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娲皇宫</b>,位于邯郸中皇山上。是中华五大祭祖圣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娲皇宫始建</span>于公元6世纪的北齐,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的离宫,历代修葺续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建筑<b>规模最大</b>、肇建<b>时间最早</b>的祀奉人类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娲皇宫被誉为“华夏祖庙”,亦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每年举办的“女娲祭典”,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补天湖</b></p><p class="ql-block"> 补天湖位于中皇山脚下,总面积33万平方米。相传女娲就是在此湖边,采五色石补苍天,湖亦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娲皇宫所在的古中皇山,三面环山,按左青龙、右白虎的道家论理,依山就势,远看好似一把太师椅。</p> <p class="ql-block"> 娲皇宫景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为山上主体和山下附属两个建筑群。 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蜗皇宫的主建筑修建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在一处平台上修建了蜗皇阁、梳妆楼、 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水池房及山门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娲皇宫山下附属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朝元宫</b></p><p class="ql-block"> 朝元宫,原名大悲准提庵,又名十方院。因其是山前首庙,遂名“朝元”。其是一座两进四合院,由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侧的华佗庙、三官殿及东西厢房组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停骖宫</b></p><p class="ql-block"> 停骖宫亦名歇马殿,位于朝元宫东处100米,是旧时达官显贵到娲皇宫祭祀、游玩时休憩之所,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殿、南北厢房、门楼和倒座组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生宫</b></p><p class="ql-block"> 广生宫地处山脚,为一座独立的依地形而建的四合院,正殿即子孙殿,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之处,亦是供奉广生圣母的场所。殿内梁柱雕刻有龙凤图纹,镶嵌狮子宝瓶,并多以青、绿、白三色彩绘上色。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补天广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补天广场面积较大,视野开阔,是娲皇宫景区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祭祀仪式的主要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b>女娲补天神像及浮雕</b></p><p class="ql-block"> 女娲塑像通高9.9米,象征九九归一。她的头顶是高高挽起的一个发髻,中间点缀着一朵牡丹花。在她脚下踏着一只被她征服了的龙首龟背的猛兽,这象征着勇敢而又正义的女娲终将一切邪恶踩在了脚下。在塑像基座的四周有四幅红砂岩的浮雕,把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怒斩恶龙、拯救苍生”的传说故事一幅幅地展开。</p> <p class="ql-block"><b> 登山路</b></p> <p class="ql-block"><b> 娲皇宫山门</b></p><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即进入娲皇宫的山上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娲皇宫山上主体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 娲皇宫的山上主体建筑群坐东面西,自北向南依次为木牌坊、摩崖经刻、鼓楼、北齐石窟、六角亭、梳妆楼、娲皇阁、迎爽楼、功德祠、钟楼等。</p> <p class="ql-block"> <b>木牌坊</b>位于娲皇宫山门内,是进入娲皇宫主体建筑区域的重要通道。上额横嵌“娲皇古迹”四个泥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b> 钟楼 </b></p><p class="ql-block"> 钟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位于娲皇宫南侧,为两层重檐阁式建筑,基座设拱券门洞供通行,整体造型古朴厚重,飞檐翘角,檐下斗拱层叠,楼内悬有明代<b>八卦铁钟</b>,铸有铭文及八卦图,钟耳音各异,作为娲皇宫重要遗存,它兼具历史、艺术价值,见证了古建筑工艺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b> </b>珍贵文物<b>八卦铁钟 </b>按八卦方位分别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每个方位的钟耳音不同,含义也不同,承载着人们对不同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b> 迎爽楼</b></p><p class="ql-block"> 迎爽楼位于娲皇阁南侧,与北侧的梳妆楼相对应,传说这里是乡绅官吏进香前更衣沐浴、休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b> 功德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娲皇阁</b></p><p class="ql-block"> 娲皇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是娲皇宫最早的建筑之一。它依着山崖峭壁修建,共分为四层,总高23米。娲皇阁底层为石窟,上面三层楼阁背倚悬崖,以九条铁索将楼体系在悬崖峭壁之上,素有“活楼”“吊庙”之称。</p> <p class="ql-block"> <b>第一层:拜殿</b>。供奉娲皇圣母神像。该层是依山势建造的拱形券洞,也是人们朝拜女娲的正殿,主要用于供奉和祭祀女娲娘娘,人们会在这里祈求平安、求子求孙、求功名、事业和财运等。</p> <p class="ql-block"> <b>第二层:清虚阁。</b>供奉清虚女娲神像。这里的女娲形象代表着她在修炼和斗争中的坚韧与毅力,象征着她将幸福布于世间的精神,四周墙壁上绘有无道纣王调戏女娲、并在墙壁上题写淫诗、最终自焚灭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层:造化阁</b>。供奉造化女娲神像。此阁象征着造福人间,女娲形象代表着她创造人类的伟大功绩,其塑像为女娲手捧泥人,两边对联为“吊庙凌云惊天帝,活楼悬空济苍生”。</p> <p class="ql-block"> <b>第四层:补天阁</b>。供奉九天玄女神像。该阁象征着补天救世的壮举,这里的女娲形象代表着她在补天救世中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女娲手持五色石补天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悬挂牵引娲皇阁的铁索。</p> <p class="ql-block"><b> 梳妆楼</b></p><p class="ql-block"> 梳妆楼位于娲皇宫北侧,始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建于两米高的石台之上,高9米,共两层。一楼供奉着佛教中的送子观音,二楼供奉着娲皇圣母。传说女娲补天在中皇山筑炉炼石,七七四十九天不得休息,烟熏火燎使她容颜憔悴、头发凌乱,后人为此便建了此楼供女娲娘娘梳妆打扮。</p> <p class="ql-block"><b> 北齐石窟:</b>娲皇阁底基石窟以及右侧的“眼光”“蚕姑”二窟,窟内虽石像已遭破坏,但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p> <p class="ql-block"> <b>眼光洞。</b>因洞内原有佛像被民间附会为“能保佑眼目健康”的神灵,遂将其称为“眼光洞”,洞中的佛像也被俗称为“眼光娘娘”,名称由此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b>蚕姑洞。</b>传说蚕姑是女娲的侍女,跟随女娲学习养蚕缫丝之术,后将这一技艺传授给百姓,被视为蚕桑业的始祖之一。</p> <p class="ql-block"><b> 鼓楼</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是娲皇宫仅存的明代建筑之一。坐落在娲皇宫之北,与南侧的钟楼南北对峙。鼓楼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木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回廊,下层有券洞,楼上置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摩崖刻经一一</b>“天下第一壁经群”</p><p class="ql-block"> 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分布在娲皇阁两侧的眼光洞、蚕姑洞附近崖壁,总面积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内容包括《十地经》《妙法莲花经》等多部佛教经典。其字体以魏碑为主,风格古朴苍劲,兼具书法艺术与宗教文化价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北齐摩崖刻经群,对研究佛教传播、书法演变及北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