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如流:论三人行中的 文明传承之道 影像/文编:劲松 二零二五年 七月十三日

老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八个字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的这句名言,表面上讲的是学习态度,深层里却蕴含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或许正得益于这种“人人可为师”的谦逊姿态与开放胸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正是这种流动的师生关系,构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传承机制,使其在历史的风烟中屹立不倒。</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中华文明自古就有“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单向传递。相反,中国古人深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孔子向老子问礼,又向师襄学琴;韩愈在《师说》中直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朱熹与陆九渊学术观点相左却互相尊重。这种师生关系的流动性打破了权威的垄断,使知识如活水般在各阶层、各行业间自由流动。北宋思想家张载年少时曾向范仲淹请教兵法,后来却成为理学大家;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向农夫、渔夫、樵夫请教草木特性。正是这种“能者为师”的实践智慧,使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完善,避免了僵化与停滞。</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三人行必有我师”更是一种文明对话的智慧。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相遇时,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包容性与学习能力。佛教自印度传入,经过消化吸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葡萄和苜蓆,更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篇章;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吸纳异域文化。这种开放态度使中华文明能够不断从外部汲取养分,实现文明的更新与升华。唐代长安城中的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万国商船,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与科学家,都成为中华文明对话的对象。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文明视角的交叉,恰恰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全景图卷。</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当今世界,文明冲突与对话并存,“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更显珍贵。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之伟大,在于“能抱持一中心而不断吸收外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现代诠释。中国高铁技术融合德国、日本等国之长而后来居上;航天事业在独立自主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对话产生新的医疗理念。这些实践无不体现着“三人行”的学习智慧。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文明能够独善其身,唯有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的这种学习能力,或许正是应对当今世界复杂挑战的文化资源。</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u>回望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正因为始终保持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与智慧。从甲骨文的占卜者到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从《齐民要术》记载的农人到《天工开物》描绘的工匠,无数无名的“师者”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基石。这种文明传承的民主性、开放性,使中华文化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连续性,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这种向一切人学习、向一切文明学习的传统智慧,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式的解决方案。</u></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