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化学星河,共赴国培之约

万事顺遂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骄阳,点燃求知的炽热;七月的清风,送来成长的契机。2025年7月7日,这一镌刻着特殊意义的日子,我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如点点繁星汇聚,奔赴“国培计划(2025)”——新课改教学指导能力提升(初中化学)培训班这场知识的盛宴。</p> 课程规划 <p class="ql-block">  在国培计划初中化学培训班这场知识盛宴背后,吉林省初中化学教研员刘姝姮老师宛如一位智慧的织匠,以专业为线、匠心为梭,精心策划课程。从锚定教育强国新目标的宏观引领,到跨学科实践、“三新” 教学评等多元维度深耕,再到AI赋能、实验说课等前沿与实操融合,让我们在知识浪潮中穿梭,于理念碰撞里成长,每一堂课都满溢收获,感恩这份用心,让我们在化学教育进阶之路上步伐坚定,满载而归 。</p> 百家讲坛 <p class="ql-block">  7月7日下午,吉林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桓旭老师做了题为《锚定教育强国新目标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讲座。桓旭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使培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他全程妙语连珠,还穿插许多生活和教学实例,晦涩的理论瞬间变得简单易懂。在时代机遇部分,老师点明当下多元思潮碰撞,为思政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让我们意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在任务导向板块,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总体格局部分,则从宏观视角阐述思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倡导构建全面教育格局。在勇担使命部分,桓老师激励我们以教育强国为己任,将育人初心融入每节课堂。</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秀红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的教学讨论》的讲座。王教授结合实例阐述了当下变革时代教育领域的变革趋势,强调教师需树立变革思想,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发展及修订角度,详细分析了跨学科教学提出的原因,同时也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地、深刻地解读,还以2025年吉林省化学中考试卷为例介绍了教材、中考及教学的变化。老师们通过此次学习,不仅对教育变革的方向和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深化了对跨学科教学意义的理解,在教学理念和实践认知上获得了成长,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优化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主任吴晓威老师以《全学科视角下的中考命题技术突破与创新》为题开展讲座,风格亲切自然。讲座中,吴老师通过分析中考真题,帮助老师们深刻认识命题结构的变化,打破了以往对命题的固有认知;结合当下试题命制现状,引发对命题工作的深度思考;最后围绕阅读试题感悟、试题命制关键、试题命制背景、试题命制思想、试题命制原则及试题命制要求等核心维度,与老师们展开细致交流。过程中,吴老师着重强调了命题蓝图与多维细目表的重要性,为老师们系统梳理了试题命制的要点与方向,让老师们对试题命制的全流程和核心要求有了清晰把握。</p> <p class="ql-block">  7月9日上午,吉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吉林省初中化学学科带头人,首届精英教师、十佳教师等荣誉获得者王黎敏老师做了题为《身临其“境”——情境教学赋能初中化学》的讲座。王老师的这场讲座内容充实且实用:首先,帮助老师们厘清了情景与情境、情境教学与趣味教学的不同,为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又明确了教学情境的分类,提及包括日常生产生活情境等类别,帮助教师更系统地理解和运用教学情境。最后,对《探析水垢——酸碱盐复习》《厨房中的化学》《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应用——以探究发热包材料为例》等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从一线视角解析教学设计,分享模型建构思想,展示如何打造“一境到底”的示范课,强调成功的课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课堂生成。这场讲座对老师们提升情境教学能力很有启发,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7月9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部副主任郑伟老师开展了题为《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路径——指向培养孩子关键能力》的讲座。郑老师结合身边实例指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转变教学思路,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开展跨学科教学具有实际意义。随后,讲座围绕“什么是跨学科、为什么跨学科、怎么跨学科、跨什么内容、跨到什么程度”五个方面展开了具体说明。郑老师以“减肥”这一主题为例,让老师们认识到跨学科实践绝非学科知识的简单拼接,而是基于真实问题的认知重构与能力整合,是从“知识记忆”到“问题解决”的变革,打破知识壁垒,其核心在于引导学习者突破单一学科的思维阈限,形成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能力。</p> <p class="ql-block">  7月10日上午,吉林省初中历史教研员梁闯老师以《学习百年党史 坚守教育初心》为题开展了一堂党史学习课程。培训中,梁老师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主题,带领我们一同回溯党史征程,更从中读懂了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变革轨迹。从“寻路之艰——近代过往”,先辈在救亡图存中探索,教育也从旧式学堂转向新式教育,试图以新知唤醒国人;到“开路之韧——百年历程”,党在峥嵘岁月以革命教育唤醒民众,新中国成立后奠定全民教育基础,改革开放推动教育现代化让知识成为强国利器,新时代更以立德树人铸就民族复兴的人才根基;再以“拓路而歌——不忘初心”收尾,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也看到教育始终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训让学员们从党史与教育变革的交织中汲取力量,明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既要传承先辈精神,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教育创新,为国家建设培育更多栋梁。</p> <p class="ql-block">  7月10日下午,吉林省初中化学学科教学精英、十佳教师李元福老师做了题为《“三新”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的讲座。李老师通过具体试题与学员展开交流,培训氛围被有效调动,实效性显著提升。他提到试题评价可从这些维度入手:看是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判断是否摆脱死记硬背的考查,侧重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减少机械记忆、促进知识迁移;考查是否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知识网络;以及是否体现宏微符结合、守恒思想、数形结合等学科思想。通过这些维度评价试题,能反向指导教学: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弱化机械记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渗透学科思想,最终实现评价、教学、学习目标的统一。这样的培训让我们收获颇丰,对教学工作极具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上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来自吉林省教育学院的赵蔚新老师以《刍议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发展简史》为题开展讲座,从化学学科起源讲起,追溯至炼金术时期,介绍了化学知识最早在中国的传播历程。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标志着化学学科正式确立,为化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讲座还梳理了我国化学课程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化学教科书不断演变,从早期对西方知识的引入整理,到逐步注重知识系统性、融入实验与生活案例,编写理念持续革新,至2022版教材已修订约16版,每次修订都结合当时教育理念、科技水平及学生特点调整。最后,赵老师谈及思考与启示:教材修订相对容易,但不易大破大立,因其关乎教育体系稳定衔接。她强调需转变育人观念,从知识传授转向培养综合能力与科学思维,同时转变学科应用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多领域的应用,实现化学教育价值。</p>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下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核心编者、北京市特级教师周业虹老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科书修订及教学建议》讲座中,通过多个案例展开深入分享。在《质量守恒定律》案例中,她讲解了教材编写与课标要求的契合之处,逐句解读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并梳理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易犯的科学性错误,为教学的科学性提供指引。在《金属蚀刻画的制作》案例中,她具体讲述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示范了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并以规范语言描述,还说明了在确定目标后如何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推进教学实施,以确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此外,还通过《水的净化》案例,她细致讲解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展现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方法,助力教师落实跨学科学习理念,全面呈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教科书修订与教学实践的关键要点。</p>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上午,吉林省信息科技学科带头人,来自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马芳老师做了题为《AI赋能智慧课堂: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新路径》的培训讲座。马老师通过沉浸式实操演示,系统讲解了DeepSeek、学科网+DeepSeek组合工具、ima知识库、Kimi等主流AI工具的核心功能与操作技巧。培训内容从基础的提示词结构设计,到如何结合备课等场景进行工具适配,环节清晰且案例具体。通过手把手演示工具操作细节,老师们直观掌握了AI工具提升教学效率的实用路径,也真切体会到AI工具在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实用价值,改变了以往对技术应用的距离感。培训内容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和实践参考,让老师们明确了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的具体路径。这为后续在备课、授课、辅导等教学环节中合理运用AI工具奠定了基础,助力大家更有方向地探索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践方法。</p>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下午,江苏省正高级教师、中学化学特级教师魏明贵老师开展了题为《挖掘教材资源 打造有深度的化学课堂》的讲座。魏老师首先从课程标准、中考试题和教学三方面阐述了讲座题目的由来,过程中深刻剖析了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对比人教版与沪教版教材内容、关联课标与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在中考试题分析环节,他指出答题中存在的固化思维问题,强调教师需转变育人方式。以沪教版教材为例,魏老师讲解了研读教材的方法,强调要关注教材中的具体细节如数据等,培养质疑习惯。讲座第二部分围绕“如何用教材教”展开,结合“氧气”“木炭燃烧”“水的组成和净化”“酸碱的性质”等实例进行探讨,旨在引发系列思考、拓宽思考空间,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老师们深受触动,表示以往对教材的使用多停留在表面。在今后教学中,会紧扣课标深耕教材细节,借鉴不同版本优势,以实例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打破固化思维,让化学课堂在深度挖掘中真正实现育人价值。</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上午,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李铸衡老师做了题为《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的专题讲座,为参训教师深化实验教学认知、提升说课能力提供了精准指导。讲座中,李铸衡老师围绕五大核心板块展开系统讲解:一是明确实验说课的基本界定,厘清概念内涵与外延;二是解读实验说课标准,搭建规范化评价框架;三是分析当前实验说课现状,指出常见问题与改进方向;四是聚焦说课核心内容,明确设计重点;五是提出针对性实践建议,助力教学落地。李老师重点强调,优质实验说课需涵盖“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过程、说反思”五大核心要素,且需注重细节打磨,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同时,他结合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评价标准,从实验教学目标设定、操作要领规范、数据处理方法、教学评价设计等维度进行细致解读,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本次讲座内容实用、指导性强,有效帮助参训教师明晰了实验说课的重点与方向,收获一致好评。</p> 慧心启智 <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你们以深厚的专业功底与独到见解,为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分享。从前沿理念到实践经验,从方法指导到思维启迪,每一次讲解都饱含心血。在你们的引领下,参培老师们在知识储备、教学视野与实践能力上均收获满满、成长显著,这份专业赋能将成为我们教育路上的宝贵财富,指引我们不断前行!</p> 感悟分享 培训掠影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为期七天的培训即将画上句点。回首这段充实的学习旅程,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从专家的倾囊相授里收获成长,每一堂课的深度研讨、每一次思维的激烈碰撞,都成为专业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更珍贵的是,在朝夕相处中,我们从陌生走向熟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课间的欢声笑语、课后的交流互助,都化作记忆里温暖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前路漫漫,愿我们带着所学所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动力。也期待未来的某天,我们能再次相聚,分享成长故事,共话教育理想,续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