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西藏、西宁博物

桂英

<p class="ql-block">  6月20日我和家人踏上这片广袤的西北大地,西藏博物馆与西宁博物馆宛如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引领我领略到了西藏与西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风民</p><p class="ql-block">俗。</p> <p class="ql-block">  从西藏博物馆到西宁博物馆,这一路的参观让我收获颇丰。它们不仅是文物的栖息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我触摸到了藏与宁的历史脉搏,感受到了两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p> <p class="ql-block">唐卡作品《高原明珠》材 质:布面重彩 尺 寸:长10.08、高3.2米创作时间:2022年作者:边巴(总策划、主创)、次旦久美(统筹)、罗布斯达、次仁罗布、旦增平措、次仁罗杰、拉乌达布、格桑扎西、边巴顿珠等。《高原明珠》作品名称意在象征西藏文化,“明”喻意“五明”和“文明”,“球”喻意“字字现珠”。画作为三联式狗图,画面上部区域借鉴中国工笔画和国画水墨笔法描绘了布达拉宫、玛旁雍措、羊卓雍措、岗仁波齐、珠穆朗玛等西藏标志性建筑和湖油、山峰,呈现了山川大美,表达了家国情怀。画面中部以西藏传统唐卡技法绘制七座色彩、样式、构造各异的坛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汤东杰布、宇妥·云丹贡布、吞米·桑布扎等七位西藏历史人物分别居于坛城中心位置,人物穿、坐姿、手持器物各不相同,衣饰纹理精致入微,透射出历史的厚重感。画面下部区域主要采用布面重彩绘画手法表现藏历新年、赛马节、望果节等节庆活动和过林卡等生活场景,绘制身着各地民族服饰,面容、姿态各异的23个人物和牦牛、藏羚羊、藏獒、飞鸟、高山社鹃等各类高原生灵、植被,生动呈现西藏的民给风情和人民生活的安宁祥和。在上、中、下部区域交汇空间又巧妙地察插描度有弱武民居、川青藏两路通车纪念碑、高登的摩天轮、文化体育场馆等,展示今日西藏城乡面貌。全方位表现西藏的历史、人文、社会、生态,全景式呈现西藏在传泽保护中的发展,展示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独、充满牛机又不失独特辣力的高原图量。画作整体古批高雅、涅然一体,局部精致入微、纤毫必现,体现了“尽精微、致远大”的艺术启求。《高原明珠)首次将西藏传统唐卡五大画派与布面重彩这一新布画风格融为一体,以对历史、人文、时代、社会的全新思索与认知,对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当代画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觉,进一步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实现了继承与发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是西藏布画以题材立意和艺术创新实现现代性转化的成功之作,更是21世纪初叶西藏新美术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朗赛林庄园建筑</p> <p class="ql-block">珐琅西洋人物纹供器</p> <p class="ql-block">“珐琅”又称“景泰蓝”,为元朝晚期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制器工艺,因盛行于明景泰年间,故又称“景泰蓝”。珐琅器从明初开始通过官方赏赐和民间贸易的方式从祖国内地传入西藏。清代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赏赐给西藏地方的珐琅器数量更为庞大,且巧妙融入了藏传佛教文化元素,深受西藏各族人民喜爱。</p><p class="ql-block">此对净水瓶为执壶样式,瓶身整体用珐琅勾画,瓶腹开光,用料极为讲究。整套器物线条流畅,图案装饰典雅,是珐琅器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牙雕仕女、花鸟人物摆件</p> <p class="ql-block">山的顶点,水的源头,山绵延、水长流,万物旺盛生长,</p><p class="ql-block">相互依存,彼此尊重。</p><p class="ql-block">年轻的西藏高原广表雄伟,高山环绕,河流众多,资源丰富,环境多样,文化灿烂。</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生息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西藏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睿智和勇敢创造了辉煌的文化。</p><p class="ql-block">《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通过展品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视听等丰富手段,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民族工艺等维度直观展示高原人民的民情风俗、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帮助观众增进对西藏民俗文化,地域性、民族性、互融性和时代性的了解,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此共同推动广大中华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p> <p class="ql-block">西宁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