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繁荣与围棋的兴盛

隐恨闲愁

<p class="ql-block">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可追溯到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之时,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扬州位于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纵横交汇之处,以</p><p class="ql-block">交通便利、水运发达、土地肥沃、</p><p class="ql-block">风光明媚,物产富饶、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人文荟萃、人杰地灵诸多特点而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扬州历史上虽遭受多次战乱破坏,但战乱之后,总能较快恢复并复兴,特别清入扬州,尽管扬州惨遭十日屠城之浩劫,据说扬州城仅剩贾家、马家两户人家,然而经过康熙朝的恢复发展,扬州又呈现出繁华景象;乾隆时,全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推进,扬州经济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全国重要商贸城,当时已成为世界十大、全国六大城市之一。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可想而知对扬州的重视。</p><p class="ql-block">由于扬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形势,为扬州围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p><p class="ql-block">远离京城的扬州,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尤其是扬州的地方长官和盐务长官大都是以风雅自命的文化名家,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的王渔洋,首创“冶春诗社”;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发起“红桥修禊”,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倡导文化发展……他们常举办书画、诗社、棋局、文宴等,对扬州围棋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在不触犯统治者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扬州的政治禁锢较为薄弱,行为规范较为宽松,下棋环境较为自由,从全国各地涌来了一大群下围棋的人。如施襄夏、范西屏、程兰如、梁魏今并称的“清代围棋四大家”,也曾齐聚扬州,各展所长,生机勃勃,争奇斗艳,一时有“天下棋友,半集扬州”的说法。</p><p class="ql-block">18世纪的扬州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活动相当活跃。作为全国重要经济贸易中心和东南沿海大都会的扬州,四方富商大贾云集,特别是盐商,他们直接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盐商作为扬州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他们思想开放、眼界开阔、包容性强。扬州盐商扮演的角色除了经商者之外,还有以园主、赞助商和慈善家角色出现在社会上。他们附庸风雅,显示出绅士风度,以“贾而好儒”的独特性,使扬州盐商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商人,在扬州盐商的周围集结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包括书画、诗词、歌赋、围棋等。许多盐商酷爱围棋,下围棋的文人成为了盐商家的座上客,常常在私家园林,雅致的斗室设棋局,棋手和他们喝茶下棋,有人记谱,研究围棋,从而推动了扬州围棋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盐商为围棋在扬州的崛起营造了良好的沃土。扬州围棋之所以兴盛,棋坛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围棋名人,与盐商的经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