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土楼--高北土楼群

立山

<p class="ql-block">  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是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拥有1200多年历史。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永定土楼分为五凤楼、方楼和圆楼,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等功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2010年获四项吉尼斯纪录,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高北土楼位于永定高头乡高北村,它包括承启,五云,世泽,侨福四个土楼。</p> <p class="ql-block">  刚踏入高北土楼的入口,我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一块刻着“福建永定土楼”的巨石矗立在花坛前,仿佛在向我讲述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土楼静静伫立在背景中,与花坛的色彩相映成趣,显得古朴而温馨。走进楼内,木质结构的楼梯和横梁映入眼帘,红色灯笼随风轻摆,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宁静的年代。从高处俯瞰,土楼的布局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屋顶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客家人的智慧与匠心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承启楼是高北土楼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落在高北村。承启楼是一栋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圆形土楼。全楼由四座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外环是一个4层高、直径73公尺的主楼,共有402开间,最多时居住了800多人。由高头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1635年-1719年)所建,明崇祯元年(1628年)破土动工。花了81年时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在承启楼的旁边,还有一座方型的"世泽楼",两座楼之间只有十余丈的距离,屋顶的飞檐和屋顶的棱角,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在土楼深处,我走进了一座传统的石砖建筑。门楣上悬挂着红色灯笼,微风轻拂,灯笼轻轻摇曳,洒下柔和的光。门两侧的对联依旧清晰可见,字迹遒劲有力,诉说着这座建筑的过往。门内隐约可见人影,他们或驻足观赏,或低声交谈,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远处的烟雾缭绕,仿佛将这座建筑与尘世隔绝,让人不禁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走进土楼的内部,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圆形的建筑结构环绕着中央庭院,木质栏杆和柱子透露出岁月的痕迹,却依旧挺拔如初。屋顶覆盖着瓦片,红色的灯笼点缀其间,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喜庆。天空阴沉,厚重的云层仿佛在为这片土地增添一丝神秘的色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世泽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北乡,是高北土楼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土楼”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之一。该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曾因战火损毁并于1931年重建。世泽楼是一座长方形土楼,占地面积约为5100平方米,楼高4层,宽度达40.8米,长度为41.2米。楼内共有38个开间,墙体厚度达到1.6米。建筑内部布局合理,设有4道楼梯和1座大门,内院两侧各有一口井。楼内的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和祖堂均保存完好,祖堂上方悬挂有“邦家之光”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步入土楼的内部庭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庭院中央的石板小路笔直延伸,两侧是木质结构的建筑,红色灯笼高高挂起,为这片空间增添了几分温暖。建筑上的红色对联依旧清晰可见,诉说着这个家族的过往。几位游客在庭院中缓缓行走,他们的身影与这座古老的建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站在土楼的庭院中央,我抬头望向四周的土墙建筑,多层的屋顶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壮观。庭院内,几位游客缓缓行走,他们的脚步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土楼的古老故事。这座建筑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与匠心,也见证了无数代人的生活变迁。</p> <p class="ql-block">站在土楼的庭院中,我抬头望向远方,连绵的山峦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壮丽。方形的建筑结构环绕着中央庭院,灰色瓦片覆盖的屋顶依旧坚固如初。红色灯笼与对联点缀其间,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这座土楼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与匠心,也见证了无数代人的生活变迁。</p> <p class="ql-block">步入土楼的庭院,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石板铺成的小路笔直延伸,两侧是带有红色对联与灯笼的建筑,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为这片空间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庭院中央摆放着一些盆栽,绿意盎然,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几位游客在庭院中缓缓行走,他们的身影与这座土楼的古朴与宁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侨福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地处大名鼎鼎的承启楼西侧,高北土楼群成员之一,始建于1962年,为圆形土楼,坐北朝南,由楼主海外兄弟筹资兴建。直径45米,高3层,内有30间厅,设1个大门和1个院子,内部结构中西合璧。1965年建成,因出11位博士而闻名,又称博士楼。楼外有围墙包围,形成院落。</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传统的圆形土楼,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小世界。红色灯笼点缀其间,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温暖。庭院中央的几位游客缓缓行走,他们的身影与这座土楼的古朴与宁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阴沉的天空为这片空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让人不禁浮想联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