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周五11:59分参观"中国古代雕塑"展。<div>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大量多种材质的雕塑作品出土。夏、商、周三代在早期雕塑的基础上,形成了玉、石、骨雕刻和青铜铸造等瑰丽的工艺性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墓葬雕塑形成规模,画像砖石艺术具有时代特色。东西方雕塑艺术的交流,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汉地,掀开新的篇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中蔚为大观。石窟、寺院宗教雕塑进入繁盛时期,墓葬雕塑继续发展。五代、两宋时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转衰,寺观、建筑雕塑日渐兴盛。元、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时汉藏雕塑艺术的融合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呈现别开生面的气象。</div><div><b>形致以礼-商周、秦汉雕塑。</b>先秦雕塑在漆木、玉石、泥塑、陶塑以及青铜器铸造等工艺美术领域中广泛发展。其中具有强烈礼制色彩的青铜器、玉器,是该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中逐渐以俑替代人殉,客观上促进了古人塑造形体的能力。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已然成熟。陶塑题材丰富:乐舞歌伎、生产劳作、庄园楼阁,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向往安乐富裕的生活。墓葬神道石雕、石享堂和墓室浮雕画像石,表现出朴拙、苍劲的时代美感。实用铜器以人物、动物、仙山等为造型,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体现了工艺雕塑的高超水准。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经丝绸之路初传我国,对以后中国雕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br></div><div><b>商、周雕塑。</b>先秦雕塑带有一种神秘、狞厉的美感。这一时期虽然有自然主义雕塑出现,但写实性并不被注重。象征主义与礼仪制度是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基调。夏禹"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的故事,是对先秦雕塑艺术的很好诠释。<br></div><div><b>秦、汉雕塑。</b>秦汉雕塑就像这个时代,一派朝气勃发、强悍勇健的少年气象。秦汉雕塑在形体塑造、空间构成方面已经驾轻就熟,厚重的体量、粗粝不加修饰的雕刻与雕镂错嵌、瑰丽夸张的造型并存,表现出允文允武、君子如珩的美感。<br></div><div><b>白石供养菩萨像。</b>唐,这尊菩萨像是主尊佛像和众胁侍组像中的一件,即位于佛下方的供养菩萨。此像源自玄宗时期的长安,以大理石的细腻材质,充分展示肌肤柔软弹性的质感,是盛唐白石造像的上乘之作。<br></div><div><b>兽面纹青铜车轴饰</b>。西周早期(前11世纪初-前11世纪下半叶)。<br></div><div><b>青铜鹗卣。</b>商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先秦时期青铜雕塑的三大种类:作为青铜器局部裝饰的雕塑,以浮雕为主,对青铜器表面进行装饰;拟形青铜器,将整个青铜器塑造成动物或人物造型,包括饰件、器座和容器等;独立青铜雕塑,脱离具体器物形式,不以实用为目的、用于祭祀的青雕塑,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br><b>人虎纹青铜辖。</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纪末-前771年)。<br></div> <b>白石供养菩萨像。人虎纹青铜辖。</b><div><b>兽面纹青铜軏饰。</b>西周早期(前11世纪初-前11世纪下半叶)。<br></div><div><b>龙纹青铜軎。</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纪末-前771年)。<br></div><div><b>拟形青铜器牺尊</b>。春秋晚期(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上海博物馆藏。<br><b>青铜器装饰浮雕戉箙卣。</b>商晚期,上海博物馆藏。</div><div><b>独立青铜雕塑青铜头像。</b>商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div> <div><b>双兔纹青铜车饰。</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纪末-前771年)。</div> <b>兽面纹青铜軏饰。</b><div><b>人形青铜器座</b>。战国晚期(前275-前221年)。先秦时期,将人物、动物造型与器物结合的工艺雕塑非常盛行。这类人形器座,双手中空合抱于胸前,中空处原来安装有插件。器座和插件分开铸造再加以铆接,便于拆装、搬运,体现了古人的巧思。<br></div><div>人形青铜器座。战国晚期(前275-前221年)。<br></div> <b>七牛青铜贮贝器。</b> <b>七牛青铜贮贝器。</b>西汉(前206-8年),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这是件滇文化青铜器。此类器物出土时多装有贝壳,故得名贮贝器。器身以双虎为把手,器顶圆雕七牛。仿佛两虎将牛群围困于器顶,将虎与牛对峙的紧张态势刻画得淋漓尽致。雕塑搏斗的动物,系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 <b>青铜蟠龙鼓座。</b>春秋晚期(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这是一件建鼓的鼓座,中间是用于插入鼓柱的中空圆筒。鼓座主体由三条相互盘绕的高浮雕蟠龙组成。圆雕的龙首昂起,嘴衔圆筒口沿。建鼓由两端蒙皮的横筒形鼓腔、木质鼓柱和青铜鼓座组成,可用作宴乐中的乐鼓,也可用作战场上的战鼓。 <b>青铜蟠龙鼓座。七牛青铜贮贝器。</b> <b>虎形鎏金铜镇。</b>西汉。虎作卷卧状,昂首张口,脖颈戴装饰贝纹的项圈,身躯线刻斑纹,通体鎏金。在秦汉及更早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为避免由于起身与落座时,折卷席角和牵挂衣饰而影响仪态,出现了压住席子四角的席镇。这件虎镇即为其中之一种。 <b>兽首形骨饰件/兽面纹骨簪/鸟形骨簪/玉鸟/玉虎/玉牛/鱼形骨刀/兽面纹骨饰件/兽面纹骨觽/鸟形骨簪/雷纹骨饰件。</b>商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div><b>彩绘木俑。</b>战国(前475-前221年)。此类木俑出自战国楚地墓葬,形体扁平,大略雕出轮廓,彩绘五官、服饰等细节,抽象、简洁、具有设计感。木俑的制作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代替活人在地下世界继续侍奉墓葬主人,写实性在这里被忽略了。<br></div><div><b>龙氏画像铜镜。</b>东汉(25-220年)。镜背内区高浮雕纹饰以凸起的四枚为界,上为西王母及二侍者,下为东王公及二侍者,左青龙、右白虎。内区外围铭文一周,共30字:"龙氏作竟(镜)自有道,东王公,西王母,青龙在左,白虎居右,刻治分守悉皆在,大吉。"东汉铜镜铭文多出现姓氏,表明当时私人铸镜已很普遍。<br></div><div><b>神人龙虎画像铜镜。</b>东汉。镜背主纹作高浮雕,下为东王公,旁有方案和提梁壶,左侧有"东王公"三字,右侧两羽人相侍;上为西王母,左有"西王母"三字,旁一羽人,右有玉女,并有"玉女侍"三字;左边青龙,右边白虎。此镜铸造精致,神人面部线条清晰,龙虎鳞片毛发纤亳可辨。<br></div> <b>陶抚琴俑。</b>东汉。<div><b>陶拥箕女俑。</b>西汉。<br></div><div><b>人形青铜器座。</b>战国晚期(前275-前221年),传1923年洛阳金村出土。<br></div><div><b>木男俑。</b>战国(前475-前221年)。<br></div> <b>摇钱树枝铜饰件。</b>东汉。摇钱树是东汉墓葬中的一种陪葬品,多出土于川渝地区,具有祈求富贵与成仙等多重含义。树顶有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她被认为是掌管人升天成仙的神仙,住在世界最西方的昆仑山上。有意思的是,在下方的树干上有一尊受贵霜王朝犍陀罗艺术影响的佛像,表明受到了丝路交流的影响。当时人认为,佛与西王母均为来自西方的神仙。<div><b>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瓷罐。</b>西晋(265-317)。堆塑罐源自东汉素面五联罐。东吴时期堆塑罐上出现楼阁、鸟兽、人物等形象,到西晋时期堆塑罐发展成熟,在罐顶堆塑楼阁院落,其间贴塑胡人或佛像,罐体贴饰鸟兽、胡人、鱼类形象,场景复杂,形象生动。其中的佛像与胡人反映了贵霜文化对中国的影响。<br></div><div><b>兽面纹骨柶。</b>商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陈梦家、赵萝蕤1965年捐赠。柶也称匕,是用于取饭进食的匙。这件骨柶,双面满地雕刻兽面纹和蝉纹,采用了线刻和浅浮雕手法,纹饰风格与同时期青铜器接近,展现了庄重之美。<br></div><div><b>鎏金铜佛像。</b>十六国(304-439)。佛像肉髻高大,身着通肩袈裟,双手相叠于腹前施禅定印,两腿盘踞结跏趺坐。底座正面装饰两狮子,头部后侧有插榫,用于固定其它附带插件。此像既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也有本土化特色。<br></div> <div><b>龙纹青铜軎。</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纪末-前771年)。<br></div><div><b>陶狗。</b>东汉,黎德先生捐赠。这件红陶质地的陶狗,出自川渝地区东汉中晚期墓葬。陶狗脖颈部位留有合范痕迹,应是先翻模做出部件,再粘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修饰与捏塑。<br></div><div><b>瓷持帚胡人俑。</b>西晋(265-316),戴尖角帽的胡人形象源自欧亚草原上的斯基泰文化。这种形象在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物上多有出现。两汉魏晋时期,此类形象既有表现与求仙西方相关的题材,也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胡人仆役,这件瓷俑属于后者。<br></div><div><b>青瓷胡人俑。</b>西晋。魏晋时期的雕塑表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南方地区两晋墓葬出士的陶瓷明器上,多堆塑或贴塑佛像、胡人和狮子等题材,是西域特别是贵霜文化对东汉影响的延续。文献记载,随着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与崇信,三国、西晋时期佛教造像的雕塑已形成一定规模。我国现存早期佛教造像多为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铜佛像,其造型受到了中亚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魏晋少数民族玺印的各种动物印钮塑造得简约而富有生气,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在制度、文化和艺术诸多方面的交流。<br></div><div><b>石菩萨头像。</b>贵霜王朝(1-4世纪)。1世纪在贵霜王朝的北部中心犍陀罗出现了受希腊化影响的佛教雕塑,在其南部中心马图拉出现了受印度本土艺术影响的佛教雕塑。这尊马图拉的菩萨头像,戴宝冠、饰耳珰,接近当时王公贵族的形象。<br></div> <b>西王母、百戏、胡人车骑画像石</b>。东汉,山东省博物馆调拨。画像石顶部中央为西王母,两侧众侍者环绕,下方有九尾狐、三青鸟、玉蟾等与西王母有关的神兽。中间一层左侧为击建鼓、跳丸等百戏表演,右侧为五位骑马的戴尖角帽胡人。最下层为四辆軿车向左驶去。<div><b>拜谒、庖厨、骑从画像石。</b>东汉,山东省博物馆调拨。画像石分为三层。第一层画面上方八位宾客跽坐,面向左侧拜谒墓主人。第二层为庖厨图,左侧下方一人在灶台烧火,灶台上方悬挂烟熏的禽、肉,中间两人处理食材,右侧一人井中取水,上方一鹅、一犬回首而视。第三层为四人骑马出行图。</div><div><b>羊首纹画像石。</b>东汉。画像石居中高浮雕双角卷曲的羊头。羊通祥,取吉祥之意。羊头两侧雕刻相向的对鸟。对鸟左侧刻一引颈俯首的龙,右侧刻一羽人戏弄有翼兽。外围三层边框内刻垂帐纹、菱格纹、水波纹。此画像石源自山东济南或周边地区的东汉中晚期画像石墓,为墓门上的门楣。<br></div><div><b>西王母、六博、百戏画像石</b>。东汉,山东省博物馆调拨。画像石顶部中央为西王母,两侧侍者手持便面、跽坐面向西王母,下方两人正在玩六博游戏,手臂高举动作激烈,表明游戏的精彩和两人的投入。画面下方中央树立建鼓,两侧各有鼓手持槌击鼓。一人于建鼓顶上长袖起舞。周围环绕跽坐的宾客。</div><div><b>升天成仙画像石。</b>东汉。壁面和圆柱的画像是连续的整体,表现墓主灵魂乘坐辇车,在导骑引领下升天成仙的场景,四周雕刻表现天界的龙、神兽、羽人、云气、星宿等题材。此画像石源自山东济南或周边地区的东汉中晚期画像石墓。</div><div><b>犍陀罗造像/马图拉造像。</b><br></div> <b>交流互鉴-魏晋、南北朝雕塑。</b>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两汉向南北朝的过渡时期。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及各政权的国都周边出现了众多拥有精美佛教雕塑的石窟寺。与石窟寺造像多为高浮雕不同,这一时期也制作了大量圆雕作品及铸铜佛教造像。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多次沿丝绸之路各线对我国佛教雕塑产生影响。该时期还出现了近似士大夫着装的"褒衣博带"式佛像。陵墓石刻与工艺雕塑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多与外来文化产生互动。交流与融合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div><b>魏晋雕塑。</b>上承两汉雕塑的强健气象,下启南北朝雕塑秀逸隽永的格调。天下动荡丧乱,当时的造型艺术多有潦草之作。但乱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魏晋雕塑艺术便在这新旧文化制度打破与重建的过程中摸索发展。<br></div><div><b>南北朝雕塑。</b>雄强北朝与秀逸南朝的社会风尚形成鲜明对比,在雕塑艺术上也是如此。南北双方除了地域阻隔和军事对立,也有文化上的学习交流。双方人员的南渡与北归,使得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北魏首都平城雕塑艺术影响到南朝都城建康,南朝创造的飘逸俊秀风格也后来居上影响了北朝中后期的雕塑。<br></div><div><b>贵霜王朝影响范围图。</b></div><div><b>"亲赵侯印"铜印。</b>十六国(304-439)。/<b>"晋鲜卑率善仟长"铜印。</b>晋(265-420)。/"<b>晋归义羌王"鎏金铜印。</b>晋。/<b>"魏匈奴率善佰长"铜印。</b>三国魏(220-265)。</div><div><b>铜佛像/铜"释迦文佛"像/铜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北魏太和九年,485年)。</b>北魏(386-534)。</div><div><b>铜佛像</b>。北魏正光三年(522)。/<b>铜双佛并坐像。</b>北魏熙平元年(516)。/<b>任廷造铜佛像。</b>北魏正始元年(504)。</div> <b>鎏金铜菩萨像。</b>北魏太和五年(481)。有铭文记载的类似造像多为观音。这尊造像头部较大,上身宽博,下身粗短,接近云冈一期和河西地区北凉的菩萨形体,应是受到键陀罗、新疆及河西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的影响。<div><b>铜佛像。</b>北魏。佛像波浪状的发纹在正面形成旋涡,右手上举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下垂腰膀处。着袒裸右肩式袈裟,衣纹密集贴体,双腿直立。背光外围火焰纹富有张力。佛像具有北魏早中期雄强的风格,受到了中亚和印度笈多艺术影响。<br></div><div><b>铜佛像。</b>北魏。</div><div><b>年安生造鎏金铜观音菩萨像。</b>北魏延昌三年(514)。</div><div><b>杨令宾造鎏金铜观音菩萨像</b>。隋开皇十八年(598)。<br></div><div><b>张匡造铜观音菩萨像。</b>北魏神龟元年(518)。菩萨头冠簪花,缯带垂肩。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披帛、璎珞在胸腹部交叉,披帛上搭双肘后沿体侧垂下向外伸展。上身裸露,下身着裙,跣足立于莲台上。莲台下承四足床座,床座正面有三个榫眼,现存一狮子。造像飘逸清秀,为受到了南朝影响的北魏晚期风格。<br></div> <b>鎏金菩萨像。</b>隋。<div><b>铜观音菩萨像(隋开皇十三年,593)/铜观音菩萨像(隋开皇四年,584)。</b></div><div><b>刘广达造鎏金铜观音菩萨像。</b>隋开皇十七年,597年。</div><div><b>鎏金菩萨像(隋)/铜菩萨像(隋大业三年,607年)。</b></div><div><b>铜菩萨像。</b>隋。</div> <b>理想之美-隋唐五代雕塑。</b>隋唐时期中国雕塑艺术达到鼎盛阶段,在宗教雕塑、陵墓石刻以及墓葬陶俑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佛教雕塑艺术从南北朝多元格局经过隋、初唐逐渐向统一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代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高峰的盛唐样式。唐代奉老子为远祖,所以当时道教造像的创作也非常兴盛。隋代墓俑承袭北朝传统并有所改进,历经隋至初唐的探索终于形成以壮硕丰腴、雍容华贵为特点的盛唐风格。特别是其中的唐三彩陶佣,形体高大、制作精良、色彩绚丽,体现了一派盛世气象。五代的墓俑多含盛唐余韵,但缺乏雄健生动的气势,造型风格也较唐俑单一,塑造偏于柔弱。<div><b>隋代雕塑。</b>隋朝终结了南北朝纷乱割据的局面,其雕塑艺术也在融合南北朝各地特色的基础上,于都城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出现了新的雕塑风格。但因王朝建立不久,各地区南北朝以来的雕塑风格依然顽强地存续着,新旧并立是隋代雕塑的时代特色。<br></div><div><b>黄绿釉陶镇墓兽。黄釉陶仪卫俑。黄轴陶武士俑。黄绿釉陶镇墓兽。鎏金铜佛像。</b>隋。</div> <b>陶武士俑。</b>北魏。<div><b>石棺床残件。</b>北朝(386-589年)。此残件是石棺床的正立面中间部分和床腿,立面上部为重层宝装莲瓣,下部界格中浅浮雕一畏兽,床腿上高浮雕一兽面,时代为北魏晚期至东魏。画像石棺床是北朝高等级墓葬中的奢华葬具,其上放置棺柩或尸身,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床榻。<br></div><div><b>石狮。</b>北朝。</div>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举全国之力,调用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与工匠营造的大型艺术杰作,足以体现时代风范。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北中国各地的佛教石窟造像,也波及到南朝早期造像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是由北魏佛教领袖昙曜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在得到皇室支持下开凿的,为云冈石窟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洞窟群。它分布在云冈石窟中部窟群偏西的区域,五窟相互毗邻,洞窟形制相同,都是雕凿巨大佛像的大像窟。这批云冈造像为1939至1940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人组成云冈调查队在清理"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时采集的,于抗战结束前被运回日本藏于京都的东方文化研究所。抗战胜利后经李济、张凤举等先生努力,这批造像于1948年被追索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遵照中央政务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示,这批文物于1955年入藏上海博物馆。<div>这批旧照采自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编著的《云冈石窟》第十四卷。<br></div> 云冈石窟雕像及影像。 云冈石窟雕像。 <div><b>上/陈廻党等造石释迦牟尼佛造像。</b>西魏大统六年(540年)。</div><div><b>石思惟菩萨像。"石像十堪"碑。</b>北齐(550-577年)。</div><div><b>马仕悦等石造像碑。</b>北齐武平三年(572年)。<br></div> <b>铜双佛并坐像</b>。东魏天平四年(537)。<div><b>赵季秤造铜观音菩萨像。</b>北齐河清三年(564)。<br></div><div><b>铜一菩萨二胁侍像。鎏金铜佛像。</b>北齐(550-577)。</div><div><b>白陶菩萨像。</b>北齐。白陶造像正面压模形成浮雕效果,背面平整无装饰。北朝白陶造像目前除了少量见于河北邢台,主要出土于山东境内,该处南北朝时期属青州府。<br></div><div><b>白陶菩萨像。</b>北齐。<br></div> <b>石虎门砧。</b>北朝(386-589年)。<div><b>南朝文化影响范围图。</b></div><div><b>石狮。</b>唐。</div> <b>白石佛头像。</b>北齐。<div><b>道常造石太子像。</b>北齐天保四年(553年)。<br></div><div><b>岐法起等造石佛像。</b>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br></div><div><b>石一佛二菩萨造像龛。</b>北周。<br></div> 石狮。唐。 石造像残碑线图/乐舞画像砖(1957年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出土)/舞蹈画像砖(居首为胡头),1957年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出土<br><b>石造像残碑。</b>南朝(420-589年),四川博物院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造像碑原雕两立菩萨作为主尊,因碑的上部遗失,现仅见两菩萨的足部和下垂披帛的残迹,两菩萨脚下以两朵盛开的莲花作为台座。主尊之下两侧各雕一力士。两力士的内侧有一对匍匐的狮子,两狮子中间为一香炉,风化严重。从雕刻风格来看这件造像碑为萧梁时期的遗物。造像碑下方雕刻伎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共二十九身。此伎乐浮雕表现一老年胡人,左手持带流苏的长棍状物,右手特塵尾,居中指挥整个乐队;浮雕上排为大眼、卷发,演奏西域乐器,腾踏跌跃的西胡伎乐;下排为演奏清商乐的南朝伎乐。此伎乐浮雕在内容结构上与梁武帝参与创作的"上云乐歌舞伎"一致。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他们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当地的胡头,受到寓居此地粟特人的影响。"上云乐歌舞伎"中的角色多戴面具表演,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这组伎乐浮雕证明了"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当时已被用作佛教供养伎乐演出,并伴随佛教交流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而与"上云乐歌舞伎"关系密切的日本《伎乐》的得名,及其主要保存于寺院中,并被作为供养伎乐演出,也与此有关。《伎乐》又称《吴乐》,表明其来源于南北朝晚期至隋代,长江下游地区流传的"上云乐歌舞伎"之类的面具歌舞戏。 <div><b>石造像底座。</b>南朝,四川博物院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div><div><b>石造像底座线图/石药师佛像(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b><br>这件石刻是一尊坐佛像宝座残存的半个束腰与底台部分。现残存底台平面呈六边形,束腰处的平面大体与之相似,表面雕刻六身立姿护法神和五身矮小的眷属像。完整的底座应由两件这样的石雕拼接成一个平面八角形的底座,在底座上安置佛像。因此造像底座的束腰处原来雕刻十二身护法神。这件造像底座与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另一尊坐佛像都是萧梁时期的遗物,表现同一个题材-药师佛并十二神王。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药师佛及十二护法像,对研究中国早期药师佛信仰及其艺术创作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此类造像依据刘宋僧人慧简依经抄撰的《药师琉璃光经》制作。这部经典不仅是南朝药师佛信仰的基础,还曾流传北方,北朝药师佛的信仰与造像的制作。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图的萧梁药师佛与十二神王题材造像是药师佛信仰标准图像形成的先驱之一。<br></div> <b>石塔节。</b>北魏(386-534年)。出土石塔节的陇东地区是一处佛教雕塑艺术传播的十字路口。在这件石塔节上,既有身穿"褒衣博带"装的佛像,也有衣着贴体的凉州风格的佛像,尤其是菩萨像上身裸露、下身着裙,明显受到西域影响。中国式的佛装源自蜀地南朝齐风格,越过秦岭影响到陇东地区,体现了此地南北方向的交流。石塔节下方有龙、狮子、驴和骆驼等表示祥瑞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兽,多从西域传来。 <b>聂氏邑义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b>东魏武定元年(543年)。石像四面上部各开一龛,供奉三佛一菩萨,下方长方形小龛刻佛像四身,四面共计十六身,根据题刻"王子像主"可知,表现的是《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所说的十六王子出家成佛故事。下方锲刻造像发愿文,记录此像是聂氏邑义六十余人发愿建造的。邑义是古代民间自发组织的佛教信仰团体,多由地缘和血缘关系相近的人组成。 <b>聂氏邑义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b> <div>南朝造像到萧梁时期达到鼎盛,出现大型及等身圆雕造像。萧梁造像面型圆润,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衣,下垂衣纹具有装饰性。头大身短,多为五头身,即所谓张僧繇"面短而艳"的艺术风格。萧梁时期由于陆上与海上丝路的畅通,特别是梁武帝时期,南朝与西域、南海诸国的往来顺达。在萧梁造像可见中亚、印度笈多等多种域外风格的影响。南朝通过海路联通朝鲜半岛的百济,并通过百济,对日本最初的佛教艺术-飞鸟时代佛教雕塑产生深远的影响。<br></div><b>鎏金铜佛像。鎏金铜一菩萨二胁侍像。</b>南北朝(420-589年)。<div><b>石一佛二菩萨像</b>。南朝。此造像用石灰岩雕刻,面部宁静含蓄,长颈削肩,体现出南朝造像秀骨清像的特征。现存南朝单体造像多见出于四川成都及岷江上游地区,此尊造像源自长江下游地区南朝齐、梁之际,因此显得尤为珍贵。<br></div><div><b>石佛像。</b>东魏(534-550)。</div><div><b>王龙生等石造像碑。</b>北魏,山西省博物馆调拨。这件造像碑将佛教雕刻艺术与画像石刻艺术相结合。造像碑的螭首、日月形象以及附有榜题的供养人源自汉画像石刻传统。碑身的佛教造像身材清瘦、服饰宽大飘逸,为北魏后期的风格。碑文中出现的地名均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br></div> <b>石一佛二菩萨像。</b>东魏。<div><b>石千佛造像碑。</b>北周(557-581)。造像碑满布坐于佛龛内的小型千佛,在碑正背两面各有一大龛,主尊分别雕刻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均胁侍两弟子、两菩萨、两力士。整个造像碑表现了佛法的延续与无穷尽。碑上造像粗短、圆润,为典型的北周风格。<br></div><div><b>石佛像。</b>北齐(550-577)。</div><div><b>白石佛像。</b>北齐。佛像由白色大理石雕成。北朝白石造像主要出自今河北省曲阳、定州和邯郸境内,属于北齐定州和国都邺城及周边。佛像头部较大,上身修长,整体雕刻几何化,北齐特征鲜明。贴体的佛装和头光中的缠枝花卉纹样受到古印度笈多艺术影响。<br></div><div><b>鎏金铜思惟菩萨像。</b>唐(618-907年)。菩萨右手托颊作思惟状,高发髻,束发披肩,宽肩收腰,四肢修长,体现出武周时期的特色。盘腿而坐的思惟形象受到印度笈多艺术影响。据底座结构判断,这尊造像可能是群雕中的一部分。<br></div> <b>唐、五代雕塑。</b>初唐雕塑还保留有南北朝到隋代的特征。高宗、武周时期,唐代雕塑样式正式确立,以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雕像为标志,雕塑艺术达到全新高度。开元、天宝年间盛唐雕塑对形体刻画的雍容华贵几近逼真,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中晚唐雕塑的形体逐渐臃肿,华丽有余而气韵不足。五代雕塑继承晚唐肥硕、块面化的特色,但刻画较之前简洁。该时期政权割据助长了地域风格的发展。<div><b>石菩萨像。石观音菩萨像。</b>隋。</div> <b>石造像。</b>唐。<div><b>石菩萨像。</b>唐。此菩萨立像右手上举至肩,持柳枝,左手残缺,披帛绕身两道,沿双臂垂下,戴项饰,璎珞交又胸腹间以兽面装饰。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菩萨身形健美,比例协调,具有初唐高宗时代洛阳造像特征。<br></div> <b>石观音菩萨像。</b>隋。<div><b>相里䛒徵造石阿弥陀佛像。</b>唐开元癸亥(十一年,723年)。<br></div><div><b>杨长史石造像碑。</b>唐开元九年(721年),山西省博物馆调拨。<br></div><div><b>石大势至菩萨像。</b>隋。</div> <b>鎏金铜菩萨像(2)。鎏金铜菩萨像。铜菩萨像/鎏金铜菩萨像。</b>唐。<div><b>铜阿弥陀佛三尊像。</b>隋(581-618)。主尊佛像两侧的菩萨头冠上分别饰有化佛、宝果。可知为侍立阿弥陀佛左右的观世音、大势至。此类阿弥陀佛三尊造像体现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从南北朝时期的多元化样式向隋朝样式发展的过程,稍显僵直的形体,表明北齐影响依旧存在。<br></div><div><b>苏常侍造印度佛像。铜佛像。</b>唐。</div> <b>石天王头像。</b>隋。<div><b>石天王头像。</b>唐。此天王头像源自龙门石窟万佛洞东壁窟门北侧的天王像。万佛洞由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主持开凿,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头像五官雕刻富有张力,体量硕大,气势逼人。<br></div><div><b>石佛头像。</b>唐。此佛头源自龙门石窟奉先寺北壁力士外侧下层圆拱形大龛内三尊等身立佛的中尊。这些等身立佛可能是根据唐玄宗敕愿或其亲信为玄宗做功德所造。佛头浑圆,面庞饱满,呈现盛唐开元年间的特色。<br></div> <b>鎏金铜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善业泥像。鎏金铜佛像。</b>唐。<div><b>焦真机石造像龛。</b>唐开元二十一年(733)。<br></div> <b>石天王像。石佛像。</b>唐。<div><b>石老君像。</b>唐,山西博物馆调拨。唐代统治者奉老子为远祖,因而道教造像兴盛。这尊老君像凭几而坐,身前凭几已缺失,右手已残,原来可能持有薼尾扇。<br></div><div><b>石元始天尊三尊像。</b>开元二十八年(740年)。<br></div><div><b>彩绘陶镇墓兽。陶俑模。</b>唐。</div> <b>漆木迦叶头像。石天王像</b>。唐。 <b>灵㻮造石佛三尊像。</b>唐大和二年(828年),张叔诚先生捐赠。<div><b>石伎乐构件。</b>五代(907-950年)。伎乐作为一种佛教供养仪式,指以音声、器乐、歌舞等来供养佛陀。此伎乐浮雕可见吹笙、击大鼓和挥动披帛踏地起舞的三人组合。中古时期伎乐多从印度、中亚地区传来,乐器以吹奏、打击类为主,舞蹈节奏明快,动作激烈,该伎乐浮雕尚留其余韵。<br></div><div><b>彩绘陶骑马俑。石狮。</b>唐。</div> <b>彩绘陶仕女俑。彩绘陶文吏俑。</b>唐。<div><b>彩绘陶文吏俑(2)。</b>南唐保大元年(943),南京博物院调拨。</div><div><b>木佛头像。</b>北宋(960-1127)。</div> <b>彩色釉陶骆驼。彩色釉陶武士俑。彩色釉陶武士俑。彩色釉陶文吏俑。彩色釉陶文吏俑。</b>唐。 <b>由圣入凡-宋辽金及大理国雕塑。</b>两宋雕塑在继承唐、五代饱满瑰丽作风和洗练圆熟手法的基础上,更多表现出写实性与世俗性特点。辽、金、大理国的雕塑艺术既借鉴了唐宋雕塑,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此时的宗教雕塑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本土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宋、辽、金时期陶俑制作衰落,堆塑罐和砖石雕刻特色鲜明,成为该时期墓葬雕塑的重点。<div><b>两宋雕塑。</b>宋代雕塑从唐五代以来理想化的夸张表现,向注重世俗情趣的写实主义方向发展。相较于唐代雕塑外放的、绚烂的表现,宋代雕塑是内敛的、克制的、平易近人的。<br></div><div><b>辽、金、大理国雕塑。</b>辽代雕塑继承了唐代北方地区的雕塑传统,结合契丹民族的审美,风格雄强华美,与宋代雕塑有明显区别。金代雕塑主要继承辽代遗风,也受到宋代雕塑影响,部分区域如汾河下游地区雕塑风格,较辽代更加敦厚强壮。大理国地处西南,其雕塑艺术受到唐宋、吐蕃、中南半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风格多样,造型奇特。<br></div><div><b>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b>北宋。菩萨的躯体和四肢由多块木料拼接而成,表面经过后代妆銮。据工艺和造型判断,这尊观音像可能源自山西地区。其舒相坐姿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时期的造像姿态,但表现方式特别是五官刻画,已经中国化。<br></div><div><b>木力士像。</b>宋。</div><div><b>铜文菩萨像。</b>五代(907-960年)。<br></div> <b>漆金彩绘木大势至菩萨像</b>。金(1115-1234)。这尊大势至菩萨木雕坐像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时期该地区木雕造<br>像繁盛,表现出身材壮硕,装饰华丽,雕刻立体,线条流畅、夸张等特征。汾河下游地区的金、元木雕造像艺术造诣高超,地域特征鲜明。其样式影响了当地元明时期寺庙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绘型结合的特征。<div><b>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b>大理国盛明二年(1163),孔绶蘅先生捐赠。佛像内腔铸有大理国盛明二年张兴明等人发愿造金铜像大日遍照一身等内容的题记。装饰耳珰、臂钏,结降魔触地印的宝装佛像源自印度菩提迦耶,初唐时传入长安。大理国的大日遍照佛造型受到四川地区此类唐代宝装佛像的影响。</div><div><b>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b>大理国(937-1254年)。</div><div><b>彩绘木观音菩萨像。</b>元。</div><div><b>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b>大理国。<br></div> <b>铁罗汉像(山西省博物馆调拨)。白石迦叶像。白石阿南像。</b>北宋。<div><b>铜泗州大圣像。</b>南宋(1127-1279年),1974年上海松江区兴圣教寺塔地宫。<br></div><div><b>铜观音菩萨像。铜罗汉像。</b>北宋。</div> <b>浮雕伎乐石础。</b>辽(907-1125年)。该石础是经幢的底层部分,八面各开一壶门,壶门内雕刻伎乐一身,分别为吹笙、抚琴、弹曲项琵琶、吹笛、吹筚篥、击拍板,舞蹈两人。 <div><b>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b>大理国。</div><b>白石天王像。</b>北宋。 <b>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b>。大理国。阿嵯耶观音是深受南诏、大理国皇室供奉的神祇,也被称作真身观音。其形象是南诏晚期隆舜帝时代集合各地高僧在本土早期观音形象的基础上,参考各地观音样式,创造的一种王室特有的观音形象,并延续到大理国时代。<div><b>彩绘泥塑菩萨像。</b>明(1368-1644年),山西省博物馆调拨。<br></div> <b>铜十一面观音菩萨龛像</b>。辽(907-1125年)。<div><b>铜鎏金菩萨像。</b>大理国。</div><div><b>男弟子郑氏造石佛像。</b>辽。<br></div><div><b>鎏金铜菩萨像/鎏金铜白衣观音菩萨像(2)。鎏金铜佛像(3)。</b>辽。</div> <b>世间工巧-元、明、清雕塑。</b>元、明、清时期的雕塑更加世俗化,富有人间趣味。宗教雕塑逐渐向程式化、工艺化方向发展。汉传佛教造像对前代的继承多于创新,塑造重心由主尊佛像转向了菩萨、罗汉等与现世更加密切的题材。藏传佛教造像兴起,并与汉传造像交流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汉藏融合的造像样式。装饰雕塑、工艺雕塑繁荣。工艺类的文玩雕刻体现了文人的清雅品味,在这一时期雕塑中别具一格。采用各种材料雕刻或捏塑的人物、动物等陈设雕塑和建筑构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雕塑形式。<div><b>元、明、清宗教雕塑。</b>元代汉传佛教造像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基础上延续发展。明清时期的汉传佛教造像以继承为主,形象塑造更加世俗化。藏传佛教造像在元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传播地域广泛,出于团结藏地、统一国家等需要,藏传佛教受到元明清三朝皇室的崇奉,这一时期汉藏造像艺术多有融合,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br></div><div><b>铜毗卢遮那佛像。</b>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br></div><div><b>铜观音菩萨像。鎏金铜弟子像。鎏金铜佛像</b>。明(1368-1644)。</div><div><b>鎏金铜观音菩萨像。</b>明万历六年(1578年)。<br></div><div><b>铜普贤菩萨像</b>。明。<br></div> <b>周定王朱橚造鎏金铜佛像</b>。明洪武丙子年(二十九年,1396年)。<div><b>鎏金铜东方四供养天女像(之一)/鎏金铜补嘎西佛母像(东北方向空行母,为曼陀罗八大空行母之一)。</b>明。<br></div><div><b>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像/鎏金铜尤最寿佛像。</b>明永乐(1403-1424)。明代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宫廷造像",或简称"永宣造像"。永宣造像在明代西藏成熟的造像艺术基础上,大胆吸收汉地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和工艺技术,将汉藏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br></div><div><b>沈存周制蟠桃锡壶/魏汝奋雕寿山石罗汉像。</b>清。<br></div><div><b>龙泉窑青釉涂金真武像/龙泉窑青釉普贤菩萨像。龙泉窑青釉观音菩萨像/龙泉窑青釉露胎瓷关羽像。</b>明。</div> <b>铜阿訇佛像。</b>元。<div><b>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b>。元(1271-1368年),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地宫出土。佛像肉髻高耸,宽肩、挺胸,是一尊标准的大都(北京)地区14世纪中叶造像,极其珍贵。底座刻铭"大都佛儿张造■",末字为合体种子字,代表这尊佛像的标识和法理。而"佛儿张"应该是张姓造像者的谦称,表示造像者的虔诚。在大都由掌管梵像提举司的尼泊尔建筑家、艺术家阿尼哥及其弟子刘元等,创立了独特的尼泊尔、藏地和汉地结合的造像风格,并成为元代皇室造像的规制,被称为"西天梵像"。</div><div><b>铜菩萨像。</b>元。</div><div><b>木东方朔偷桃像。竹根刘海戏蟾像。</b>清。</div><div><b>鎏金铜绿度母像。</b>元。</div> <b>鎏金铜观音菩萨像</b>。清。<div><b>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鎏金铜菩萨像。</b>明永乐(1403-1424)。</div><div><b>鎏金铜观音菩萨像。鎏金铜宝冠释迦牟尼佛像。铜释迦牟尼佛像。</b>明宣德(1426-1435)。</div> <b>铜释迦牟尼佛像。鎏金铜白度母像。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鎏金铜观音菩萨像。</b>明。<div><b>铜毗卢遮那佛像。</b>元。</div><div><b>鎏金铜密集金刚像。</b>明。</div> <div><b>木人像。</b>明。</div><div><b>景德镇三彩观音菩萨像。</b>清。</div><div><b>铜螃蟹(明)/发晶双虎(清)/玉鱼(清)/螭纹玉炉顶(元)。</b></div><div><b>铜犀牛望月镜架。铜佛手炉。</b>明。</div><div><b>蟠松纹象牙洗。</b>清。</div> <div><b>花板。</b>是潮汕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性建筑构件。以多层镂空透雕和髹漆贴金工艺制作而成,雕工精巧,金碧辉煌。画面布局采用"之"字形路径,层次分明,车马人物、山石树木、关城牌坊等清晰可见,内容纷繁,情节生动。</div><b>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故事花板</b>。清,广东省博物馆调拨。这两件花板表现的是"郭子仪拜寿"和"张公艺百忍九世同居"。此类具有典故性质的题材在潮州木雕中较为常见,蕴含着人们对富贵寿考、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向往。工匠运用多层次的镂通雕技法,极为精细,使花板呈现出复杂多变、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div><b>象牙竹林高士图臂搁。鎏金铜香炉。</b>清。</div> <b>山水图木笔筒。雁形铜香薰。</b>明。<div><b>竹根东方朔像。封锡禄竹根罗汉像。</b>清。</div> 凤凰衔花犀角杯。明。 <b>元、明、清工艺、装饰雕塑</b>。雕镂琢磨百工技艺在元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元代工艺、装饰雕塑粗犷大气,洋溢着马背民族的审美趣味。明代工商阶层活跃,市井生活丰富,其工艺、装饰雕塑精致考究,甚至是奢华的。清代工艺、装饰雕塑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做工更加精巧细腻。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清两朝与西洋国家接触增多,西方雕塑艺术逐渐影响中国。<div><b>蒙古造像可分为漠南蒙古造像与漠北蒙古造像。</b>漠南蒙古造像主要受蒙古艺术、北京造像艺术和青海五屯艺术影响,具有形式多变、内容多样的艺术特色。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蒙古,由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开创的喀尔喀蒙古造像是一种仿古艺术形式,融合了大量的东印度帕拉和尼泊尔造像风格。<br><div><b>鎏金铜迦楼罗像。</b>清。迦楼罗又称大鹏金翅鸟,口中衔龙、脚踩龙王表明其降伏龙族的属性。造像胎体厚重,鎏金明亮,装饰宝石,是一件18世纪北京地区制作的藏传佛教造像。</div><div><b>彩绘泥金铜白伞盖佛母像。</b>清乾隆(1736-1795年)。此像底座正面款识自右向左为"大清乾隆年敬造",是一尊清宫内务府造像。造像身体袒露部分泥金,服饰、底座作烧古处理,头发、眼睛和嘴唇彩绘,造型工整,胎体厚重,色彩层次分明。</div><div><b>鎏金铜大威德金刚像</b>。清。这尊大威德金刚身形饱满,胎体厚重,鎏金明亮,装饰宝石,发髻染红表明护法身份,是一尊18世纪北京地区制作的藏传佛教造像。</div><div><b>鎏金铜俱身上乐金刚像。鎏金铜十一面观音菩萨像。鎏金铜绿度母像。</b>清,漠北蒙古。</div></div> <b>彩绘泥金铜速急意天菩萨像。</b>清乾隆(1736-1795年),德行根本。<div><b>彩绘泥金铜金刚勇识佛母像。</b>清乾隆,瑜伽根本。</div><div><b>鎏金铜天王像。鎏金铜黄布禄金刚像。</b>清。</div><div><b>彩绘泥金铜麻嘎哷天像。</b>清乾隆,无上阴体根本。</div><div><b>彩绘泥金铜现无愚佛像。</b>清乾隆,般若品。</div><div><b>彩绘泥金铜底提达沙母像。</b>清乾隆,无上阴体根本。</div> <div><b>鎏金铜四臂观音菩萨像。鎏金铜无量寿佛像。</b>清,漠北蒙古。</div><div><b>鎏金铜业衣佛母像。鎏金铜金刚持像。鎏金铜无量寿佛像。鎏金铜文殊菩萨像。</b>清。</div> <b>鎏金铜黄布禄金刚像。鎏金铜吉祥天母像。鎏金铜上师像。鎏金铜六臂勇保护法像。</b>清。 <div><b>铜鎏金菩萨塑像。</b>辽。</div><div><b>上排为六品佛楼造像。</b>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建筑形式,进深一间,面阔七间,高两层。乾隆年间清宫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有八处之多,表明乾隆帝对六品佛楼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所谓六品指藏传佛教修行所必须经历的六个阶段,即般若品、功行品、德行品、瑜伽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阳体根本)和无上瑜伽品母续(无上阴体根本)。六品佛楼按照这六品供奉相应的佛像、佛经、法器和佛塔(如图表)。六品佛楼供奉造像以黄铜铸造,见肉泥金,佛发涂蓝,身体丰满,肌肤圆融,莲瓣尖锐有弹性,整体风格统一,具有一定的程式,表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像的基本守色。</div><div><b>鎏金铜香炉。</b>清。</div><div>12:47分此部分内容参观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