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了解原文】</p><p class="ql-block">八月,武王死。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芈[mǐ]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p><p class="ql-block">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xiàng]。甘茂出之魏。</p><p class="ql-block">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dào]武王后出归魏。</p><p class="ql-block">三年,王冠[guàn]。与楚王会黄棘,与楚上庸。</p><p class="ql-block">四年,取蒲阪[pú bǎn]。彗星见。</p><p class="ql-block">五年,魏王来朝[cháo]应亭,复与魏蒲阪。</p><p class="ql-block">六年,蜀侯煇[huī]反,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泾[jīng]阳君质于齐。日食,昼晦[huì]。</p><p class="ql-block">七年,拔新城。樗[chū]里子卒。</p><p class="ql-block">八年,使将军芈[mǐ]戎攻楚,取新市。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bào yuān]共攻楚方城,取唐眛。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魏公子劲、韩公子长为诸侯。</p><p class="ql-block">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xiàng]秦。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jiàng]景快。</p><p class="ql-block">十年,楚怀王入朝[cháo]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楼缓为丞相。</p><p class="ql-block">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彗星见。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p><p class="ql-block">十二年,楼缓免,穰[ráng]侯魏冉为相[xiàng]。予楚粟五万石[dàn]。</p><p class="ql-block">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礼出亡奔魏。任鄙为汉中守。</p><p class="ql-block">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què],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p><p class="ql-block">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yuán],复予之。攻楚,取宛。</p><p class="ql-block">十六年,左更错取轵[zhǐ]及邓。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kuī]邓,魏冉陶,为诸侯。</p><p class="ql-block">十七年,城阳君入朝[cháo],及东周君来朝[cháo]。秦以垣[yuán]为蒲阪、皮氏。王之宜阳。</p><p class="ql-block">十八年,错攻垣[yuán]、河雍,决桥取之。</p><p class="ql-block">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吕礼来自归。齐破宋,宋王在魏,死温。任鄙卒。</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年,将军摎[jiū]攻韩,取阳城、负黍[fù shǔ],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zòng],将天下锐兵出伊阙[yī quē]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p><p class="ql-block">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p><p class="ql-block">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p><p class="ql-block">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p><p class="ql-block">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韩王衰绖[cuī dié]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p><p class="ql-block">——《史记·秦本纪》</p> <p class="ql-block">【经典导读】</p><p class="ql-block">前两堂课我们讲到秦孝公生于忧患,一颗真诚心,一纸求贤令,求来了商鞅。接着,商鞅变法,立足百姓根本,依法治国,提升秦国硬实力,一时间,秦国开始触底反弹。在大秦帝国崛起的征途中,还有一位重要的秦王,秦昭襄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在此期间,秦国南挫强楚,北服燕赵,东割韩魏,西定巴蜀,强国宾从,弱国请服。尤其灭掉西周,更是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然而,秦昭襄王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又离不开他背后的一位女性,那就是他的母亲宣太后。</p><p class="ql-block">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的原型。这对母子有雄才大略,目标非常清楚,吞并六国。一对看似羸弱的母子开始时一无所有,却凭借着战略雄心,最终为秦国一统天下积蓄了临门一脚的能量。秦昭襄王和宣太后的故事,我们分三阶段来讲。</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羸弱母子,步履维艰。秦昭襄王起初一直在燕国做人质,在赵国和燕国的护送下回到秦国,当了君王。看上去风光无二,其实危机重重。在外,赵国和燕国拥护他为王,都带着自己的利益目的。在内,他在秦国根基薄弱,国内大臣及秦国公子当然不会服气人质当国君,只是当下秦国仍然弱小,不得不强忍赵国和燕国干涉内政。果然,到了秦昭襄王即位第二年,其他公子趁新王根基不稳,联合一些大臣发动夺位叛乱,幸好有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支持平了叛乱,保持了局面的稳定。其实宣太后在宫中位分也十分低微,母子俩可谓势单力薄,步履维艰,虽然没有相关史料明讲,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看到。母子二人正是生于忧患,却激起了他们的战略雄心。国内国外的威胁都让他们意识到,唯有拼搏,他们才能活下去。于是二人携手开始从一无所有筹划一统天下的秦国未来。</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战略雄心,积蓄能量。秦昭襄王初期,宣太后主持政务。在宣太后辅政的36年间,对内继续沿用商鞅变法,安抚民生,并且重视人才,大胆任用旧臣,对他们十分尊重,恩威并重。比如重用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子,请他做宰相,辅助新王,重用客卿。重用其他诸侯国投奔过来的人才,积攒自己的势力,对外也不再一味的强攻,跟人硬碰硬,而是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一切都是在积蓄蓬勃的能量。秦昭襄王即位第三年行观礼,那个时候,年轻国君行观礼,其他诸侯国都会祝贺以示交好。楚国就派人来说,我们国君要亲自到秦国祝贺新王行观礼。这时,宣太后对秦昭襄王说:“这次会面把原来从楚国打下来的上庸城归还给楚国。”那么大一块地方就这么送给楚国,秦昭襄王心中不舍,说:“母后,不行,上庸,那是秦国将士用命换来的,楚王只是来祝贺我行观礼,就送出一个城,诸侯国知道后还不觉得秦国软弱可欺?不行。”宣太后看着身着华服,年轻气盛的儿子,温和的说:“你现在是一国国君了,不可再动孩子气。楚国是我母国,如今,楚王亲自来贺,说起来是来祝贺,其实是来探虚实。身为国君,要眼光放长远,胸中有志气,不计较一时得失。你新即位,根基弱,楚王主动示好,我们就示弱,给他更大的诚意作为回馈,让他安心,同时也能得到楚国支持。”说到这里,宣太后脸色变得凛然,继续说:“况且上庸既然能打下来一次,就能打下来第二次。”秦昭襄王觉得母亲说的很在理,先王有一统天下的宏愿,自己也甘愿继承先王之志,更应该眼光放长远,胸怀放开阔。于是他和楚王会面的时候,直接就把上庸城还给楚国。楚王大喜,觉得秦国新君就是明事理,就立下约定,结秦楚之好。事实上,不单对楚国,秦国也打下了魏国的蒲阪,蒲阪可是战略要地,但是当魏王到秦国朝见秦昭襄王,秦国就大方的把蒲阪还给了魏国。秦昭襄王又得到了魏国的支持。至此,秦国国内沿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秩序井然。对外,除了硬外交还采取了软外交,让利他人,不损人利己,不贪心,不急于求成,使得秦国进一步积蓄强大能量。</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稳固大后方,开疆拓土。随着秦国逐步的强盛,秦昭襄王和宣太后也开始了迈步扩大秦国版图。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就是消灭义渠,稳固大后方。义渠在今天甘肃庆阳一带,是个游牧民族,擅长骑兵游击,经常进犯秦国,虽然秦惠文王时期把义渠打的乖乖付首称臣,但只要秦国弱下来,义渠立马就会反扑。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没有和义渠硬碰硬,而是冷落义渠王30年。后来秦国轻易的灭掉了义渠,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把义渠变成了秦国的养马场。大后方稳固之后,秦国就开始东进中原,开疆拓土。对楚国这个中原诸侯大国,秦国的策略是放长线,经过一系列军事打击,秦国直接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逼的楚国不断南移,由一个中原诸侯大国变成了小小的弱国。对于抗秦主力赵国,秦发动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彻底打垮赵国。而韩国国力稍弱,秦国没费太多心思,不断蚕食,将韩国吃的支离破碎。韩国最终成为秦一统天下时候最先灭掉的诸侯国。对于魏国,秦国也把他打得乖乖称臣。尤其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一举灭掉西周,把周朝的宝器,象征天子权力和威严的九鼎运到了咸阳。这预示着秦国大一统势能已经势不可挡。</p><p class="ql-block">《史记》记载,这个时候秦国是天下来宾,各诸侯王都来归顺。至此,秦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母子联合执政,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昭襄王死后三十年,宗孙嬴政就统一了六国。伙伴们,秦昭襄王和宣太后为大秦一统奋斗的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p><p class="ql-block">第一,战略雄心。</p><p class="ql-block">成就一份大的事业,离不开战略雄心。但是战略雄心不是战略贪心,只知道硬碰硬,贪着于眼前利益,容易利令智昏。战略雄心是真正拥有远大的志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p><p class="ql-block">第二,仁爱做根。</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须是有个深爱作根。意思是说,心中必须要有一份深爱作为人生身立命的根系。《易经》里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主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有一份秦并天下的战略雄心。阴主养,就是有一份仁爱滋养着事业的根基。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既要有向上生长的力量,更要有发达强健的根系。培根固本,才能基业长青。对于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盛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在秦国游历之后,有这样的记载,他夸赞秦国达到了霸主里的最高境界,但是离着王道还差很远,因为缺少仁,就是仁爱的力量。虽然现在能够称霸诸侯,但是没有仁,没有道义,就容易灭亡。后来,果然秦二世而亡。再宏大的战略雄心,也需要一个仁爱的根。</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战略雄心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是能够通过这份事业去利益自己,他人和社会。利益他人的层面越高,战略雄心的硕果就越大,越持久。</p> <p class="ql-block">【润泽日讲《孟子》10】</p><p class="ql-block">在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对齐宣王的起心动念了如指掌,所以,他始终把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的引导宣王在心上攀登,引导他看见仁义的价值, 可谓是用心良苦。就像一艘船,要顺流而下,除了增强动力,还要移走河里的礁石。在讲完王道的好处后,孟子觉察到宣王的心中还有一些挂碍,于是又换了个角度。</p><p class="ql-block">孟子问:“大王,难道动员全国军队,使将士冒着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怨,您心里才痛快吗?”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才痛快呢?我的目的不过是要满足一直以来的心愿。”“那您的心愿是什么呢?”孟子问。宣王笑而不语。孟子说:“是因为美食不够吃吗?是因为华服不够穿吗?是因为美景不够看吗?是因为音乐不够听吗?还是因为伺候的人不够多呢?”宣王说:“都不是。”孟子说:“那我就知道,您到底想要什么了。您想要扩张领土,列国朝贡,号令天下,安抚四夷,对不对?”见宣王没有反对,孟子顿了顿,犀利地说:“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恐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一场空。”</p><p class="ql-block">宣王瞪大了眼:“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更严重。缘木求鱼,虽然捉不到鱼,还没有祸患。以您之所为,求心之所欲,不但达不到目的,更大的祸患还在后头。”宣王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赶紧问:“请先生赐教。”孟子还是打了个比方:“假如小国邹国和大国楚国交战,谁会胜利呢?”宣王说:“楚国 。”孟子说:“由此可见,小国不可与大国为敌。当今天下,地方千里的大国有九,齐国仅占其一,以一敌八,能打赢吗?”顿了顿,孟子继续道:“大王,霸道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您何不从根本处着手呢?如果您能推行仁政,天下士人都想到齐国来当官,农夫都想到齐国来耕种,商贾都想到齐国来贸易,旅人都想到齐国来歇脚,各国受君主压迫的人也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暴政,果真如此,还有谁能阻挡齐国呢?”</p><p class="ql-block">这番话听得宣王心潮澎湃,他感慨:“希望先生继续赐教,辅佐寡人。”孟子便继续道:“无恒产而能有恒心,只有士人才能做到,普通百姓无恒产则无恒心。如果没有恒心就会无所不为,等到百姓犯了罪再去惩罚,这等于在陷害百姓,仁者不为。所以要让百姓有足够的财富,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头丰衣足食,坏年头不至饿死,再来教化百姓,就顺理成章了。”讲完了这些,孟子话锋一转,指出了齐国的现状:“如今百姓穷困,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头勉强果腹,坏年头饿殍遍野,人人都忙于果腹, 哪里还顾得上礼仪呢?大王,您如果要施行仁政,何不从根本处入手呢?每家给5亩土地的住宅,周围种上桑树,50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丝帛;养殖鸡狗猪,七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肉吃;每家给100亩土地,按时耕种,8口之家就能丰衣足食;办好各级学校,用孝悌之道来开导百姓,长者也不用再负重前行。长者穿帛吃肉,百姓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p><p class="ql-block">回顾整段对话,我们会发现,孟子用激将法把宣王心中深层的渴望给激发了出来,再晓以利害,指出:“如果您执迷不悟,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招来祸患。反之,若能践行王道,则天下宾服。”孟子语势万钧,折服了宣王。在1800年后,阳明先生用一纸《告谕》,再度诠释了孟子的心法。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 “缘木求鱼”。如果不能依道而行,所谓解决问题,反而是在制造问题。</p><p class="ql-block">比如育子中的“缘木求鱼”,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江洋大盗即将被处以极刑,狱官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要求?他请求见母亲最后一面。狱官满足了他的请求,当他见到痛苦而绝望的母亲时,他跪下来恳求最后吃一口母亲的奶,母亲解开衣扣,而他却狠狠的咬了母亲,然后歇斯底里地喊道:“我恨你,妈妈,是你把我教坏的。当我有小偷小摸的恶习时,你没有及时纠正我,反而默许我,纵容我,致使我恶习不断增长,才落到了今天的下场,是你害了我,是你亲手将我送上断头台。”他撕心裂肺的哭喊,发人深省。这个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反面教材,警示天下父母,莫要溺爱、纵容、误导乃至教坏儿女,因为溺爱不是肥料,而是裹着蜜糖的除草剂。</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婚姻中的“缘木求鱼”,一对夫妻互查手机定位,导致双方起诉离婚;另一对夫妻则设立“情感账户”,每周存一件暖心的小事,走过了30年的幸福婚姻。总是在惩罚对方的错误,怎么能收获未来的幸福呢?用力抓沙,掌心空空;轻轻托举,反而满载月光。</p><p class="ql-block">再比如企业中的“缘木求鱼” ,某科技企业将“能不能赚钱” 作为第一考量,客户价值让位于企业盈利,屡次“起个大早,赶了晚集”,被昔日的对手远远的甩在了身后。所有的捷径都在暗中标价,所有的投机都会秋后算账。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间最大的公平就是规律,所有背道而驰的努力都是对规律的挑衅。我们讲命运,何为命运呢?(初心*时间)-急功近利=命运。命运的密码就在你的起心动念,敬畏起心动念,就是敬畏规律。</p><p class="ql-block">一起来诵读今天的原文:<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关于战略雄心,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生也需要战略,想一想如何开发自己的战略雄心呢?</p><p class="ql-block">②你还知道哪些缘木求鱼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