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前曾经零零星星读过一些关于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片段,但一直无缘深入了解。这次趁着来大理太保家园体验旅居养老的机会,终于可以近距离感知两个古国的前世今生,弥补了一大缺憾。曾经的两个古国,按时间顺序,南诏国在先,而巍山古城正是古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不用说,必须得走一趟。</p> 一、南诏博物馆 <p class="ql-block">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最好的方式是从博物馆开始。正好巍山有个南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诏博物馆</b>:位于大理州巍山古城报国街,于2015年10月1日全面建成,2016年3月28日正式开馆。博物馆以南诏文化为主线,展示了巍山的先民活动痕迹、南诏发展历史以及南诏文化在巍山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设在等觉寺内,等觉寺始建于南诏国时期,是巍山最大的佛教寺院,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整体布局体现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的结构特点,主轴线以等觉寺为重点,是一个集现代博物馆和古建筑为一体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历史文化展厅和古建筑区域。历史文化展厅包括7个展厅,以“南诏溯源”“南诏佛韵”“南诏遗珍”〝天宝战争〞等部分展现了南诏国曾经的辉煌。这些正好是我关心的重点。馆内珍藏了近4000件藏品,其中包括四件一级文物。此外,馆内还以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了巍山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碑廊</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用"南诏故都"来指代巍山,其实巍山的历史远在南诏之前。这块土地不仅有远古动物的活动遗迹和旧石器、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生活遗存,且西汉时中央王朝已在巍山设县,这是巍山富饶山川孕育的文明之光,也是南诏得以在巍山崛起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诏</b>是我国唐代西南边疆以洱海为中心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与唐朝总体上保持着地方藩属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南诏从巍山蒙舍诏开始兴起,其后统一六诏,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滇池两爨等地,最终完成云南的统一。南诏为后世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管辖及行省建制奠定了基础,在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南诏国独特的父子连名制,姓名居然也能接龙!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这么奇葩的起名制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细奴逻</b>:<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诏国之父,</span>《蛮书校注》《南诏源流纪要》及彝族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记载,唐贞观初年,细奴逻随父蒙舍龙牧耕于巍宝山山麓。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逻建立蒙舍诏,建都屹吁图山城。唐永徽四年(653年)派其子逻盛入唐朝觐,唐敕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从此,南诏"独奉唐朝为正朔",全面学习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为统一六诏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南诏国历经十三代国王,共享国祚253年(649年-902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收复两爨</b>:唐王朝的管制引发爨氏叛乱,南诏出兵配合镇压。唐、诏大军压境,诸爨恐惧,内部开始分裂。爨氏首领率众前往请罪,皮罗阁为笼络众爨,代向朝廷求情,唐下诏赦免。皮罗阁之子阁罗凤继位后亦无罢兵之意,将女许配爨归王之子,又将另一女许配给爨崇道之子,使诸爨内部更加分裂,后爨崇道父子在爨氏的势力均被南诏所灭。阁罗凤以武力胁迫滇池沿岸二十余万"白蛮"西迁到保山一带。至此,滇池地区的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皆土崩瓦解,原"两爨"土地及人民悉归南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统一六诏</b>:公元七世纪,吐蕃政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王朝为了削弱其在西南边疆的影响,竭力扶持洱海地区部族力量。六诏之中,蒙舍诏"独奉唐朝为正朔",由此得到唐王朝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派御史严正诲协助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经长期征战,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统一六诏,朝廷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归义。</p> <p class="ql-block">六诏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南诏国管辖范围广泛,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两省与云南相邻的区域,西、南亦到今天越南、老挝、缅甸等3国与云南接壤的部分区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诏时期的政治体制</b>:南诏效仿唐朝,中央设清平官、大军将和国务机构"六曹"管理朝政,地方设十睑、六节度、二都督管理地方事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南诏时期的社会经济:</b>南诏经济以农业为主,耕耘水田,种植稻谷,兼种豆、麻、黍、稷。除农田生产外,还栽植桑柘、麻、竹、桃、李、橘、木棉、荔枝、椰子等。丰富的农业产出,造就了南诏经济的繁荣。南诏冶铁技术比较发达,铎鞘、南诏剑、郁刀是南诏著名兵器,曾作为首选的珍贵礼物多次献给唐朝。南诏铁柱是洱海地区铸铁技术的典型代表,是现存的南诏时期的最大金属器物。</p> <p class="ql-block">南诏行政区划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诏王城遗址:</b>南诏时期,以洱海为中心的祖国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外交往活跃,造就了云南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屹吁图山城、蒙舍城、太和城、阳苴咩城、大厘城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天宝战争</b>:皮逻阁时期,唐王朝扶持南诏以牵制吐蕃。随着南诏势力日益强大,唐王朝企图加强控制。至阁逻凤时期,云南太守张虔陀骄暴贪残,致使南诏起兵反抗。唐王朝发动两次大规模战争攻打南诏,南诏联合吐蕃,在西洱河两败唐军,史称"天宝战争"。战后,唐王朝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剑川石钟山《阁逻凤出巡图》</b>:图高1.46米,宽1.52米,共雕16人。窟形为仿厅堂建筑,厅中央的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右侧结跏跌坐着王弟阁陂和尚,左右簇拥着披虎皮衣、插牦牛尾的武士战将,筋肉暴起,装束紧牢,大鼻子,宽嘴唇,再配上圆圆的脸,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座两旁旌旗飘动,表现了南诏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南诏奉圣乐</b>:天宝战争后,同唐王朝隔绝四十余年的南诏政权重新归唐,南诏王异牟寻于贞元十年(794年)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贞元十六年(800年)异牟寻遣使杨嘉明率领歌舞乐团到达成都,向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献上"夷中歌曲",借以表达归唐的诚意。经韦皋的加工整理,定名为《南诏奉圣乐》进献唐王朝,"德宗阅于麟德殿"。</p> <p class="ql-block">《南诏奉圣乐》是以字舞为主体,分别舞"南""诏""奉""圣""乐"五字。所谓字舞,是指舞者通过快速的服饰转换、队形变化而组成字,每变一次,就成一字,每舞一字,伴唱一曲。</p><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南诏奉圣乐》曲目被留在宫中,唐德宗让宫里的"太常工人"传习演奏,并经常在宫廷内表演,"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从此,《南诏奉圣乐》成为唐朝十四部国乐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土主崇拜</b>:土主文化孕育于南诏(唐)初期,最初为有血缘关系的蒙氏祭祖活动。随着南诏政权的建立和兴盛,南诏境内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各民族奉"南诏王"为土主(保护神),每年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千百年来,巍山彝族将南诏十三代王奉为祖先,加以崇拜,延续至今,形成了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祭祀文化﹣﹣土主文化。</p> 二、巍山古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山古城:</b>位于巍山盆地南部,地形东高西低,城西有阳瓜江由北向南流淌。元代,段氏总管开始在这里筑土城据守。明初,傅友德、沐英率大军平蒙化,段氏不臣服,被逐。后彝族火头左禾内附,被封蒙化世袭土知府,继而在此建土衙。明洪武年间,大批明军来到巍山设卫屯田,在此基础上开拓修建,改土城为砖石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内保存着大量与南诏文化相关的古建筑和文物。北门拱辰楼上的“魁雄六诏”匾额,直接诉说着南诏一统六诏的辉煌历史。南诏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通过展品和介绍可深入了解南诏古国的历史。此外,巍山古城内的文庙、崇正书院等古建筑群,以及彝族扎染、南诏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延续着南诏国的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蒙化(今巍山)是"茶马古道重镇"</b>,是通往缅甸、印度的通衢要道。据(清)《普洱府志》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及"茶马互市"的兴起,茶马古道不论滇藏、滇川、滇缅线,都经蒙化而辐射四方。蒙化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唐代以来经此即有"三进三出"的茶文化传播通道。</p> <p class="ql-block">三进即:从勐海、思茅、普洱、镇沅、景东进入蒙化城;从耿马、双江、临沧、云县、公郎进入蒙化城;从凤庆、犀牛渡、茶房寺、鼠街进入蒙化城。</p><p class="ql-block">三出即:出隆庆关经云南驿、南华、昆明、成都、西安至北京;出瓦房哨经下关、剑川、丽江、中甸(香格里拉)、拉萨至尼泊尔及印度;出三鹤、江桥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芒市(潞西)、畹町至缅甸。</p> <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呈正方形,如一枚方印,中心建星拱楼(原称文笔楼)为“印柄”,象征权力与文化核心。城四周原有城墙,设东(忠武门)、南(迎薰门)、西(威远门)、北(拱辰门)四座城门,现仅存北门拱辰楼与星拱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拱辰楼</b>:明代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拱辰楼原为三层,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守道熊启宇改建为两层。楼建于高8.5米的砖砌城台上,下为城门洞。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拾梁式木结构,面阔五间计28米,进深四间17米。下层四面设廊,登楼可俯视全城,上檐南北两面分别悬挂有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蒙化府同知康勷提书的"魁雄六诏"和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提书的"万里瞻天"字匾,二匮气势磅博,笔力遒劲,显示了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雄踞大西南的威严。</p><p class="ql-block">拱辰楼建筑用科粗大,无斗拱及雕饰,上层四周使用檐柱悬空立于下层梁架的做法,使得上层面宽加大,加之屋面起山甚小,四翼角出檐长,反翘小,使得整个建筑古朴雄伟,简练浑厚,是历史文化名城巍山的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进士坊</b>:为纪念历史人物陈于宸而立。陈于宸,明代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曾任四川巴县知县,致仕归隐,严正不阿。清《康熙蒙化府志》将其载入乡贤及忠烈,《蒙化志稿》载入"耆旧志"。原坊因石质为砂石料,年久失修,仅存东面残柱一根在原址,作为历史的见证。现坊于2002年重建,坊南有"花封瑞凤",坊北有"蕊榜文龙"题刻,内容均与文化息息相关,以示巍山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星拱楼:</b>又名文笔楼,位于巍山古城正中,为明代蒙化府城中心过街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毁,咸丰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修,楼顶中梁尚存"太岁纪年"题记。</p> <p class="ql-block">星拱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石砌,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四面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重檐歇山顶,梁架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内外均饰斗拱,东、南、西、北分别悬"瑞蔼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绘写巍山四环景色,城楼上下比例匀称,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诏镇古建筑群</b>: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城古城核心区东北隅,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由三组古建筑群组成,分别是萧公祠、文华书院和玉皇阁。</p><p class="ql-block">由于萧公祠(江西会馆)、文华书院和玉皇阁三组古建筑群紧邻,后经巍山县人民政府出资修缮整合后统称为文华书院,并于2013年将整合后的三组古建筑群统一申报,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1日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将南诏镇古建筑群托管给华侨城世博集团旗下巍山公司进行业态植入,并运营管理。巍山公司依托古建筑群原有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将三处古建筑群科学活化利用,根据各区域功能定位,分别将萧公祠定位为【书友】区、文华书院定位为【书香】区、玉皇阁定位为【书鸣】区,旨在将文华书院打造成国内最具古香古色的网红书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萧公祠:</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江西会馆,</span>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同年间被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西人李嵩山等捐资重建,为江右客民祈祀之所,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萧公祠坐东向西,原来的萧公祠由三进两院及花园、水池组成,现保留下来的有中厅和大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华书院:</b>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蒙化同知萧培基始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蒙化直隶厅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云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新中国成立后设高级小学,实验小学、初级中学。文华书院由大门、二门、泮池、拱桥、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及前后院厢房组成,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中共家化地工委和厦两人民行政专员公署,蒙化区事处旧地:</b>云南和平解放后,成立了中共滇西地委和滇西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5日,滇西地委成立了中共蒙化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蒙化地工委)和滇西人民行政专员公署蒙化地区办事处(简称专办处),管辖行政区域为:蒙化(巍山、南涧)、顺宁(凤庆)、云县、缅宁(临沧)和景东5县,办事处地址设于南诏镇古建筑群落内。1950年1月6日,蒙化地工委和专办处率所属人员进驻蒙化县城,6日开始在此办公,开展接管地方政权、处理收编地方武装遗留问题、组建各县党组织领导机构和招收工作人员、组织干部训练等工作。1950年4月,由于省内行政区划调整,蒙化地工委和专办处所属四县(景东除外)划归大理专区,地工委与中共大理地委合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玉皇阁</b>始建于明代,清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年间重建,是巍山古城内清代建筑的精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玉皇阁由大门、前殿、中殿、后殿四进三院及厢房组成,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三、巍宝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宝山:</b>是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以古、幽、奇、秀闻名悲迩,素有"巍宝天下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据清《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记载,南诏开国君主细奴逻昔日在此地躬耕时,遇太上老君的点化,遂创南诏基业,建立了显赫一时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传位十三代。巍宝山成为南诏古国的根和源头。唐王朝御准建盖的南诏土主庙,是古往今来各地彝族群众崇拜祭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巍宝山主峰海拔2509米、主景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巍宝山以南诏发祥地而闻名,因道教名山而称世,从汉代开始即有道士居住,明、清时道教盛极一时。22座道教宫观星罗棋有,完整的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体现出道家的文化神韵。山中文物瑰宝俯仰皆是,现存的松下踏歌壁画、长春洞壁画壁雕等均为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巍宝山植被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飞鼠、白雉等50多种珍稀动物。有庞大的古高山栲树群,高达18米的古山茶冠盖全国,还有罕见的云头柏及多种名花贵木。峰秀谷幽,怡愉可人,是科考、休闲、观光、渡假旅游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南诏土主庙</b>:又名巡山殿,始建于唐,是土主文化的源流地和中心。大殿供奉细奴逻像,偏殿分别祭细奴逻父母和其妻白族三公主,两厢祭十二代王和风伽异,院内有《南诏图传》浮雕。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彝族祭祖节主祭日,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彝胞齐聚庙内,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昌宫</b>:又名龙潭殿,最早是当地群众祭龙的场所。正殿祀文昌帝君,两旁塑天聋、地哑,过厅塑关公夜读《春秋》像,偏殿上祀金甲、魁星。观内文龙亭石墩上有四幅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壁画,其中有研究彝族文化的壁画瑰宝﹣-"松下踏歌图",观内可赏"龙池烟柳"胜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灵官殿</b>:又名主君阁,正殿祀王灵宫。道教中的灵官是护法之神,有九地灵官、十天灵官、水府灵官等名号。厢房内塑雷部众神像。殿内有一株明代古山茶,树龄近400年,树高18.8米,为世界茶花之冠,每年茶花盛开时节,可赏"山茶流红"胜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宝山主君阁茶花</b>:位于巍宝山主君阁内古山茶花树品种为桂叶银红,树龄约400年,树高18.43米。 胸径39.6厘米,冠幅东西6.4米,南北7.4米。树干灰白色,花银红色,花期约60天。古往今来,吸引着文人墨客时贤名流流连吟赏。以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格里高力·戴维斯先生为首的国内外园艺界知名专家亲临观赏鉴定,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2月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被认定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人工栽培最高的山茶花树"</b>。</p> <p class="ql-block">从主君阁背后的山上俯瞰茶花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青霞宫:</b>又名老君殿,是巍宝山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殿宇。由湖北武当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盖。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弟子。存有"片石含青"的古匾和"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殿后存有"老君打坐石"、"老君撑腰石〞,殿内可饮疗效神奇的"道家养生茶"。</p> <p class="ql-block">巍宝山太大,道教的瑰宝也太多,一次实在无法穷尽,留点念念想,下次有机会再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