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我良善 <p class="ql-block">我们只所以一再提到良善,因为这是那一位的品性,正如书上所说,你们在慈悲像他慈悲一样。像他那样的慈悲这绝对不是一种说教,不是一个理论,不是听某人分享的一篇信息,是一种生命。慈悲与可以翻译成仁慈,良善,完全。这些品格正是他要我们追求和拥有的,但很少人关注到这一点。我发现不少的人很在意多听分享的信息,看一些这方向的视频,关注了好几个公众号,不停地转发文章和信息,好像这就是有追求,这就会讨那一位喜悦。忽略了慈悲,良善,这应该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当你成为慈悲的人,以善待人,善良其实是给自己留的后路,你的善良所带来的一切好处最终归到了你的身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那是因为那一位要按你的良善待你。当你想法去方便别人,供给别人时,那一位就会充充足足丰丰满满地倒在你的怀中。为别人留出善行,为自己留下后路,为别人铺路,也方便了自己。茫茫人海中,你遇见谁那是父对你的恩待,让你去珍惜,让你以良善对待那人。对他人的出言真诚,交往友善,尽力帮助就会让对方感受到善意,也能使彼此之间走得更近。特别是传好消息时,绝对不是用能说会道的嘴,不是让你夸夸其谈讲一些知识道理,宣扬那一位是用你的生命,用你的良善品行的感动,让他人你身上看到一种美善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孟礼,他为人善良,待宽厚。府上有一个门客叫冯源,长相甚是丑陋,且性格孤僻怪异,其他人见到这个后都避而远之。唯有孟礼每次见到他时都极为尊敬礼貌。并且会主动问候他,即便对方不太愿意回话,他也没有丝毫不高兴。在众人都说冯源的不好时,孟礼总是出言相劝说,他有不好的不面,但他也有好一面,为什么非要去看他不好的一面呢?后来,孟礼遭人诬告就回到了乡下,门客纷纷投靠到别处去了。这个时候唯有冯源始终不离不弃,护卫着左右。这给他孟礼极大的安慰,因为在人们都远离他的时候,冯源却一直安慰着他。这就是良善所得到的回报,你对别人的良善,最终落到你自己身上。你随手所做的良善,你不经意间对他人的友好,不带目的对人的真诚,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都会成为对你自己的祝福。因为善最会从他那里得到回报。最好的良善,就如同水一样,滋润万物却计得失,付出供给却甘心施舍,常以善待人却不图回报。受损失却不计较,心存善心,对人和善,以怜悯为怀,以爱为旗。总是让人从自己身上得益处,从不去从别人身上得到自私的好处。这其实就是夫子的品格,他在地上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别人,为造就别人,成全别人,有利于他人。如果我们承认他,相信他,却不像他,又怎能做他的学生呢?以待自己的心去好好对待别人,以体贴自己的心去体贴别人,以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去理解别人,你尽上你的良善,他就会以他更大更多的慈悲临到你的身上。不要让知识充满你的头脑,而良善的心却那么的微小,不要让外面的火热成为你追求的目标,其实里面的诚实良善的心才更加重要。他向你所要的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他同行这比什么都要迫切和重要。一旦你偏离了目标,花再大的努力也是白跑。让你心变成良善的通道,你的脸也要变成温柔的微笑。里面的自我被良善清扫,他不但成为你的依靠,他更成为你支取良善的渠道。你的一举一动都为了他的荣耀,你的善举,你的善行,你的善心,你的善言最终都会成为他对你的回报。内心变得越良善,越没有骄傲,你变得更加像他,就等于完全投入到他的怀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