造于清代道光年间。当初并不是用于军事方面,而是作为航海的工具。由于当时航海技术比较落后,海上航行充满了风险,为了保证往来船只能够安全航行,人们需要在海岸上设置一些明显的标志来导航,而古炮独特的造型和醒目的位置使其成为了理想的导航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两门古炮已逐渐失去了导航功能,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没有消失,如今,它已成为游客打卡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山担双海碑位于老铁山黄渤两海交汇处的观海平台上。游人站在石碑旁举目南望,左为黄海,右为渤海,“一步跨两海”在这里成为可能。</p> <p class="ql-block">佛手礁的形状就像神佛的左手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印在大海上。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正赶上落潮,佛手礁清晰可见,如果赶上涨潮,可就什么也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黄渤海分界线碑在老铁山南端伸向海面的突出部。石碑南面刻着“老铁山岬”字样,北面刻有“黄渤海自然分界线”字样。</p> <p class="ql-block">在石碑面向大海左侧不远处就是卧驼礁和张健入水点。</p><p class="ql-block">卧驼礁因形似静卧的骆驼而得名。民间有"驼礁镇海,风平浪静"的传说,赋予了它保佑来往船只平安出行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张健入水点紧挨着卧驼礁。<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0年8月8日,36岁的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在无</span>防护条件下,于此处下海,历经50小时22分横渡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123.58公里(直线距离为109公里)的渤</span>海海峡,创下了人类首渡该海域的壮举,也为此处留下了一处值得纪念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黄渤海分界线景区还有一处值得一看的景观:老铁山灯塔。这座灯塔始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曾被世界航标协会列为百座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之一。有些遗憾的是我们去时正赶上灯塔闭门维修,只能远观欣赏了。</p> <p class="ql-block">走马至此,整个景区游玩也就结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