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鸡的美篇

大公鸡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22年2月17日开始动笔写得回忆录。19个段子用了多少时间,我也没有记载。完全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就写到哪;没有绝对的时间顺序排列。这些都是我亲身的经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一 </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23日(农历),我出生在沈阳。打我记事起,应该是最困难的1960年。 </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自然灾害的第一年,人们吃饭成了严重问题。为了补给粮食,爸爸在3301厂围墙外,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玉米🌽 。收割的那天,爸爸带领着我和大哥、二哥去地里收割玉米。那年我才4岁,跟着玩去了。为了解决吃的问题,我家房后的榆树叶,榆树皮都让人们掠光了。因为粮食奇缺,不得不吃糠咽菜。那几年很苦很苦……当年,我们家的住房子还挺宽敞,标准的三间房(东西两个房间,中间是厨房)。我们哥四个和爸妈住在西屋,我爷奶和太爷住在东屋。四辈人在一起生活其乐融融!记得,爷爷为太爷百年,提前准备了一口棺材,放在东房山头仓房里,很吓人。那口棺材,是我四姥爷亲手制作的,棺材质量没说的,松木材质,板材很厚,涂上紫红色油漆,很棒!棺材打好后,我太爷还在里面倒了一会儿,看上去他很满意。应该是两年后的大年初三的下半夜一点我太爷死了,终年81岁。我太爷走前没怎么麻烦大家,患病时拉稀,不怎么吃东西,不到一周时间就走了。临死前他突然坐起来要吃东西(应该是回光返照),他喝了点水,吃了一个苹果🍎后(爷爷亲手打的皮)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记忆中的太爷比较瘦,个头比我爷爷高一点,和我们不怎么说话,有时和你笑一笑,吃饭和我爷在一桌吃。太爷样子,你可以在太山和他儿子的脸上找到。特别是王驰骁的笑,很贴近他太太太爷的笑。</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 二 </p><p class="ql-block"> 我这辈子只上过不到一周托儿所。那天,妈妈领我到3301厂托儿所,准备试一试看看行不行?当时我妈就在托儿所工作。托儿所只收本厂职工的孩子👶🏻 托儿所条件比较好👌🏻 可是我就是不愿去。拼命地哭😭 在地上打滚,把头往墙壁上撞。我妈看我这么玩命地抗拒,心疼束手心软了,只好放弃了送我上托儿所的念头。把我留在家里,让奶奶👵🏻 看护我。当时我们哥四个(老五还没出生),我和三哥都没上学。奶奶照顾实在心有余力不足;没办法,妈妈👩🏻只能 辞掉工作回家协助奶奶👵🏻 看护我们。那时,我们家经济来源主要靠爸爸👨🏻 和爷爷上班的工资维持生活。为了补贴家计:冬天里我妈去过于洪菜窖收拾过白菜🥬 ,每天回来很晚;缝过抹布卖(我五姥帮找的活);我爷爷经常利用星期天或下班后时间,和邻居韩爷爷一起卖水果……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容易啦! </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三个哥哥去中街看灯会,我小没带我。他们三个糊弄我偷偷地跑了,当时我很生气!我看到他们三个跑的身影消失了,我哭闹起来;我妈妈哄着我,这天晚上爸爸领我在铁西一个小饭馆吃了元宵。1964年初春,我的弟弟老五来到我们中间。那时,家里期盼着有个女孩。没成想,又来个大胖小子!我爸就哥一个,纯粹的独生子。到我们这一代,五个🖐🏻 小子,五虎声威,我爷爷、奶奶特别高兴😀 王家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听妈妈👩🏻 说过,我们哥五个都是吃奶粉长大的。说我小时候很有意思,自己抱着奶瓶子吃,吃饱了,把奶瓶子往旁边一扔,就自己玩,特别省心;我们吃的奶粉都是爷爷供给的。到时候,爷爷👴🏻 就把奶粉送到妈妈👩🏻 面前。妈妈说,我们吃掉奶粉瓶子,一土篮子,一土篮子往外提。现在想起,我的爷爷👴🏻 真伟大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我们全家每年夏天只能开心地吃一次大西瓜🍉 为了我大哥学习,特意给他买了一个15瓦的日光灯。现在看来是多么好酸啊!</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三 </p><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1日我上学了,学校是沈阳3301厂红星子弟小学。我们班主任是个女的叫张亚香;她个头160cm左右,烫的头,镶个金牙,看上去张老师很和蔼,她教过我大哥。上学的第一天,张老师让我喊排当排长;当时我很腼腆不好意思,没有胆量出来喊排,错过了锻炼自己的大好时机。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很后悔。我是第二批入的队,入队仪式是在3301厂红星俱乐部举行的。那天,学校🏫 有数十名同学戴上了红领巾,在鲜红的队旗下宣誓✊🏻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刹那间,军乐队鼓号齐鸣,中国少先队队歌响彻俱乐部每个角落。入队仪式后我们观看了,学校合唱队和某杂技团的表演。回家的路上,天下着濛濛细雨。当时,我喜悦心情甭提有多么高兴,蹦蹦跳跳地朝家的方向跑去! </p><p class="ql-block"> 在3301厂红星子弟小学学习两年多时间,给我留下记忆的同学是:肖德仁、马骏、李庆荣、孙大华、刘广深、李慧娟、王吉仁还有那个在二年级就离开人世的小罗锅(他的名字我没记住)……</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四</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我三哥做什么事惹怒了我爸。我爸抱着我追打着我三哥,三哥跑的快,我爸最终还是没有追上他。那时我小不懂事,在我爸怀里就是一个劲的笑。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大哥和二哥,把我太爷挂在墙上捋顺直的铁线,“偷”拿去做扎蛤蟆钎子;我太爷生气了,我爷爷知道后就要打他们,他俩撒腿就跑。 </p><p class="ql-block"> 为了坐电车不买票,我和我哥那些大孩子一起,到我家房后电车场,电车上偷电车员检验过的票;我们从废票箱里,急着火野 大把大把地把废票揣在兜里,随后很狼狈地逃之夭夭。拿回来搜索着能用的票,这样我们再乘电车到哪都不用买票了。记得,一个夏天夜里我和我哥那伙大孩子,一起在肇工街站点十字路口那,偷私人卖的香瓜,吃的肚子疼😣 我们趴在地上(夏天板油路烫人)烫肚子。哈哈😃 类似这样的淘气事,我们没少做。</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五</p><p class="ql-block"> 要说摔跤,我大哥、二哥、三哥都会几个绊子。那时在沈阳摔跤运动风气盛行!空闲时间大家就在一起,找块空地围一个圈,就搭起场子。我二哥和他同学孙恩钢、孟凡杰等总在一起玩,没事就切磋摔跤招法。</p><p class="ql-block"> 我二爷家四叔摔跤厉害👍🏻记得一次,我二奶和我小姑、四叔来我家串门(他们家住在大东区)。这天,我四叔在我家房后菜园子里和我们附近的孩子们,拉起架子。当时我四叔10多岁,摔起跤来没有对手;连我二哥他们都不是个(我二哥的同学都大四叔2岁)。几年后,我四叔拿到了辽宁省自由式摔跤冠军🏆。我四叔其他体育项目也很棒👍🏻拳击🥊足球⚽田径等样样都行。那年,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足球队选中了(由于家庭成分搞,政审没合格没能去上)。</p><p class="ql-block"> 我二哥和他们同学在一起,没事就谈论摔跤呀,打架呀,时不时的还抽烟🚬。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大派开始了文功武斗,三大组织(辽联,辽革站,八三一)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记得,在我家上趟房十字路口,辽联派修筑了一个碉堡。我二哥他们拿着扎枪执勤站岗,经常在碉堡里抽烟🚬;我二哥年轻时,大大小小的架没少打!。</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铁西时,盖县我奶家的亲属经常来我家串门 。五舅爷、六舅爷、老舅爷及他们家叔叔们都来过。特别是董玉芳大叔,在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读书时,上学或放假,路过沈阳总要到我家看看,和我们一起玩,我们都喜欢他;董洁老姑也来过我家。</p><p class="ql-block"> 我五姥爷是我家常客,我们两家走动较多,我妈和五姥姥特别合得来。我和我三哥一起在五姥爷家住过,他家房后有个铁道,每当火车🚞过来时,震得房子值颤动。他家三个舅舅和小姨都很懂事,见大人很有礼貌:什么您啊,什么您老啊,都是从他们嘴里听到的。后来他们都很出息,我三舅还当上了营口市副市长。</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六</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爷爷、我太爷和韩爷爷去逛沈阳东陵我也去了。我们漫步登上了108凳台阶,游览着美丽的风景。影影乎乎地记得,东陵好似搞庙会;吃的,玩的,唱戏的,变戏法的……好不热闹!我看着看着,就离开了爷爷的视线。他们往回走的时候,竟然没有找我,把我给忘了!我发现他们没有了,着急的哭了。我到处寻找他们,跟头把式跑下那108凳台阶;还好,终于发现了他们身影。爷爷不着急地问我:你跑哪去了?现在记不得当时我是怎么回应的。那次出游,有惊无险挺幸运;我们游玩后吃的啥没有记忆。</p><p class="ql-block"> 记得,铁西老树林那边有个堆放稻草的露天仓库。一些人力工,每天用人力车往市里拉稻草(现在看可能是给造纸厂)。为了一块滑石,我们很多小孩,都帮他们推车。滑石当时我们都喜欢,可以在地上画一些跳格呀,占城游戏堡垒呀,能画出好多好多玩的画面。一次,我在帮推完车回来的路上。一个骑自行车的陌生男人,突然拽我上车,我奋力的和他撕扯着,最终逃出了他的魔爪。当时很害怕!这事我和谁也没说。现在想起来更可怕!那个陌生的男人,有可能是没有子女或者是个人贩子。</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经常和哥哥一起去河泡子洗澡,这个河泡子很大,一望无际。在于洪和铁西交界处沈阳水泵厂附近。沈阳市区好多成年人及学生都到这里游泳,我们小不会游泳,就在浅水处玩。</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弹玻璃球,打啪叽,打尕,打口袋,打野球,占城,骑驴,摈杏核,轱辘铁圈,摔泥,摸瞎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真是丰富多彩,玩起来开心快乐。但是和现在孩子玩的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无法比拟。6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安居乐业,享受小康生活,孩子们更加幸福的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七</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经常去“劳动公园”玩。公园距离我家很近,也就两站地远。我们进公园,从来不买门票,翻墙而入。记得一次,我和二哥、三哥、孙恩钢等,到公园里剪骆驼🐫毛做毽子,骆驼🐫毛做的毽子踢起来沉稳,特别好!</p><p class="ql-block"> 一次,“劳动公园”来了一个马戏团🎪。我管奶奶要了我一毛钱,去看马戏表演。我翻墙进去后,买票时发现我那一毛钱没有了,不知啥时掏兜丢了。很扫兴,马戏没看成;我在公园里转了转,就回家了。奶奶👵🏻问我马戏怎么样?好不好看?我瞎编了一通说:可好看了,看到了:训蟒蛇,训虎的,杂耍的,马戏表演……</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我家西边臭水沟桥附近一个柳树下,两个40多岁男子摆个小桌喝酒。桌上唯一的下酒菜是一包花生蘸,两个人推杯换盏小酒喝的那个痛快。我们几个小孩站在旁边眼馋地看着,不时地流着口水……现在看,那算得了什么?真是小菜一碟。可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算是有钱人!</p><p class="ql-block"> 一次很庆幸,我奶奶领我去盖县闫家峪舅爷家串门,我和奶奶👵🏻坐火车去的。火车到沙岗子车站,我五舅家大叔和老舅爷家二叔接的站。我和奶奶分别乘坐两个叔叔的自行车🚲来到老舅爷家。我奶奶姊妹八个,我奶奶是唯一的姐姐,七个弟弟,好一个大家族。这个姑奶奶,兄弟们都很尊敬爱戴她,倍受每个家庭地欢迎。除了二舅爷家在县城住,是城市户口;其他六个舅爷都生活在农村务农。七个舅爷属三舅爷家困难,他和媳妇分手后,自己过日子。那次去闫家峪串门,除了没有去城里二舅爷吃饭。剩余的舅爷家轮番的请我和奶奶吃饭,就连我三舅爷很要脸,也请我和奶奶吃了一顿饭(记得是我六舅奶帮做的饭)。在闫家峪我和奶奶一般都是住在:老舅爷和五舅爷家。在闫家峪子串门那些日子,我特别开心!和叔叔们在一起玩耍格外高兴。那真是:吃的好!玩的好!心情更好!</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爸爸从3301厂调到桓仁县965厂(国营新风机械厂)。那时是备战备荒,在全省各地,抽调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工人支援三线。1966年12月我们搬的家。记得当时,我爸从3301厂要来好多炮弹箱子用来装搬家物品。965厂派来一辆解放汽车为我们搬家,开车是姓郑的司机。我们头一天晚上在沈阳工办招待所住了一宿,第二天早出发奔向我第二个故乡……在沈阳工办招待所那天下午,我爸领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看完电影回到公办招待所已六点多了。那天晚上我在招待所看到了,965厂子弟学校初一十多名学生,在赵树春老师带领下,准备去北京串联接受毛主席检阅(这是爸爸和我说的)。</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八</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白雪皑皑崎岖的山路上行驶着。1966年12月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爸抱着我,我妈抱着弟弟,坐在驾驶室里,郑叔聚精会神地开着车。大约中午时间我们到达了新家!新家被群山环绕着,家的正前方就是辽宁屋脊“老秃顶子”,海拔1400多米。我家住在仙人洞山⛰️脚下的四委,身后就是很高很美的“骆驼🐫崖子”山峰。汽车🚗走了大约3个多小时,厂里来了好多人帮助卸车,一些简陋的家具安置在新建不久的砖瓦房屋里。这就是我们的新家;这就是我们工作学习开始的地方;这就是我第二个故乡——桓仁965厂。</p><p class="ql-block"> 山沟里的冬天格外的冷,“老秃顶”的风声就像火车🚞在咆哮。那年我九岁,总觉得大山后面就有火车🚞。</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安顿好了,几天后着手我上学的事。听程维京介绍三年级有两个班,他说四尧子(王世学外号)一班好,当时他们俩比较熟悉。就这样,我选择了三年一班,班主任刘老师(女的)。</p><p class="ql-block"> 四委距离学校很近,也就1000米左右,中午回家吃饭。后来我逐渐大了,为了凑热闹也带起了饭盒;我的进步和“文化大革命”有关。那时,每天早上都要搞三忠于四无献(就是向老毛头说奉承话)。我每天都主持上岗活动,后来又参加了学校文艺队,当上了班级体育委员。这样的锻炼,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我组织的班级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在学校风生水起,各项比赛活动都名列前茅!在大山里的学校,也就是农村学校。教师匮乏,我们的班主任走马灯的轮换着。教学的软硬件可怜的不得了,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当老师。体育、美术、音乐等课就是做比成样,没有像样的教学器材,七年级时我班和二班拔河竟把绳子拔断了;多么可怜的绳子啊!但是,就是在这困苦的条件下,同学们都坚持快活地学习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同学较多,最多时达到50多人。到上六年级的时候,农村的同学多数辍学回家种地去了。文化大革命掀起的跳忠字舞活动风起云涌,从工厂🏭到学校🏫每个人都在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愚昧无聊!</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条件极差岁月里,我们的同学乐观向上,业余活动丰富多彩。下课间,同学们疯狂的你追我赶相互抓人,踢毽子,跳绳,打口袋,占城,就连骑驴的游戏女同学也玩。有时,同学们利用课间暂短休息时间,把黑板放下来打乒乓球🏓……</p><p class="ql-block"> 八年级时,李树峰老师担任班主任,教我们数学。她是留校进修老师,教学不错,和我们其乐融融,师生关系特别融洽。记得,我们为了布置教室,下半夜才回家。那年,厂子下派学校🏫大队辅导员,工具科方立群来到我们班,后来他和李老师结为伉俪。为我们校外活动。0方老师付出了很多很多……方老师的宿舍我经常去。他是大连知青,下乡在桓仁八里甸子公社,抽工进到965厂工具科磨工(日本🇯🇵精密磨床)。后来,他到本溪市委党校学习留校了。他曾任过:平山区区委书记,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秘书长。方哥对我真是目濡而染,我在方哥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是我人生路上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七年级的时候,我校来了几名老师:曹云海(辽大中文系)王永清(辽师物理系)李建华(辽师中文系),这是我校建校以来振奋人心大事。三名老师都很优秀,呕心沥血给我们传授知识,我们受益匪浅。曹老师教我们语文,王老师教我们物理,李老师教我们体育;我们现有这点墨水和他们教学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曹云海老师语文课堂让我回味无穷记忆犹新。曹老师的语文课教学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就是为语文教师所生。他的板书,他的朗读,他的范文……无与伦比让人羡慕。后来曹老师调走了,走上了从政仕途。他在法库县当了一段团委书记,当了一段副县长,最后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任副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九</p><p class="ql-block"> 1967年的暑假,我坐火车回到沈阳,那年我十岁。陪伴我回来的是,四委的邻居康大爷(康建伟爸爸);我们乘厂敞篷汽车🚗到南甸再坐火车到本溪,又转乘火车🚞到沈阳。早8点多钟从厂车库站点出发,晚上5点左右才到达沈阳(那时的交通实在是不方便)。出沈阳站后,康大爷把我送上了开往铁西方向的有轨电车🚋,我到肇工街下了车,跑跑颠颠来到沈阳的家。一进屋看到奶奶👵🏻,我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沈阳,我遇上了一个惊心动魄事情。一天晚上,8点多钟🕰️。我和大哥、二哥还有附近邻里几个哥哥,在电车🚎厂对面马路牙子坐着,他们调侃着什么烟好抽。这时,来了两个流氓(十八九岁)。上来就管我哥他们要烟,话不投机没说两句,那两个流氓就动起手来,一个流氓上来就是一个飞脚踢向我大哥,另一个流氓拔出匕首,刺向高福田的臀部。刹那间,王吉华(我同学大哥,会武术,匕首随身。)只见他从后腰拔出两把匕首,刺向流氓腹部,王吉华和那两个流氓混战一起,那两个流氓见碰到对手,逃之夭夭。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撒腿就跑!我紧跟着我二哥往家跑,在孙恩钢家那趟房子后面有一堆玻璃碴子,我二哥摔在上面,两个膝盖都被玻璃划破。我们跑到家里,爷爷👴🏻问发生了什么?我们简单地说明了情况,就见我爷爷拿着一个棒子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才知道,那两个流氓遛弯,无意中碰上了我们。高福田屁股挨了一刀🔪流了好多血,到医院缝制后无大碍。被王吉华刺到腹部那个流氓,伤势一定很重,不知是死是活。当时,铁西几个医院🏥由辽革站控制,王吉华是辽革站的小头头,只要那个流氓去铁西这几个医院🏥治疗,王吉华就能抓到他们……</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p><p class="ql-block"> 勤工俭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山沟小学那几年,冬天我们全校师生上山捞柴火(为班级取暖生炉子用);搞实验田种地(不知收获的果实去到哪里?);到校办小工厂🏭劳动(生产木制电灯坐);全校动员大会战铺垫小体育场(从一委沟里搬石头,像蚂蚁搬家似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校🏫,除了劳动就是劳动,基本是不怎么上课。动不动就拉练锻炼,全校师生拉练去过华尖子公社,平顶山公社,听贫下中农作报告。记忆深的就是平顶山戴英博作的忆苦思甜报告,他小小的个子其貌不扬,说起话来黏黏糊糊,胡编乱讲,师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因为要写读后感),会场内不时地响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口号。记得,拉练的路上,每个班级的同学,都歌声嘹亮,口号震天,迈着整齐的步伐大踏步前进着……</p><p class="ql-block"> 一次,学校🏫写作班20多名学生,去暖河子煤矿体验生活。大家乘坐升降车下到地下200多米,带着矿工帽子,在头灯照射下在巷道里行进着……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怕,那不是严重违反井下安全规则吗?真是谈笑凯歌还!</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汪永家校长,宫殿华老师,薛延昌老师都不同程度受到批判和迫害。李国伟、张淑媛同学受父亲牵连,也跟着批斗和劳动改造,那时和谁说理去,真是悲哀呀!</p><p class="ql-block"> 悲惨的文化大革命害死了好多人:白宏刚的爸爸,赵伟的爸爸,李青山的爸爸都死在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1967年深秋,新风厂831派成员莫少杰领着外地831派约有30多人,来新风厂和辽革站谈判并要抢枪。记得,831那伙人坐在四委下边一堆水泥杆子上面,唱着远飞的大雁好多歌。我模模糊糊印象:一辆汽车🚗开到四委,好像是李树权挎着枪带领一群人急忙火燎地向那伙人群走去。</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晚上,在大围子学校发生了武斗。何寅昌何书记跳窗户摔断了大腿,万振扬屁股莫名其妙地被砍了一斧子。</p><p class="ql-block"> 为了庆祝🎉大联合革命委员会成立,二委、四委组建了秧歌队。我们四委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北京天安门城楼模型,需要用两个带车子推。这个作品很霸气很壮观,让人们赞不绝口。那段时间,我们白天晚上都练习秧歌;我们秧歌队有30多人,都是四委居民自发报名组成的。我是秧歌队最小的那个(那年10岁),但我的高跷踩得最好👌🏻我和王立山叔叔互动逗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叔当时扮演者刘少奇,大大的鼻子很逗人。我们秧歌队是由锣鼓唢呐配乐(是从大围子雇的)。二委秧歌队配乐是大鼓和小号。双方特色鲜明,好一个热闹!</p><p class="ql-block"> 为了制作天安门模型,谢丽君爸爸谢叔,王立山叔叔,他们俩会点木匠活,他们出的力最多做的贡献最大。再说说那秧歌队训练吧,唐庙生、董成贵、尹良财等叔叔,郝大爷、康大爷、老婊子(王世信妈妈)等等四委人,指手画脚跑前跑后忙的不亦乐乎!至今,每每提起四委秧歌队都会使我回味无穷……头些日子,和我三哥唠起四委秧歌队,他还说,我的高跷踩的最好👌🏻👌🏻👌🏻</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一</p><p class="ql-block"> 山沟里的孩子最大优点就是爱劳动。记得那几年,学校🏫上半天课的时候较多。我们放学回家,就急三火四吃完午饭和小伙伴们上山捡柴去了。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伙伴有:陈茂昆、于广平、程维京、高凤生等好多孩子。但我和陈茂昆在一起的时候较多!陈茂昆有一把小力气,捞柴禾时比较恨债,他捞的柴禾总是比我们多一些。有时因柴禾多,时而出现绳子磨断等问题,这时你就可以听到他在絮叨:上当了,上当了。但我们互相帮助,还是一起把柴火倒腾回家。那些年:春天我们上山采山野菜;秋天我们上山采蘑菇和野果;春冬我们就上山砍柴火;没有闲着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能帮爸爸妈妈干活!挑水、洗衣服、做饭(包饺子蒸馒头)收拾家等啥都会干。记得,我第一次做饭,想给妈妈一个惊喜。那天晚上,爸妈还没有下班。我把小米滔净以后就下到锅里。恰好这时妈妈进了屋,我告诉妈妈饭我做了。妈妈很高兴问我,你撒沙子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说没有啊!只见她麻利地把米掏出来,细致板牙把米淘到锅里。我恍然大悟,做饭还有这样的程序。这就是我做的第一顿饭,那年我11岁。</p><p class="ql-block"> 每年5月前后山野菜就下来了。大叶芹、猴腿、刺嫩芽、刺果棒、蕨菜……种类繁多,还有很多野菜我们不认识,就不随便采。我们采大叶芹就到老秃顶二层顶子去采!那个位置山高林茂湿润,很适合大叶芹生长。我们把采来的大叶芹捋好,扎成一把一把的,放在用树叉做的背夹里。二层顶子还有细参等药材,我们偶尔也挖点细参晾干后到供销社去卖,积攒点小钱。一委沟里小河套边盛产刺果棒和猴腿,大家都去采。采蘑菇和刺嫩芽我们就到四委后山仙人洞山和骆驼🐫崖子,蕨菜多数长在山坡的撂荒地里。</p><p class="ql-block"> 捞柴禾我们多数在四委后山:仙人洞、西北天、骆驼🐫崖子这三个地方。我们去一委沟里捞了两次柴禾,我们是奔红心柳、核头秋子去的(我们带着爬犁)。</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天,山上的野果陆续下来。我们上山采:山里红、山梨、李子、核桃、圆枣子……我和陈茂昆一起采核桃,他会爬树,在树上打或把树枝锯断。我在树下捡,真是珠联璧合,合作共赢!</p><p class="ql-block"> 在山沟上学那几年,同学们混,老师们对付。毛主席语录都是我们语文课堂教材,什么农业课呀,政治课呀,都是扯淡!</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很有意思。学校🏫从本溪师范分配来三名女老师:姓毕的老师眼睛特别大(金鱼眼)同学们给她绰号:毕大眼;朴姓的老师眼睛特别小(细米眼)同学们叫她:朴小眼;那个周老师苹果脸,一天拿腔作势,同学们背后管她叫周胖子。是不是巧合?是不是缘分?是不是让你捧腹大笑?</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二</p><p class="ql-block"> 进山的头一年因为我小,爸妈没让我上山捞柴禾。1967年初春,我就和小伙伴们开始上山捞柴禾了。我爸给我买了一把小刀锯,锯起柴禾挺快。那时不懂树的质量,专挑椴树锯,椴树木质軟好锯,但生起火来火苗不旺。后来明白了,再捞柴禾专挑硬木的捡(柞木、水曲柳、核桃秋、红心柳等)。</p><p class="ql-block"> 刚进山,四委捞柴禾的派队有如下几组:当时我妈她们没上班,自然组成了捞柴禾第一梯队;记得我妈和邻里孟婶、莽婶、宋婶等好多人每天都上山捞柴禾。后来,厂有了五.七家属工,专干卸砖、水泥、沙子,铺路等零散活,每月工资不到20元,可是她们干得劲儿劲儿的。捞柴禾第二梯队就是我们这伙了,男的有我和陈茂昆、于广平、程维京、李芳华、高凤生等。比我们大一点的有康建伟、王世信、董德利、程维北等。女孩有高凤兰、莽玉凤、莽玉华、郭艳秋、王慧荣、马玉新等。我们这伙人是在上半天课的下午或星期天捞柴禾。第三梯队就是父字辈了,大多数家的爸爸们都在星期天上山捞柴禾。每年十一国庆节放假(那时放假5天)是我们捞柴禾的最好时机。每个家庭都一伙一伙地上山捞柴禾!我们家的阵容最强,我们哥四个加爸爸,十一假日这5天就能捞出一个小柴禾垛来。</p><p class="ql-block"> 冬天捞柴禾为了省力,很多人都自制雪爬犁。我及我爸都不会做,我就斗胆地到附近农村小围子农民家“借用”一个爬犁(杏木做的,很棒实)。我们在西北天山腰下,把柴禾整理好,规规矩矩放在爬犁上,捆绑好👌🏻只见一只爬犁队伍前行在回家路上。回家的路都是下坡,我们时而坐在爬犁上,时而脚悬在空中飞舞,那个美劲儿就甭提多么开心啦!</p><p class="ql-block"> 要说捞柴禾最厉害非罗锤子(罗叔)莫属。罗叔是四川人,当过兵,小个子1.5米左右,力气很大,看看他是怎么把柴禾弄到家的?他家房山靠仙人洞山,山坡比较陡峭(坡度50°左右)罗叔把捡到的柴禾横着摆成堆,逐渐柴禾堆就像一个小山,罗叔挑选一个小碗粗的柞木棒,撬着那堆柴禾垛,往山下反复地撬动,直至把柴禾垛撬到山下。他的干法让我们目瞪口呆,没有点力气头是绝对撬不动的。罗锤子叔叔你真厉害!</p><p class="ql-block"> 一年秋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到四委后山捡蘑菇,在一个沟里松树林下有一片松蘑,我们就抢了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就在蘑菇地上边的一棵小树上有个马蜂窝,我们疯抢的动作惊动了蚂蜂,只见成群的马蜂蜂拥而出,疯狂地向我们扑来,我们就像战场上的逃兵四处躲藏。有一个叫宋建华小伙伴遭殃了,头和脸都叫马蜂蛰了。瞬时间他的脸就肿了起来,大家捡笑地逗他:你真厉害👍🏻中大奖啦!</p><p class="ql-block"> 要说四委捡蘑菇比较厉害的还是老唐头、宋建华老妈、于广平等人;有一年谢丽君一家中彩啦,她们一家在骆驼🐫崖子下山腰,碰到了榛蘑群。只见她们家全员出动,像蚂蚁搬家似地把榛蘑一筐一筐往家倒腾,太眼人啦。</p><p class="ql-block"> 在山沟的每一天,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地农村孩子一样,除了上山就是上山,大山就是我们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三</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净扯淡啦。学习好坏无所谓,只要你能干活,会来事儿,给老师们留个好印象,一切就ok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争先恐后地做好事,冬天起早到学校生炉子,扫厕所,扫学校操场,擦玻璃等等。记得70届我二哥班的王恩学、张旭东两名同学,每天天不亮就到校扫学校操场,冬天扫雪把学校外边的雪打扫的干干净净。就凭着这一点,没有下乡,直接分配到我厂当上了工人,真牛逼呀!同时进厂的男同学:王世信、邹吉森、张连志。女同学:李秀文、穆桂芳、王丽华、周淑珍、牟桂琴。进厂的这些同学,首先是,家庭出身好,父母没有历史污点,劳动态度好,学习好坏不算事儿,正符合毛主席的三好学生标准(德育,体育,智育)学习永远放在后头。</p><p class="ql-block"> 71届有几名同学挺幸运,没有下乡,直接留学校当老师了(男:康建伟、丁智明、薛世杰,女:张桂玉、李树峰、孙丽英)。好多好多优秀的学生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可悲的岁月,悲惨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72届学生,有几名同学在学校直接当兵了(李世杰,孙兴国、曹贵军、付兴国)。没有下乡,也算是幸运儿。</p><p class="ql-block"> 74,75届同学没有赶上好机会,一个不留的全体下乡,“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纯属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说说刚到大围子学校老师阵容:汪永佳中学校长,孙凤武小学校长(这里不说小学老师了);中学语文老师:宫殿华、郑作玲、石宝贵,数学老师:庞世政、赵树春、薛延昌,当时能有这个班底就算不错了。后来,曹云海、李建华、王永清三位老师加盟,学校的师资力量大大加强。宫殿华老师、石宝贵老师毛笔字,钢笔字写的不错。特别是宫老师的语文课,唾沫星子满天飞讲鲁迅的“故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喜欢宫老师上课,讲的不错也挺逗哏。说起庞世政老师的数学课,都说他讲得好,我没有感觉。也可能是他讲的那段是珠算,视图课和数学八竿子打不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庞老师很乐意挖苦学生,什么大大脑袋挎个书包,拎个饭盒,就是来混饭吃的,埋汰学生的话随口就来。我们上九年级时,有个李庆余老师(是个右派)上课动不动就给同学们唱段京剧样板戏。那时同学们本来就不愿意学习,他这一唱,可想而知同学那有心事上课。坑人那!</p><p class="ql-block"> 我们童年到少年时光的学习,就是这样过来的。那些“名副其实”的可爱的园丁耽误了我们最佳地学习时光。但我觉得,一切一切都不是他们的错误。就是那场最可恶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四</p><p class="ql-block"> 山沟的文化生活极为匮乏,小时候看个露天电影是最大的奢侈。一次,在三委桥下看电影“小兵张嘎”;正演到嘎子烧炮楼,大围子老车家就着火啦!人们放弃了电影,直接奔5里外的大围子方向跑去。大火吞噬了车家三间草房,当县里的消防车跑了近百里的路程到达火灾现场时,大火已被当地老百姓扑灭了。侥幸的是,大火只是烧尽了车家的家当,没有人员伤亡。</p><p class="ql-block"> 仙人洞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我们放学闲暇玩耍时就到那里。仙人洞距地面50多米,大小洞四五个。大洞面积很大,可容纳1000多少人;大洞深处右上角有个小洞,可延伸数百米,洞里有个近6米深的陡峭断崖,用绳子可以下去,可继续往前走……我们小时候拿着自制的火把,走到那断崖边就没有胆量下去了。大洞上面👆🏻4个小洞,特别是左侧叫黑瞎子的洞(据说是黑瞎子巢穴)很险峻我们都进去过。仙人洞不仅仅是我们小孩👶🏻玩耍之地,也是大人们探险游览的地方,我厂很多很多人都在仙人洞照相留过影。</p><p class="ql-block"> 在四委,我们小孩子同大孩子一起晚上捉迷藏。首先,把所有的参与者,按人均力量搭配分成两伙。一伙人瞬时间跑到各处藏起来,另一伙分散开拉网式搜索。那时,有的藏在柴禾垛里;有的藏在黑暗角落;有的藏在犄角旮旯……伙伴们绞尽脑汁藏啊,搜啊,好不热闹!最有意思的是,四委新盖了一个厕所,没有正式使用,一个叫姜力青的大哥哥(他是暖河子煤矿采煤工人)只见他躲藏在大便池通道里。当时看到他那个狼狈样,让我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每到冬天,我们就玩放冰车,放爬犁。我们的冰车从后山脚下一直能放到四委下边那个小桥(能有500多米);放爬犁从仙人洞山半山腰100米处往下放,因为那山特别陡峭,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略微有点胆量的只能在30米处往下放。有个来大胆(来德一,我厂工人)天不怕地不怕,他就到最高处往下放。大家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目不转睛注视着他。只见他岿然不动,稳坐在爬犁上像个勇士,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从山上直冲下来。他成功啦,我们为他欢呼雀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来大胆骑自行车从四委大桥跟随一辆解放卡车向四委方向驶来。由于飞驰汽车带起的滚滚浓烟,眨眼间在我们大家面前驶过。只见陈振忠冲向浓烟中,一分钟后谁也没想到,来大胆从下边推着自行车🚲上来了,大家惊讶😲看着他,很后怕!他就掩藏在那滚滚的浓烟里,陈振忠再早一步进入,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小围子有个养鱼池,长50米宽20米,是小伙伴们的“游泳大世界”。夏天,我们经常去那洗澡。我所谓的游泳就是在那里学会的!扎猛子,搂狗刨,仰泳花样繁多,小伙伴们在水里打水仗更是别有一番热闹。</p><p class="ql-block"> 1969年965厂俱乐部建成了!从此,我们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厂先后成立了:厂文艺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同时还有羽毛球🏸,象棋比赛。厂每年春季举办一次运动会;三大球工会每年组织一次比赛;半个月可以看上一次电影;每年可以看到两次厂文艺队和学校文艺队演出。</p><p class="ql-block"> 有了电影院,为各大文艺团体来厂慰问演出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兄弟单位文艺队经常来我们厂演出。辽宁歌舞团,本溪歌舞团曾经各来过一次。桓仁县样板戏学习班来过两次:一次是演“沙家浜”,一次是演“杜鹃山”;演出格外成功,轰动了整个965厂!</p><p class="ql-block"> 四委大桥,三委大桥。是965厂职工家属及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当年我们对这两座桥很羡慕,它是最美的景点之一。那种感觉,不亚于现在的珠港澳大桥🌉。如今回首那两座桥,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可怜。就是这很不起眼的两座桥上,留下了多少新风人的脚印👣留下了多少新风人的倩影;留下了多少新风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五</p><p class="ql-block"> 四委有个老唐头(当年50多岁),我们大家都叫他“唐大爷”。这个老头挺厉害,游泳、捞柴禾、捡蘑菇、采山菜……都是一把高手。他有个特点:会讲故事!我们这些小孩及我大哥那些大孩都愿意到他家听故事。在他家的小屋里(几平米),大家拥挤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他胡编乱讲。他的黄段子很多,这也是大家愿意听的缘故。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放屁的”那个段子:说在一个庙会上,一个漂亮女子突然放个屁,大家都在议论着谁放的屁?那女子满脸通红低着头,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个墙缝钻进去。就在这时,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大声的说:屁是我放的。人们的议论自然消失了!在女孩回家的路上,巧🈴地碰上了那个男子。她很羞涩的谢谢那个男子,他们一起走到一片高粱地旁,女孩为了答谢男子,他们一起钻进高粱地热火起来。这时,男子一个随从在找那男子大声呼喊着:你在干啥呢?只听到高粱地里传出男子声音:我在✘放屁的呢!类似这样的段子比比皆是,老唐头很骚性。</p><p class="ql-block"> 老唐头没有老伴,没事就用这种方式发泄自己。后来他出了事,他把四委邻里的小女孩给玩了,有几个小女孩让他给干怀孕了。最后他以强奸幼女罪被判了7年刑!</p><p class="ql-block"> 1968年,1969年四委出了两个“骇人听闻”事件。一件事儿,新建的厕所墙壁上出现了“打到毛主席”的反动标语。厂保卫科进行了细致的盘查,大约经过一周地走访调查研究,最终锁定了目标:冯广顺。当年的他也就10岁多一点,他为啥写反动标语,是来源于当年他妈妈被批判(他妈妈出身不好)。保卫科同志经过多次笔体对照,再三找他谈话,他最终他不得不承认是他干的坏事。</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是,四委在一周时间发生了四次火灾,火灾的起火点都是在堆放的松树桡垛子里。大冷的冬天,寒气袭人,每次着火🔥都是在上午10点之前。人们提心吊胆,猜疑着谁干的?厂保卫科特别关注,下大力气精心盘查,走访街道到处寻访。最后在一个孩子口中确定了嫌疑犯:崔洪殿!他当时11岁,父亲经常打骂母亲和他姊妹,心里扭曲,以放火🔥释放压力和不满。</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今天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事情发生后,他们两个在学校受到了批判教育,年龄太小了,没有什么处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六</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厂居民掀起了一场养猪风暴。为了改善伙食,有点油星⭐,有很多家庭都养了猪🐷。我们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看到一个小猪崽被围困在栅栏里,很可爱!我好奇地打开栅栏门,小猪🐖迅速地跑了出来,只见它飞速的向外跑,我在后面紧追不舍。大约跑了200多米,在四委道下大地里被我抓住(那时我跑的很快)。</p><p class="ql-block"> 我们给它建设了猪舍,每天和妈妈细心的照顾它,给它洗澡梳头,想方设法让它吃好早日长大。我和妈妈上山撸椴树叶放在缸里发酵,给它煮菜放些苞米面,还有豆饼和豆泊(大哥从县里搞到的)。在我们呵护喂养下小猪天天在涨分量!一次小猪生病了,我们找来兽医给小猪打针💉,一周后小猪痊愈了,我们很高兴!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喂养,小猪涨到120多斤,可以吃肉啦。杀猪那天,我爸把关系好的邻里请到家里大吃了一顿,大家推杯换盏好个热闹;可怜的小猪被大家吃光了。剩下一个小腿(是特意给盖县爷爷奶奶留的),还剩点就是猪下货之类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要说养猪🐷,最厉害的就是李树峰老师的妈妈。她老妈养猪很有章法,喂食特别细腻,每到猪要出栏的后期,她半夜起来给猪喂一碗黄豆,她喂得猪都长到600多斤,是文明全厂养猪状元。</p><p class="ql-block"> 为了点油水,我们大半夜起来到小饭馆排队买油条;为了点油水,想方设法买到黄豆去榨油;为了点油水,我爸出差去北京我姨提前半个月买肉耗油等待着……艰苦的岁月造就了新风人勤劳,节俭,穷则思变的良好品质。</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七</p><p class="ql-block"> 写着写着想起了1971年三十晚上那件事。都说三十晚上一夜不睡觉厉害👍🏻,那年三十晚上我们做到啦。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在李旭家(他家其他人春节期间到哪串门去了)有崔恩强、赵利祥,我们四个人海阔天空,东扯葫芦西扯瓢,整整熬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四点多钟才回家,终于熬了一宿,“厉害”呀!我回家整整睡了一上午。后来想想,存属于扯淡找罪受!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书也很少,只有大家在一起聊天侃大山。每每过大年多数孩子吃的跑肚拉稀,全年的油水都在肚里,还有个好,不坏肚子才怪呢!</p><p class="ql-block"> 在山沟那些年过春节,家家户户的人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年,好一派北国风光。当地农村的秧歌队,踩高跷、跑旱船、地蹦子等五花八门的表演让你目不暇接开心快乐!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夜晚,仙人洞村地蹦子花灯队,扭🉐那个好👌🏻让我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八</p><p class="ql-block"> 我的文艺细胞是老天恩赐的。初露锋芒应该是跳忠字舞!那时全国上下一盘棋,都在跳忠字舞,以此表达对毛主席忠诚和爱戴。我们学校也是如此,课间休息各个班级都组织跳忠字舞。同学们围个大圈,伴随着学校统一播放的音乐欢快地跳着,挺有意思。我的舞蹈是最棒的!受到了学校广大的师生关注。</p><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天,学校🏫成立了文艺队我被选上。当时有:王世信、姜健、李秀文、汪喜云、梁秀艳、井丽敏、王慧荣等,还有很多人我记不太清了;我是最小的。当时王世信说我比王长泰个高(实际我没他高)就把我选上了。记得去时学跳个舞蹈,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王世信教我跳蹬沙轮步。这个文艺队成立不久,也没有什么演出,就不了了之了。1969年学校🏫又重新组建了文艺队,这个文艺队一直坚持到1975年我下乡而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学校文艺队肩负着丰富厂文化生活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外事活动任务。我们每年要在厂俱乐部为职工和家属演两次文艺节目!为了协调关系,我们先后去过:宽甸部队,六道河子,八里甸子,大四平,暖河子,新华厂等多个单位演出,并参加了桓仁县中小学文艺调演。</p><p class="ql-block"> 学校宣传队队员,男:王长泰、宋军、高伟杰、孙胜东、陈茂昆、任宏生、刘凤武等;女:王慧荣、井丽敏、李淑艳、张彩俊、贾桂荣、陈雨芬、井丽君、崔淑荣、蒋雅清、许晓慧、孙淑艳、李伟等。还有一些队员在队里时间较短,汪喜云、李秀文那时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帮助化妆和排练。学校文艺队主要负责人是石宝贵老师,编舞是张晓芬老师(厂派下来的)。乐队开始是学校自己的(石宝贵老师、秦立伟老师、邹吉深、戴世元、闫国庆、刘新民等);后来由厂乐队为我们演出伴奏,文艺队主要负责人是王鹏生。73~74年我在厂宣传队演出了两年,75年我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校文艺队的7年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记得有一次,石宝贵老师让我独唱,当时我的确不好意思,就没有唱。这下石老师对我耿耿于怀,他不是做你思想工作,而是放弃你不用你。我的嗓子的确不错,那时他如果鼓励我培养我,我可能是一名很好的独唱演员(如今60多岁的我偶尔k歌一曲)。</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排练新疆表演唱,选演员时,石老师就不用我,宋军和高伟杰参加了排练。可是高伟杰根本不行,胜任不了这个角色,在邹吉深的强烈要求下换上了我。这个节目很惊艳,两个小孩扮演新疆大叔,骑着毛驴载歌载舞歌唱解放军,受到了广大观众鼓掌好评。</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在大围子学校排练节目,我在去学校的路上,发现路旁一块地里有很多土豆。我跑到学校,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我们很多同学到地里捡了很多土豆。后来那家地的主人来了,说在起土豆时下雨了,地里的土豆根本没有起完。我们把一部分土豆归还了农民,自己又留了一些,在水房蒸锅里蒸熟后,大家美餐一顿。</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份文艺队的全体人员集训,住在厂俱乐部舞台上,30多号人生活在一起其乐无穷。我们吃饭到厂大食堂,在俱乐部生活排练半个多月。我们每天很早起床练功:吊嗓子,背台词,压腿,踢腿,翻跟头,练下叉就将两个大长椅子摆开在上边使劲的压。文艺队能翻跟头的有三个人:高伟杰、宋军和我(那时都是自己大胆练习,没有老师教练,我们只能翻前手翻,据说后手翻要比前手翻容易,可是我们谁也没有敢尝试过)。我在文艺队是台柱子,说、唱、跳样样可以。特别是对舞蹈情有独钟,理解曲子理解歌词从骨子里往外跳,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辈子比较遗憾就是没有机会从事舞蹈专业。我对乐器一点也不感兴趣,从来没有实打实的学习过。这可能是和我不会识谱有关系,直到今天我也不会识谱,说起来挺叫人笑话。</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天,大家在舞台上你追我赶抓人玩。王慧荣跑着跑着,不知是谁把一个椅子放在了舞台边,只见她从大幕跑出来,一点反应都没有,抱着那把椅子掉到舞台下边,还好只是下巴撑破了一点皮儿没啥大碍。</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们排练了一个忆苦思甜的短剧。许晓慧扮演一个穷人家放羊的小女孩,受尽了地主老财欺负凌辱。她演的很投入,很成功!记得,演出那天,台下的观众群情激奋高喊着: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毛主席万岁等口号。台上台下互动着,演出效果极佳。</p><p class="ql-block"> 197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带妆彩排,准备去部队慰问演出。那天晚上,在彩排即将开始时。突然接到通知停止彩排,厂子基建科被洪水冲了,我们看到咆哮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疯狂而下,很多地方被洪水冲的一片狼藉。那一年的洪水的确很大,但没有影响我们去部队慰问解放军叔叔。</p><p class="ql-block"> 学校文艺队看上去很不起眼,但是她对我锻炼很大。是她给了我自信,是她增强了我的胆量,是她为我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年那月那日很多很多故事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十九</p><p class="ql-block"> 在新风学校从74届开始,各类体育比赛:二班都胜过一班。唯独我们75届一班能够战胜二班。那时,我是一班的体委,各项活动都组织的有条不紊,把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队列训练,步伐整齐,口号响彻云霄;篮球比赛二班输得心服口服(男队员:李军、梁北春、杨世清、王世学、白宏刚、郑兰周和我等;女队员:蒋雅清、高凤兰、孙常芹、李坤、张玉凤、闫敏等;)上述同学也是田径赛场上的主力队员。短跑男运动员:梁北春、杨世清和我,接力4✘100米我们三人加上李军;4✘200米,4✘400米孙国权和王世学有时也上场;孙国权后来长跑成绩不错。短跑运女动员:蒋雅清、李坤;4✘100接力,4✘200接力高凤兰、闫敏、孙常琴、张玉凤也分别上场。 1974年学校运动会。4✘400男子接力,74届和我们75届同场竞技。我们班:杨世清、梁北春、孙国权和我组成的接力队,所向披靡勇夺第一(并超过第四名一圈200米)。回想起以前班级体育活动那些事,我特别感谢以上同学的支持捧场!同时也感谢班级全体同学的加油摇旗呐喊!今天,白宏刚、郑兰周、高凤兰、梁北春、李坤已不在人世,远离我们走进天堂……愿我们健在的同学们幸福安康!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文化课学习是配角。学校不是到农村劳动,就是到工厂🏭学习锻炼。一个个小小的年纪不学习,除了劳动就是劳动,真是不务正业,谈笑奏凯歌。当年,学校🏫的体育课挺霸道,李建华老师是体育组组长。他本身是学文的(辽师中文系毕业),不知怎么让他主抓体育工作,不可思议。李老师工作很认真,干啥事都叫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学校领导很给他面子,一切为体育开道让路。学校开展队列会操,不亚于部队操练。声势浩大,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在他的主抓下,学校成立了体操队。并在俱乐部为厂职工家属做了汇报演出,收到了不少的掌声。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稍有点遗憾的是:体操队找我参加我没去;让我领操我没干;军鼓队让我打大鼓我没同意。回想起来都是我的问题,现在看不管干啥都是一种锻炼。体育课增强了我们的体质;加强了我们的纪律;提高了我们团结向上的集体精神。我热爱体育活动!我热爱老师和同学!</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我啰里啰嗦地写了十九个段子,确确实实有点长。朋友们:浪费一点你们的时间,就把她当做一部短篇小说看吧!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我想,这些故事也许曾经也发生在你们的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