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塔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塔在印度的本义为坟陵,用以放置舍利瓶。传入中国后得到了改造和创新,表现出中国建筑在艺术上兼收并蓄的能力。长沙火柴厂2004年发行的《中国百塔》火花,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古塔的一些基本情况,具有知识性、观赏性。可供火花收藏爱好者鉴赏,也可为驴友提供一些参考。</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白塔,全称永安寺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山顶,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高35.9米的藏式喇嘛塔,兼具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塔的形式多样,按结构和造型分类有:</p><p class="ql-block">(一)楼阁式塔,中国最常见的佛塔为楼阁式塔,这是根据中国的建筑风格而产生的佛塔形式。山西省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木塔。</p> <p class="ql-block">(二)密檐式塔,塔身第一层特别高,以上则是层层密叠的叠檐,各层高度由下而上递减,不能登上,故称密檐塔。河南省登封县嵩岳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p> <p class="ql-block">(三)亭阁式塔,大多数是作为墓塔来使用。济南的“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p> <p class="ql-block">(四)藏式塔,又称为喇嘛塔或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的窣堵波很相近。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台基与塔刹造型讲究,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许多的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北京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p> <p class="ql-block">(五)金刚宝座塔,座塔上建有五座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其原型是印度人为纪念佛诅释迦牟尼成佛而建的五塔佛陀伽耶大塔。</p> <p class="ql-block">1. 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分为五塔和塔下长方形砖砌拱券结构塔座两部分。金刚宝座及塔身上遍饰雕刻,整座金刚宝座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艺术品。它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艺术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式塔,是中国明代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又称真</span>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西直门外动物园北侧,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原型是印度人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佛而建的五塔佛陀伽耶大塔</span>。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避先皇胤禛讳,“真觉寺”更名为大正觉寺。1961年3月4日,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市西郊碧云寺中。金刚宝座塔位于碧云寺内最后一进院落,为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的纪念塔。此塔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是仿照北京西直门外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而建。全部用汉白玉砌成,通高34.7米,是全国现存金刚宝座塔中最高的一座。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内停过灵柩四年。直至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灵柩才被运往南京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香山旁的碧云寺内,全部用汉白玉砌成。塔身雕刻精美,遍布佛像、龙凤、云纹、狮象等浮雕。宽大的塔座之上建有五座方形十三层密檐塔和两座覆钵塔,塔顶方亭四隅各有一座小型覆钵塔。这样算来,碧云寺金刚宝座上共有大大小小宝塔11座,不同于国内其他的金刚宝座塔。</span></p><p class="ql-block">全国共有五座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刚宝座塔;北京</span>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俗称“五塔寺塔”);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俗称“六世班禅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博物馆内的金刚座舍利宝塔;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古镇妙湛寺金刚塔(俗称“穿心塔”)。</p> <p class="ql-block">3. 多宝琉璃塔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内万寿山北坡藏式建筑群中,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佛塔高16米,八面七层,墙面上有佛像浮雕,呈楼阁和密檐互用的形式。 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p> <p class="ql-block">🔻多宝琉璃塔(局部)</p> <p class="ql-block">4. 妙应寺初名“大圣寿万安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北京妙应寺白塔</p> <p class="ql-block">5.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玲珑宝塔,仿辽代佛教建筑天宁寺塔而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玲珑公园内。2013年慈寿寺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慈寿寺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慈寿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高50米,为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缮。清光绪年间寺废,只留慈寿寺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1990年,海淀区人民政府以慈寿寺塔为中心,建成玲珑公园。</p> <p class="ql-block">6. 北京天宁寺是北京市西城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其核心建筑天宁寺塔始建于辽代(1119-1120年),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57.8米。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塔身浮雕造型极为生动优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宁寺辽代砖塔</p> <p class="ql-block">7. 罗公塔为清代高道罗真人的墓塔,位于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观东侧(白云观街9号),是北京地区道教古塔中的精品。此塔原为白云观墓葬塔林之一,后塔林被毁,只留下这座“罗公之塔”了。</p> <p class="ql-block">罗公为江西人,康熙年间来京,常住白云观,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被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民间传说罗真人创造了剃头理发的工具和按摩术,故旧时理发行业尊奉罗真人为祖师爷。</p><p class="ql-block">🔻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p> <p class="ql-block">8. 清乾隆金发塔是清代的金器,是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已故母亲的孝敬,下诏制作的专盛皇太后御发金塔,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9. 天津蓟县的浮屠塔(又称福山塔),建于辽代晚期(公元1125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浮屠”是梵文“Buddha”音译。既可指代佛塔,也可指代佛陀、佛教或僧侣。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特指七层佛塔,象征最高功德。在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p> <p class="ql-block">浮屠塔位于天津蓟县五百户镇福山之顶。这座浮屠塔建于辽代晚期(公元1125年),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约十九米。塔身由砖石砌筑,上有砖雕的仿木斗栱、栏板和莲花等装饰,塔基上还有砖雕的松柏、葡萄、凤凰、牡丹等图案。福山塔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楼阁式砖塔。</p> <p class="ql-block">10. 天津蓟县白塔,始建于辽代清宁四年。塔高30.6米,平面为八角形,基石用花岗条石和青砖垒砌,由斗栱、栏杆、蓬花组成。仿木结构制作,与独乐寺相近似。</p> <p class="ql-block">11. 河北正定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位于正定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唐成通年间(860年~874年),现存为宋、金时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通体砖木结构,为9层楼阁式塔,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凌霄塔塔身粗壮,形状如楼阁。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其塔身1层至4层,为全砖结构,4层以上则为金代重建,为砖木结构。凌霄塔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第4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做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塔刹原本是铁铸,9层相轮呈枣核状。像凌霄塔这样的结构在国内现存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12. 开元寺塔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南城门内东侧的开元寺内,始建于公元1001年(北宋咸平四年),于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建成,历时55年。该塔因其高度和建筑工艺被誉为“中华第一塔”,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定县开元寺塔为八角形楼阁建筑,塔高83.7米,塔身十一级,从下至上按比例逐层收缩。塔内结构为外塔体环抱内塔体,楼梯从内塔体穿心盘旋到达塔身顶部。塔身由内外层衔接,形成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p> <p class="ql-block">13. 景州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主体结构为北宋时期重建。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1996年景州塔被列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4. 柏林寺塔,又名从谂禅师舍利塔,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石塔路23号。是为纪念唐代著名高僧从谂真际禅师,于元代天历三年建造的,距今已有67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塔为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塔,八角七级楼阁式,高39.5米。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须弥座上部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平座。柏林寺塔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元朝建筑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15. 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花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生民街路东原广惠寺内。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1961年广惠寺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花塔,塔高40.5米,共四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因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称为华塔。</p> <p class="ql-block">16. 双塔寺双塔(永祚寺双塔),又名凌霄双塔,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距市中心4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建成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两塔均为13层,其中文峰塔高54.76米,塔身素砖砌筑,体现明代风水塔的简洁风格。舍利塔高54.78米,塔身镶嵌孔雀蓝琉璃瓦,底层刻有“阿弥陀佛”砖雕,为皇家资助建造的佛教舍利塔。凌霄双塔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18. 飞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景区内,其前身是始建于汉代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2018年8月,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19. 普救寺莺莺塔,位于山西省永济峨眉塬的普救寺内。始建于隋朝(581~618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普救寺塔。2016年7月初,普救寺景区启动了对普救寺塔的修复。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2019年普救寺塔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塔坐北朝南,依垣而建,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该塔为方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50米,形如方锥。塔身底层每边长8米,南面辟门。第二层以上四面辟门,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各层塔檐用砖叠涩挑出,挑出部分平直,无塔内凹的反曲线。</p> <p class="ql-block">20. 圆觉寺砖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位于山西恒山北麓浑源县县城内的圆觉寺之中。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加修缮。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p> <p class="ql-block">圆觉寺砖塔,高30米,为九层密檐式结构,通体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基座四周是砖刻浮雕,总计有舞乐人像40个,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铁刹顶端有一翔凤,翔凤能随风转动,是古代天然风向标。塔身风铃和浮雕是其精华部分。圆觉寺砖塔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21. 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又名五台山大白塔),坐落在塔院寺内,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35.9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75余米。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宏,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的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为著名的,其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德六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其工程之浩大,建造之难度,均为五台山之最。大白塔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最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由铜链来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签。</p> <p class="ql-block">22. 佛光寺祖师塔,位于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山佛光寺内。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二层,高约8 米,式样古朴。塔的形制是国内仅见的孤例,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23. 泛舟禅师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孤例。</p> <p class="ql-block">24. 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东郊,塔高55.5米,基座周长56米,呈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p> <p class="ql-block">25. 庆州白塔,又名释迦佛舍利塔,当地蒙古族牧民们称作“金金察罕索布尔嘎”,位于辽代庆州城西北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境内)。被誉为“中国的最美古塔”。</p> <p class="ql-block">庆州白塔造型玲珑秀美、浮雕精美细腻、规模宏伟壮观,塔高73.27米,为八角七级砖木结构的阁楼式佛塔。塔内呈空心穹隆状,塔室七层间均密闭不通,是为密藏佛经舍利而特意建造的。作为辽代罕见的楼阁式砖塔,无论是从建筑尺度还是雕刻细节上,都展现了卓越的艺术匠心。庆州白塔和辽陵及奉陵邑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 慈灯寺金刚座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又称“五塔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博物馆内。1988年慈灯寺金刚座舍利宝塔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慈灯寺金刚座舍利宝塔是五塔寺院内最后一座建筑,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十年(1732年)落成。金刚座舍利宝塔以砖石为结构建造,塔高为16.5米,建造在台基上的长方形金刚座,下面是须弥座,座身下部镶嵌蒙、藏、梵三种文字所书的金刚经文。上半部分是千佛龛,龛有一个佛像坐着,两旁为宝瓶柱,南面正中开着券门,门旁是四大天王,门上正中嵌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刚座舍利宝塔”石刻匾额。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27. 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南城村辽中京遗址内。根据清乾隆《题大宁塔诗》,原名应为大宁塔。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至寿昌四年(1007年—1098年),历时约90年完成。历史上对该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1961年大明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明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80.22米,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城的外城南部,是辽代鼎盛时期的都城,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28. 席力图召*喇嘛塔,又名为延寿寺白塔 。 清代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建了这座塔,内供长寿佛,以祈活佛大寿。此塔高15米,基座用汉白玉石条砌成,高1.6米,正面有阶梯可以攀登,顶面四周有护栏。基座上是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座顶外闪,腰部内收,顶部四周向外突出呈凌空状,四个角各由一石雕龙柱支撑,分外俏丽。须弥座之上有四层石台逐渐内收,上置覆钵形塔身,其正面有一精致的拱形佛龛。龛内有长寿佛塑像一尊。塔身上是高耸入云的塔刹,在其十三相轮之上覆有金光闪闪的伞盖和一对硕大的耳饰,盖顶有鎏金的日、月二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席力图”是蒙古语(Xilitu),意为“首席”或“法座”。“召”在藏语中意为寺庙,通常用于指代藏传佛教中高僧或活佛的尊贵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喇嘛塔位于寺庙的东南隅,是一座白色的汉白玉石塔,高约15米,被称为覆钵式喇嘛塔。这座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p> <p class="ql-block">29. 崇兴寺双塔,又名北镇双塔,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广宁城内东北隅,位冠中国四大双塔之首。为中国辽代密檐式砖塔。1988年崇兴寺双塔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崇兴寺双塔并立于崇兴寺门外,密檐式青砖砌筑。双塔东西相对,相距43米,东塔高43米,西塔高42米,均为八角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基座每面宽7米,基座上雕有各种花纹,下部雕有狮子、负重力士和莲瓣。向上为仰莲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侍卫,上饰华盖、飞天和铜镜。塔檐十二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俱挂有风铃,随风摇动,声音清脆悦耳。塔顶的莲花座、宝瓶、鎏金刹杆、宝珠、相轮均保持得相当完好。西塔的中部还镶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小石碑。这两座塔始建于辽代,历经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缮,依旧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崇兴寺双塔(局部)</p> <p class="ql-block">30. 云接寺塔,原名摩云塔或中寺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的云接寺内。始建于辽代,清雍正十三年由僧人海沧和海明重建。塔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37米,是中国现存五座方形辽塔*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五座方形辽塔均在辽宁省朝阳市,它们是:朝阳北塔、朝阳南塔、云接寺塔、大宝塔和青峰塔。</p> <p class="ql-block">31. 白塔峪塔,俗称八角玲珑塔,原名空通山悟寂院舍利塔,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乡塔沟村九龙山南的山丘上,属于觉华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白塔峪塔高43米,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塔座为仰莲式。塔身每转角各有一倚柱,上刻八大灵塔名。东、西、南、北四面均雕有佛像。白塔峪塔旧为兴城八景之一——“九窿烟塔”。2013年白塔峪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 妙峰寺双塔,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塔子沟村北的妙峰山之上,面积约96平方米,是辽代时期的古建筑遗址。妙峰寺双塔的雕刻除了佛像、飞天、力士外,还有伎乐天、童子、马、象、虎、狮等图像,表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较超的建筑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妙峰寺双塔因寺而得名,双塔一大一小,东北—西南方向对峙,相距约40米。大塔高20.44米,为八角九级空心密檐式砖塔。小塔塔高为9.14米,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妙峰寺双塔建筑结构特点和雕刻技艺及艺术形象均具有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2013年妙峰寺双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 农安辽塔,俗称有“隆安塔”、“农安古塔”。位于吉林省长春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建于辽圣宗年间。农安古塔是辽代佛教盛行时期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为研究当时的佛教文化、建筑艺术、瓷器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13年农安辽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农安辽塔八角十三层,塔高约44米,为密檐实心塔。塔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有亚门、平栏门、角梁、斗拱、花拱。建塔时使用了不同样式的精制瓦。塔刹高约8米,宝顶上是两个铜制的交叉仰月,中间有铜制宝珠两个。</p> <p class="ql-block">34. 极乐寺普同塔,又称为圆寂比丘普同塔,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9号极乐寺内,建于1931年。极乐寺的僧人圆寂后,其骨灰均入塔内,供人追思。与一般常见的灵骨塔形制不同,塔的须弥座旁开一小石门,石门的样式也非传统古建的模式,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极乐寺圆寂比丘普同塔,与一般常见的灵骨塔形制不同,塔的须弥座旁开一小石门,石门的样式也非传统古建的模式,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35. 龙华塔,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2006年龙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龙华塔底层塔心室地面与底层围廊地坪面高差0.44米。每层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以斗拱向外挑出飞檐,出檐甚宽,檐角悬铁马(俗称铜铃)。龙华塔在自身纤细、轻灵、飘逸的基础上,融入了吴越文化,是中外建筑文化合璧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36. 扬州文峰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清代重修塔刹和腰檐,1957年修缮。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塔身青砖青瓦,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最上为铸铁塔刹,通高44.75米。2006年6月5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宝塔路16号文峰寺内。塔下为文峰寺,现为宗教活动场所,是扬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p> <p class="ql-block">37. 慈寿塔位于镇江金山寺山顶,最初是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南朝齐梁时期的两座塔:“荐慈塔”和“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了庆祝慈禧60寿辰,在北塔旧址重建了“慈寿塔”。</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高度为36米,采用砖木结构,八面七级,顺着内部旋式木梯可直登塔顶,外有栏杆相倚,登塔凭栏眺望,镇江城尽收眼底。慈寿塔还与《白蛇传》有关,传说白素贞因水漫金山寺而被镇压在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而慈寿塔则是法海扣留许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38. 甘露寺铁塔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主峰东南面。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为石塔,名曰“卫公塔”,乾符年间(874年—879年)被毁,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原址重建铁塔——甘露寺塔。2013年甘露寺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铁塔唐代时为石塔,宋元丰元年(1078)改建为铸铁仿木构楼阁式铁塔,初为9层,明万历十年(1582)被狂风刮倒,修建时改为七层。现存铁塔仅存4层,残高约为8米,包括塔基(须弥座)及残塔四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八面四门,塔基和塔身均有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及飞天像等。甘露寺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冶铁铸造技术水平和佛教艺术,也反映了宋代木构形制,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39. 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的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苏州云岩寺塔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40. 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1918号,始建南朝梁时(502-557年)。2006年报恩寺塔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塔为九级八面砖身木檐混合结构,高76米,占地878平方米;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备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报恩寺塔是中国2000多座楼阁式宝塔中“上为令盛,下为重楼”的典型,各层塔门过道和塔心室门上的砖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构装饰,结构复杂,这种结构结合了中国的多层木楼建筑和印度的塔刹装饰,形成了独特的佛塔形式。为“吴中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41. 苏州双塔又称罗汉院双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的双塔院内。苏州双塔是一对七层佛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二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东塔高33.3米,西塔33.7米,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1982年,苏州定慧寺和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 崇教兴福寺方塔,原名崇教宝塔,俗称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崇教兴福寺塔,木构件及塔身型制仍保留宋代的建筑风格与营造特征。崇教兴福寺塔对揭示江南地区古代建筑之角梁构造的演变发展,即从起翘平缓逐步发展为起翘高耸这样一个过程,提供了过渡时期的实例。2006年5月25日,崇教兴福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教兴福寺方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方塔公园内。为九级四面木檐楼阁式砖塔,盔形顶,总高67.58米。塔逐层收分,立面轮廊呈抛物线状,清秀挺拔。塔面阔三间,在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式,其余均作壶形。</p> <p class="ql-block">43. 栖霞寺舍利塔,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麓的栖霞寺东,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更是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舍利塔为密檐式石塔,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身八角五檐,高15米。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的石塔是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的,是中国现存的古石塔中的佳品,代表了南唐时期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44. 瘦西湖白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风景区五亭桥南侧的莲性寺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仿北京北海公园白塔而建,为砖砌的喇嘛塔,高28.5米。白塔构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白塔晴云”。2006年瘦西湖白塔和莲花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亭桥)被</span>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5. 保俶[chù]塔,位于杭州宝石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初名应天塔,建塔时间大致为952-960年之间,968年建成。据说保俶塔是为保佑钱俶所建。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僧永保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雷峰塔倒塌后,保俶塔因倾斜而重修,外观保留至今。因此保俶塔是西湖岸边唯一可以看见的现存古塔。</p> <p class="ql-block">保俶塔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为明代旧物。乾隆年间出版的《湖山便览》中引明代诗人闻起祥言曰: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p> <p class="ql-block">46.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最初由僧人智元禅师组织设计完成,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自古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观江吟诗之地,在不同朝代均有修缮。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是真正的古塔。六和塔的名字取自佛教的“六和敬”之意,意为“天地四方”。</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观赏钱塘江潮汐的胜地,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六和塔高59.89米,外部为木质结构,共有八面十三层,内部为砖石结构,共有七层。塔内的螺旋阶梯和精美的雕刻都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清乾隆皇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六和塔前牌坊上的“净宇江天”四字,最初是也乾隆皇帝在游历六和塔时题写的,后因年代久远损毁,现悬挂于六和塔前的“净宇江天”牌坊由刘海粟先生于1985年重新题写。</p> <p class="ql-block">47. 普陀山多宝塔,又名“太子塔”。位于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是普陀山保存最古老的建筑,它不仅是浙江省唯一元代石塔,更是全国罕见的宝箧印式塔,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多宝塔通高18.17米,由两层台基、三层塔身及塔刹三部分构成。各层平面均呈正方形,立面呈向上收分的梯形,融合了汉、蒙、藏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48. 阿育王寺下塔,位于浙江省宁波鄞州区阿育王寺内,阿育王寺下塔位于阿育王寺西侧,故又称“西塔”,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始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并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重建。下塔与上塔俯仰相映,称为姐妹塔。通体用砖砌叠,为楼阁式砖木结构。从塔内盘旋而上,直通顶层。1983年阿育王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当年印度阿育王将佛祖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地安放。在中国建造的19座舍利塔中,包括保存至今的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天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p> <p class="ql-block">49. 飞英塔雄峙在湖州市东北角,位于飞英公园内。从佛家经典中的 “舍利飞轮,英光普现”中摘出二字,将舍利石塔命名为“飞英塔”。由唐代石塔(内塔)和宋代木塔(外塔)嵌套的“塔中塔”结构全国罕见,被誉为湖州三绝*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湖州三绝”指:飞英塔(塔中塔)、府庙(庙里庙)、潮音桥(桥下桥)。体现了湖州古建筑的精巧设计与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飞英塔的“塔中塔”</p> <p class="ql-block">50. 灵隐寺石塔,位于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相距约42米。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有浓厚的唐代遗风。2013年3月5日,灵隐寺石塔和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灵隐寺东石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塔。外观八面九层,塔身上雕刻140余尊佛教造像。现存高度约11.49米,塔刹部分已不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隐寺双石塔的东塔</span></p> <p class="ql-block">51. 振风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濒临长江。安庆振风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振风塔挺拔秀丽,气势宏伟,塔高72.74米,共七层八角,内有168级台阶,浮雕佛像达千余尊。位居全国108座砖石结构古塔中第二,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看塔”的盛誉。2006年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