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的钱小穆与其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的散文《母亲》,以及纪念父亲的《大阳山行》(有删节)。

作家 钱小穆

<p class="ql-block">‌原文内容‌ :</p><p class="ql-block">‌家族背景‌:文中提到母亲与钱伟长的亲属关系,以及外婆家族来自七房桥的遗恩堂,涉及钱氏家族三代将军(云骑尉世袭)的历史‌12。</p><p class="ql-block">‌母亲形象‌:</p><p class="ql-block">学历不高但被赞为“大家闺秀”,性格温婉慈祥,喜爱太极拳‌2。</p><p class="ql-block">在特殊历史时期(如解放前后)含辛茹苦养育子女,体现中国传统农妇的坚韧‌1。</p><p class="ql-block">‌生活细节‌:</p><p class="ql-block">母亲携作者迁入苏州户籍后,在街道小厂做简单工作维持生计‌1。</p><p class="ql-block">晚年时仍保持勤劳习惯,如带孙子孙女回乡、坚持锻炼等‌2。</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学历并不高 , 但亲朋好友也没人议论她 。接触过我母亲的文友说她确实是一个大家闺秀 。是她体内书香名门的血缘之故么?我并不信血统论 。知道钱伟长是亲戚 , 是我外婆告诉我的 , 来自我高中毕业数年后的一天上午和她的一次闲聊 。外婆亦姓钱 , 这让我很惊讶 。近年寻根热 , 我亦好奇我源自哪儿, 缠着母亲问这问那 。 母亲告诉我 , 她没去过她外婆家 , 外婆的爹娘并不是亲生的 。外婆为一只红包曾兴奋过几年 , 那事我在《童年往事》一文提起过 。原来 , 在中国大陆未开放或刚开放时钱伟长之姓名是如雷贯耳的 , 钱伟长回故乡, 给讲 “ 小苏州话 ”的 七房桥这个小村落健在的长者一人一个红包 。当时 , 我并不关心钱伟长其经历与事迹 , 脑中尽是红包具体数额的猜测 。我曾是七房桥人 。出生不是我可选择的,按贯例小孩户籍随母亲的。尽管我出生在苏州,大概六十年代末,我才成为真正的苏州人。</p> <p class="ql-block">  外公是七六年一月去世的, 我还小, 再加上岁月流逝, 不看照片几无印象了。后来母亲告诉我,外公是脑溢血而悄悄地走的。因为读高中了,所以对外婆印象深刻:个子娇小, 人却极勤快;依我记忆她应该没读什么书;读过书知识丰富且涵养深厚者总能让人过目不忘,譬如我内人的母亲 。</p><p class="ql-block">母亲携我入了苏州户籍后,他在街道小厂上班干些简单的活,以图生计。去年我受邀参加钱穆120岁诞辰纪念活动,钱穆钱伟长故居负责人钱煜老师告诉我母亲所属钱氏家族七房之遗恩堂 。遗恩堂比较著名的有钱椿等三代将军 (因功世袭云骑尉)。百度上解释为:清朝时云骑尉是世袭爵位,不是官职;是正五品,军功世爵。现在没有对应的世袭爵位。但正五品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师、地级别军、政职位)其中正五品又分文职、武职;还分别分有京官、外官 。云骑尉,又称拖沙喇哈番,正五品,祖上累积军功受爵,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文武双全,值得后人自豪与学习 。 母亲的境遇与其辉煌的家世相距甚远 。历史再往前推至远祖吴越王钱镠,那么真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母亲的学识来自学 。母亲继承了其父的财会以谋生之道 。在街办工厂员工里因待人接物实诚而得体获领导赏识,从事财会或仓库保管员之职 。</p> <p class="ql-block">  七房桥小学旧日里叫又新小学,钱氏家族自办的小学族人入学全免,我小时候常去校门口 , 里面书声朗朗。外面是晒场,晒场上是一个又一个草垛,只是下雪天,没有人像鲁迅描述的那样捉麻雀,草垛上的雪,随着风儿落地上,周围一片冷寂。我母亲年轻时伤寒初愈因为祖屋潮湿早就借住另一个自然村落,这个村落仍属七房桥 。钱穆钱伟长钱令希等六中国院士也在这里得到启蒙,母亲也在此入学。母亲小时候多病而体弱,不得不中断中学的学习。像钱穆母亲悉心照顾伤寒的钱穆一般,外婆于少女的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老屋地势低,潮湿 。我大舅在老屋坚守 , 在啸傲泾北岸成家 , 我母亲跟着自己的父母去了啸傲泾这条小河南岸生活。应该就是钱穆故居河对面 。体弱多病的身体影响了母亲学习和职位升迁。</p><p class="ql-block">母亲是缺书本知识却不缺教养的一个人 。或与生俱来 , 或社会大学中而来 。母亲刚退休时, 很不适应 , 经友人推荐在居委会做了个副主任 , 现在社区副主任的前身 。以前的居委会副主任就是做些婆婆妈妈的事 , 社区卫生什么 。据我母亲回忆当初的居委会深入居民每家每户配合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 。没有工资 , 只发放一些少量生活补贴及奖励 。尽管这样 , 母亲还是很乐此不疲 。顾了家 , 又参与了社会活动 。每每提起往日 , 她告诉我:就是在那会在工作中学会和使用一些方式方法去正确认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母亲持家一遵外婆常说的勤俭节约;“人来客气 ”绝不失了礼数,该花费的地方绝不落后,束手束脚 。一句话 , 文明用语, 尊重自己 , 尊重他人 。这就是厚德载道 。近年母亲老迈 , 腿脚不便 , 我们便照顾她 , 做些事 , 她总是谢谢儿子 , 谢谢对门阿姨 , 谢谢妹妹来看望 ,来帮着做事 。</p> <p class="ql-block">  江南多雨, 烟雨江南, 雨让苏州更添诗意。夏天全国各地大多炎热, 苏州人自有办法避暑 , 市民夜晚路灯下三 、五成群的一手茶儿, 一手蒲扇; 不少人露天纳凉 , 甚至睡竹塌过夜, 成了市井民俗 、一道夏日风景 。苏州的大户 、小康之家住着石库门 , 庭院深深 , 地上铺大青砖 , 穿堂风 、荷香远袭 , 主人们凉爽而遐意。住在低矮而老旧的黛瓦下粉墙之内的房子, 太阳炎炎似火把小巷石子路烤得发烫, 母亲面对夏日酷暑有独到的法子;我们滞夏, 她就煮一大锅绿豆粥,弄点酱菜亦能打发一天,没多少花费也是一日,且遐意之至。有时弄些白木耳 、莲心 、红枣 、薏米熬成营养餐,这正好应了健康养身之道。</p><p class="ql-block">母亲是平凡的,平凡中闪烁着母性的光芒;母亲作为一个江南女人,温婉,智慧而勤劳。母亲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冀 , 柔和地告诫我们:不急 ,不躁,一切都会好的。</p> <p class="ql-block">钱小穆母亲 钱仲珠 人生最后一次到虎丘</p> <p class="ql-block">‌钱小穆的散文以苏州地域文化为根基,融合历史考据与哲理思考,语言风格淡雅宁静,兼具禅意美学与学者风范。‌其作品通过细腻的白描手法描绘吴地风物,注重留白意境,常以园林、街巷为载体传递文化记忆与生活禅思。‌‌1‌‌2</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留白与白描‌:擅长以“寥寥几笔”勾勒场景,如《母亲》通过细节传递亲情;《怡园》中通过白墙奇石、黄杨松树展现中国画般的留白意境。‌‌2</p><p class="ql-block">‌禅意美学‌:散文中频繁融入佛道哲理,如《六月雪》以花语“守望爱情”隐喻心灵净土,强调“大美为心净”的禅静境界。‌‌2‌‌3</p><p class="ql-block">主题与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记忆与传承‌:通过家族故事(如祖父与村民的诚信往事)及城市变迁(清洁路老屋拆迁)反思传统价值观,赋予散文历史厚重感。‌‌1‌‌3</p><p class="ql-block">‌生活哲思‌:在描绘市井生活时渗透对“漫与慢”生活态度的推崇,如《姑苏春色》中以樟树花开喻示淡泊心境,呼应道家“天人合一”思想。‌‌1‌‌2</p> <p class="ql-block">我并没有题为《父亲》一文,只在《大阳山行》一文中特地提起的 :</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苏州不少文人都来阳山这里观赏过日出奇景。除了观赏日出日落外,这里还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天下奇观的壮丽场景。据前人史书记载,每逢农历九月三十日凌晨五点,在这里可看到日月同升。</p><p class="ql-block">因为成因没有定论,更加增添了这一奇观的魅力。如果你也想亲眼目睹日月同升的奇景,那么就请农历九月三十日凌晨五点,到大阳山揽胜,可看到日月同升。苏州最美,不仅有古城园林,还有大阳山日月同升。可以说,祖国的大好河山,无比壮美!一一 钱小穆</p> <p class="ql-block">父亲见多了受伤 , 与矿工们一样每天要面对受伤甚至生死的考验 。他不怕死 , 受伤从不哼哼疼痛 。他在阳山一带很有点知名度 , 从不发劳骚 , 从不说上级领导的不是 , 勤勤恳恳做好自己工作 。他给我的印象是:爷们 !却不乏柔情 。</p><p class="ql-block">初中时某个暑假 , 跟随矿山安全专家的父亲,换好工作服、安全帽、防水长套鞋,下了趟矿井 。在阳山白善岭下 , 窄轨通向矿井口 , 沿着斜井坡道向下 , 轨道旁小道供矿工步行上下 , 白炽灯24小时亮着 , 昏黄的灯光照得矿工们心里暖暖的 , 他们每天三班倒 。向井下大概200多米 , 到了工作面的最宽处 , 简易休息室 , 沿着这个洞向下 , 坡路曲折 , 洞开始变窄 , 洞内滴滴答答的水声很响 , 湿漉漉 , 洞内凉凉 …… 窄轨没到达的地方 , 矿工们只能畚芨抬出去 , 再倒到矿车内 。工具用风镐 , 手镐 , 工作面窄小 , 大型工具亦施展不开 。</p><p class="ql-block">父亲就带我去了一个工作面现场 , 那天是中午11点多 , 矿工在洞内休息室吃饭 , 洞内并不明亮 ,所以他们吃什么 , 至今一点印象亦没有 ,猜想也就食堂里带下去的那些家常菜 , 我亦吃过:红烧肉 、长江豆 , 番茄炒蛋 , 冬瓜汤 、肉馒头 、花卷之类 … 计划经济时每个矿工定粮是每人每月50斤 , 苏州市内每个职工一般28斤。 父亲后来说最深的工作面离地面1000米 。</p> <p class="ql-block">暑期阳山地表被日光晒得干渴似的,山里偶尔也下小雨,稀稀拉拉下来的雨瞬间被蒸腾成汽跑了。我随父亲出了矿区地界便是临近矿区的阳东村 ,在村口的小河里随父亲游泳是惬意的 , 河中间的垅岸上是青青的青帐丛 。父亲游来游去 , 动作娴熟而轻盈 。</p> <p class="ql-block">香樟树在苏州很普遍 , 最终入选苏州的市树。香樟树引来不少文人赞叹:雨后或清晨植有香樟树的小路 , 必是一条清嘉的路 , 清新而香气盈袖 。而用”清嘉"两字最绝的是胡兰成 。矿工们常常在氤氲的香樟树黄色花蕊散发的香气中 , 坦然面对生活 。 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每天中午或傍晚播报新闻 、天气预报 , 于是我知道该去食堂吃饭了 。</p><p class="ql-block">矿工的伙食在大会堂 , 大会堂正前方是主席台 , 左边悬挂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画像 , 右边多个窗口提供伙食 。食堂一侧是单身宿舍 。香樟树把几排宿舍隔开 。</p> <p class="ql-block">秋天从矿区上阳山 , 这一带山上到处是黑松 , 在半山上看 , 峰峦逶迤 、青葱满目 , 耳边清脆的鸟鸣不绝 。松涛阵阵 ,矿上的炸药库房就隐藏在山上,有专人把守。 向西,应该就是现在的著名的树山生态村, 那里一直是原生态的 。大石头山是阳山半山腰上盛开的一朵莲 , 山上种着阳山龙湫茶 , 山下是满眼的树山梨树 , 每到初夏硕果累累 , 翠绿浮动 , 赏心悦目 。</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苏州不少文人都来阳山这里观赏过日出奇景。除了观赏日出日落外,这里还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天下奇观的壮丽场景。据前人史书记载,每逢农历九月三十日凌晨五点,在这里可看到日月同升。</p> <p class="ql-block">多年前随父亲参观阳山矿,此刻亦只好在浴日亭远望东方,想象着大阳山上 “ 日月同升 ” 的瑰丽。</p><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袁景澜不仅在阳山山顶欣赏到了“日月同升”,还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吴郡岁时纪丽阳山观日出》:“……金光万道,一喷一鲜,转瞬间如大赤盘,踴跃而出。倏有皓月一轮,如白玉盘,岌岌腾上,将及日轮。日轮倏落,月轮随落,日轮复上,月轮亦复上,一上一落,如跳丸状,凡数十次。百宝浺瀜,蜿蜒荡漾,九光十色,莫可名象,所谓沐日浴月是也。”</p> <p class="ql-block">老年父亲依然帅气,基因还强大。突然发现年轻时母亲爱帅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