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极目楚天舒(2)万里长江第一桥 . 天堑变通途

小法岱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极目楚天舒(2)万里长江第一桥 . 天堑变通途</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樯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龟蛇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起宏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桥飞架南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堑变通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 <b>长江,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各拉丹东雪山沽沽生成,一路曲折向东,到上海吴淞口入海,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总长度达6397公里。</b> <b>以宜昌南津关和江西湖口为界,万里长江被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中游段全长955公里,全部在湖北境内。</b> <b>长江自西向东贯穿湖北全境,流经了恩施、宜昌、荆州、咸宁、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全省一半儿以上的地市,长度逾1000公里。</b> <b>湖北,古云梦泽生成之地,河湖沟汊无以计数,自古有“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美誉。</b> <b>水多,则桥多。目前,湖北拥有的长江大桥已达35座(其中11座在建)。这些大桥的建造历史跨越了60多年,座座都有不凡的身世。</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荆楚桥梁古今巨变】</b></h3> <b>桥梁,作为一种建筑物,它的建造牵涉到结构、测量、材料、水文、地质、机械、施工、建筑等多个专业门类,而在长江这样的巨大河流上建造的桥梁更非古代桥梁所能比,可以说,长江大桥的建造标志着国力的强盛。</b> <b>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然而,千百年来,却一直阻隔着长江天堑,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b> <b>从西周、东汉、宋初、明末、到晚清时,长江上都出现过因军事目的而搭建的浮桥,但从未有过 “既便利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水上原有交通”的真正意义上的桥梁。</b> <b>民国时期,许多仁人志士都有过修建长江大桥的梦想,甚至进行过规划、测量、钻探等实际行动,比如詹天佑、孙中山、茅以升、梅旸春等,就先后为之投入过精力。都因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原因始终没能开工建设,但詹先生等人的工作和努力并没有白费,而是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诞生作了较好的准备。</b> <b>詹天佑、孙中山、茅以升、梅旸春等先生把希望实现梦想的地方都选择在了湖北武汉。</b><div><b>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大桥的建设即被提上日程,桥址就锁定在武汉,为此,当时的政务院专门组建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后更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并从全国各地调来桥梁及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技术工人完成大桥的建设。</b></div>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桥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批桥梁专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毛泽东主席当月就在北平主持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b><br> <b>1953年4月,中央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筹备建设等工作,中国铁道部代表团很快就带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赴莫斯科请苏联专家帮助,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方案进行技术鉴定。</b> <b>9月,苏方派出了25位桥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完善,后应中方要求,派遣以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组长的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提供技术指导。</b><div><b><br></b></div><div><b>1954年初,中央政府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并采用苏联交通部鉴定意见,正式批准了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号召中国全国人民支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b></div><div><b><br></b></div><div><b>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动工建设。</b></div><div><b><br></b></div><div><b>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b></div> <b>直至现在,中国桥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建设速度和技术发展前所未有,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产生不断被刷新,我们自己随时会被自己超越。这一点在湖北的35座已建在建桥梁中得到很好的应证。</b> <b>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长江干流上增加了48座桥梁,湖北的贡献额是12座,至此,湖北拥有了19座长江大桥。</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目前,湖北的长江桥,乃至长江上、黄河上、海岸边、深山里的所有中国桥梁,多出自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等几家驻湖北的中央企业,因此,说“中国桥梁湖北造”毫不为过。而种类、型式丰富,技术先进、原创,湖北亦堪称“中国桥梁博物馆”。</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汉长江大桥 . 万里长江第一桥】</b></h3> <b>虽然长江上已有近两百座桥梁,远远超出毛泽东主席当年希望“建二三十座,到处都能走”的数量,但武汉长江大桥一直是武汉的地标,是湖北的骄傲,作为长江大桥的楷模,他永远都是中国人心中的唯一。</b> <b>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中心里程在京广线K1206+027 [3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与建设:一座大桥的诞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b></div><div><b>早在清末,张之洞等人就有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的设想,但受限于技术和国力,一直未能实现。</b></div> <b>20世纪初,詹天佑、孙中山都曾设想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打通南北交通大动脉,但在那个年代,乃至其后几十年里,战乱频繁。如此浩大的工程只能是纸上谈兵,虽然多次规划,但都未能真正开工建设。</b> <b>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建设武汉长江大桥被提上日程。<br><br>1955年,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b> <b>1957年10月15日,集全国之力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桥,隔断中国南北的这条大江终于被系上了一条腰带,“天堑变通途”。</b> <b>1957年10月15日即正式通车,大桥全长1670多米,其中正桥1156米,两岸引桥共为514米。在正桥与引桥连接处各建有桥头堡。为四方八角重檐方亭,大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则是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b> <b>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武昌、汉阳、汉口从此真正连为一体<br></b> <b>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举国欢腾。通车仪式上,数万武汉市民走上大桥庆祝。</b> <div><b>这是1957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资料照片)。</b> </div><b>虽然是老照片,但是看到当年这样的阵容,谁能不为此激动,谁能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自豪?!</b>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r></b> <b>60多年过去,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火车时速一再提升,武汉长江大桥始终如大哥一样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任,他甚至经历了70多次的撞击,依然坚强如初。</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b></div><b><br>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创造了多项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它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设计巧妙,结构坚固。大桥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采用连续钢桁梁结构,主跨128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堪称奇迹。大桥的建设,还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如深水基础施工、钢梁架设等,为中国后续的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b> <b>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首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自1957年通车连接武汉三镇,创造了多项技术奇迹,成为武汉经济腾飞的纽带和城市精神象征。</b> <b>大桥的建成,不仅结束了长江武汉段没有桥梁的历史,更将武汉三镇紧密连接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b> <b>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横跨长江的钢铁巨龙,自1957年建成通车以来,便以其雄伟的身姿和非凡的意义,成为武汉乃至中国的重要地标。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更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象征,承载着无数武汉人的记忆与情感。</b> <b>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于新中国初创时期,百废待兴,他的建成通车对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不必赘言,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国力已远非60年前可比的现在,一座桥梁的建设依然会对地方经济、文化产生极大的促动。</b> <b>武汉长江大桥和鹦鹉洲大桥夜景。</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第一、国内第一 和长江第一】</b></h3> <b>来武汉不去长江大桥,绝对是一件憾事,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每个来武汉的游者都应完成这样一条跨越长江的线路。长江大桥起、终点分别在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中间由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 <b>正前方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我国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全长1670米,高80米,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著名的京广铁路线就从桥上通过。</b> <b>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看到正在长江中崛起的大桥,一时兴起,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b> <b>蛇山脚下,大桥头边这一带就是汉阳门,1956年毛主席视察武汉时,就是在这里下水,第一次横渡长江,此后的十年里,毛主席在武汉共横渡长江十八次,</b> <b>武汉长江大桥的选址利用了长江两岸的两座小山,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武昌蛇山,此处江面狭窄,缩短大桥的长度。并且江底为两山余脉,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b> <b>龟蛇锁江、长虹飞架,大桥建成后就成了武汉,乃至全国闻名的景观,甚至上了1962年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b> <b>如今,若从大桥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 <b>来到长江边,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的雄姿映入眼帘。</b> <b>入夜成串的桥灯远望如过江银龙,壮丽奇绝。</b> <b>尤其是晴川阁后面那座曾有亚洲桅杆之称的武汉龟山广播电视塔,它海拔标高311.4米,是我国第一座具有综合旅游功能的电视塔。它构成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大背景!</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三镇,促进发展】<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对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结束了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历史,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和物资的流通,促进了武汉的商业繁荣和工业发展。</b></div></b></h3> <b>大桥通车后,武汉的钢铁、机械、纺织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大桥也带动了武汉的城市建设,沿江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和居住区。</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汉长江大桥: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座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它见证了武汉的沧桑巨变,承载着武汉人的集体记忆。</b></div></b> <b>在大桥武昌一侧的引桥旁,专门建立了一个观景平台,平台中央立有一座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观景平台与纪念碑是1957年与大桥同时建立落成。</b> <b>纪念碑碑高6米,八角形的碑座上刻碑文《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碑座上圆柱形碑身,南面有毛泽东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大桥的雄伟身姿,经常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成为武汉的标志性景观。同时,大桥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眺望长江,领略大桥风采,感受武汉魅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武汉长江大桥也是武汉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可以步行或骑车通过大桥,欣赏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武汉的城市风光。</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夜晚,大桥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璀璨夺目,成为武汉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b></div></b> <b>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br data-filtered="filtered">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 <b>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它连接起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b> <b>大桥,代表着江城武汉的风貌,各地游客来武汉,总要亲自走上桥面,好好看看它、拍拍照。</b> <b>沿着街向江边走就可以看见长江大桥,在桥下可以坐电梯到桥上。</b><div><b>步行在桥上火车经过时有强烈的震动感,这座富有历史感的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和感觉的体验。</b></div> <b>乘电梯出来还是要走一段楼梯的,从窗口向外望摆渡的客轮就在那。</b> <b>从这扇铁门出去就到达桥面了。</b> <b>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也就是——我站在长江上!</b> <b>站在长江大桥上拍长江!</b> <b>桥下不远是临江码头,可以乘船游长江。</b> <b>在桥上看到的长江大桥又是另一番景象,更清晰,更立体。江风迎面吹来,像是这个城市在跟你问好。</b> <b>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横跨浩渺长江的钢铁巨龙,不仅是连接武昌与汉阳的交通要道,更是镶嵌在江城武汉璀璨夜景中的一颗明珠。</b> <b>夜幕低垂,桥上华灯初上,灯火阑珊,与两岸霓虹交相辉映,长江大桥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故事。</b> <b>晨曦初照,江面波光粼粼,大桥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朦胧而庄严的美,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望着长江的滚滚东流和城市的日新月异。</b> <b>"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60多年风雨见证了中国崛起,从张之洞的百年梦想到新中国首个"一五"工程,如今日均通行10万车流。这座镌刻民族记忆的钢铁脊梁,正以新添的非机动车道延续传奇,让历史与未来在长江之上奏出交响。</b> <b>一座大桥,横跨长江,龟蛇南北两山相连,坦坦荡荡。大桥两侧,高楼林立,茶楼酒吧,热闹非凡。</b><div><b><br></b><div><b>大桥位处城区中心,桥南桥北,正是繁华地段。桥上,车辆行人,来往穿梭,尽管行色匆匆,却在极力编织自己美丽的梦。</b></div></div> <b>江水滔滔,心潮逐浪高!</b> <b>长江大桥,虽然并不古朴典雅,却印满了武汉人前进的步伐。长江大桥,虽然并不雍容华贵,却见证了一座城市从萧条走向昌盛的变迁。</b> <b>屹立蛇山上的黄鹤楼见证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和发展!</b> <b>行走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能饱览江城的无尽风华,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桥,它是时间的见证者,是梦想的通道,更是无数人心中永恒的风景。</b> <b>一桥飞架,沟通了千年阻隔,连接了两岸繁荣,实现了多少代人的梦想。</b><div><b>赞美你,雄伟壮丽的长江大桥!</b></div> <b>是天降的彩虹,</b><b>是飞舞的巨龙,</b><div><b>是崛起的丰碑,</b><b>是久盼的图腾!</b></div> <b>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钢铁巨龙,将继续以其雄伟的身姿和非凡的意义,屹立在长江之上,见证武汉的繁荣与发展,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它是武汉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b>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