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十岁那年,正沉迷于连环画中。那些画册里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在我眼前排演着他们的悲欢离合。我一本接一本地翻阅,眼睛扫过纸面,却常常只掠得故事的皮毛。这般走马观花,自以为读得飞快便是本事,殊不知遗漏了多少精妙之处。</p><p class="ql-block"> 家中有一本《空印盒》,书页早已卷边,封面也磨得发白。它躺在饭桌一角半月有余,被全家人传阅过数遍,我却始终未曾细读。那个年代,连环画是我们贫乏精神生活中的珍馐,而这本被翻烂的小书,想必自有其过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 某个星期日的午后,不知怎的,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去疯玩,而是在里屋摆弄些小玩意儿。隔壁吃饭的屋子里,传来母亲和邻居董阿姨的说话声。母亲那带着潍坊口音的语调,不紧不慢地飘进我的耳朵。我下意识放轻了动作,生怕惊扰了她们的谈话。</p><p class="ql-block"> "这《空印盒》讲的是个清官智斗贪官的故事,"母亲的声音温润如玉,"那巡按大人发现知府贪污,却苦于没有证据......"</p><p class="ql-block"> 我本以为自己早已读过这个故事,可听着母亲娓娓道来,那些情节竟如初闻般新鲜。原来画中那个将空印盒投入火中的动作,并非如我所想的随意之举,而是精心设计的计谋;那知府惊慌失措的表情背后,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母亲讲述时,不时穿插几句点评,将人物的智谋与品格剖析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董阿姨听得入神,连声赞叹:"这巡按真是聪明绝顶!"</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里屋,耳中灌满母亲的声音,忽然发觉自己从前读书是多么粗疏。那些我以为已经明白的情节,实则有许多精妙处被我囫囵吞枣地咽下,根本未曾消化。连环画中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而我却视而不见。</p> <p class="ql-block"> 母亲讲完故事后,我悄悄从桌上拿起那本《空印盒》,躲进里屋重新翻阅。这一次,我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每一页画幅,目光在对话与画面间来回游移。遇到母亲讲述中特别精彩的段落,而我之前未能领会的地方,便反复研读,直到那些线条与文字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演绎出完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我似乎触摸到了阅读的真谛——不在于翻过多少书页,而在于能在字里行间掘出多少珍宝。那个下午,我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广天地的大门。从此,我的阅读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开始学着在文字中寻找那些隐藏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当时年幼,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如今回想起来,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不正是在这样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完成的吗?母亲用一个故事,教会了我如何阅读,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她不会板着脸说教,而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将智慧的种子播撒在我心田。</p><p class="ql-block"> 那本《空印盒》后来不知去向,但母亲讲述故事的声音,至今仍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每当我在阅读中有所领悟,便会想起那个安静的下午,想起母亲温润的潍坊口音如何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字深处的大门。父母之爱,有时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