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云朵的道路》有感:故乡、道路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余秋兰/20250709</p><p class="ql-block">翻开格非的《云朵的道路》,一篇《道路》让我沉浸在对故乡、对人生道路的深深思索之中。格非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道路分为云朵的道路与台球的道路,瞬间打开了我对生活别样理解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在格非的笔下,乡间的道路如同云朵的道路,充满了随性与自然,它不讲求刻板的方位,而是以一个个独特的标志物为指引。每一处熟悉的老房子、古老的大树,都像是道路的坐标,串联起乡村生活的记忆。而城市的道路则如同被击中的台球,一旦启动,便沿着既定方向一味向前,充满了目标性与直线性 ,象征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功利性。这一比喻,让我不禁反思起自己在城市与乡村间穿梭的生活,我们在城市中为了目标匆匆前行,却在乡村的悠闲与自然中,找回内心深处那份对生活本真的渴望。</p><p class="ql-block">格非教授的老家已被城市化的浪潮淹没,往昔的乡村已无迹可寻,这让他在故乡迷失。而我是幸运的,我的故乡小乡村依然静静地在那里,山林依旧郁郁葱葱,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但时代的变迁同样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曾经泥泞的小路,如今已变成能通行小车的乡村大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馈赠,让乡村与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却也让曾经那份质朴的宁静有了些许改变。</p><p class="ql-block">村里七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小商店,五天一次的墟天,五华里的路程从前是步行,现在是家家户户的摩托车,往返于镇上和村庄,每当我再走在集市的水泥路上,总会下意识望向母亲曾摆摊的角落。晨露还挂在邻摊的青菜叶上时,我总想起她坐在小马扎上的样子, 竹筐里的豆角码得整整齐齐,沾着泥土的青菜透着新鲜,她会笑着和熟客唠两句家常,给带孩子的婶子多抓一把葱蒜,收摊时把买来的水果放进蓝布包里,带回家中分给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那些跟着她赶墟的清晨,她教我辨认黄瓜是否带刺才够嫩,告诉我哪户的豆腐脑最地道,路上讲的张家李家的琐事,如今都成了墟天里最清晰的 “标志物”。就像格非说的 “云朵的道路”,母亲的身影早已和这集市的人声、菜香、阳光融在一起,成了我回望故乡时,心里永远亮着的一盏灯。</p><p class="ql-block">五天一次的墟天一直是村民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村民们带着自家的蔬菜、禽蛋去售卖,再购置生活所需。那是乡村经济的一种原始而质朴的形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充满着人情味,没有城市商场里的冰冷与距离。如今,虽时代变迁,但赶墟的传统依旧延续,它不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乡村文化与情感交流的纽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作为从村里出生的第一代孩子,如今回到故乡,一种陌生感悄然袭来。曾经熟悉的面孔逐渐老去,新成长起来的晚辈大多已不相识。虽然不像格非在故乡彻底“迷路”,但那些逐渐模糊的人和故事,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变幻。曾经一起玩耍的伙伴,如今已各奔东西,曾经热闹的童年场景,只能在记忆中找寻。在这岁月的洪流里,故乡就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既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系,又有着因时间而产生的隔阂。</p><p class="ql-block">读《道路》这篇文章,让我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新的审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就像台球被推动后沿着轨迹滚动,但内心深处,又渴望着像云朵一样自由飘荡,追寻那些被忙碌生活所掩盖的梦想与诗意。乡村的道路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它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从未消失,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在城市的喧嚣中,依然能找到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云朵的道路》不仅仅是对道路的探讨,更是对故乡、对人生、对时代变迁的深情回望与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的道路如何变化,我们都应珍惜那些在记忆深处闪闪发光的东西,因为它们才是我们生命的根基与灵魂的归宿 。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故乡的乡村大道与曾经的泥泞小路一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也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找寻真正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