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餐后驱车至巴黎老城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来到闻名遐迩的凯旋门。凯旋门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凯旋门全部由石材建成,高48.8米,宽44.5米,厚22米,中心拱门宽14.6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花饰浮雕。在这些巨型浮雕之上有六个平面浮雕,分别讲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浮雕惟妙惟肖,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们的倾心作品,这些史诗般的作品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那四副大浮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幅《马赛曲》(出征):描绘的是威武雄壮的义勇军于1792年高唱《马赛曲》出征的光辉场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幅《拿破仑凯旋》(胜利):描绘的是拿破仑大捷归来后举行庆祝胜利仪式的欢腾场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幅《共和国》(抵抗):描绘的是共和国面临战争被迫反抗,正在生离死别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幅《1815年的和平》(和平):纪念当年缔结的《巴黎条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黎市区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其中最著名的是香榭丽舍大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榭丽舍大道东起巴黎的协和广场西至凯旋门,地势西高东低,全长约1800米,宽100米,是巴黎大街中的女王,她被看作是巴黎最美丽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道两旁种的都是梧桐树,树形做了精心修剪,呈长方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协和广场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埃及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赠送给查理五世的。方尖碑是由整块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出的,上面刻满了埃及象形文字,赞颂埃及法老的丰功伟绩。广场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喷泉,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法国的 8 大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协和广场,发现正在进行施工,不能入内。就围着广场走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喷泉也因维修不喷水</p> <p class="ql-block">离开协和广场,走向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上午天都阴沉沉的,还滴了几点雨。出了协和广场,天逐渐放晴了。走了没多远就到达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这座位于法国巴黎的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收藏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的东立面展现了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的盛期古典主义风格,体现了绝对君权时代的建筑美学。其柱式构图简洁而和谐,主轴线清晰,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立面设计采用巨柱式与基座式相结合,巨柱式贯通两层,第一层采用基座设计,显示出其结构的合理性与美观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的立面设计分为横三段和竖五段,以中央为中心对称,展现出古典主义的端庄与雄伟。内部空间与装饰则融合了巴洛克风格,展现出奢侈与豪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的建设始于12世纪,历经多个王朝的扩建和改造,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宏伟建筑。其建筑风格和艺术收藏,不仅是法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的建筑特色,无论是其古典主义的外表,还是内部空间的奢华装饰,都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广场边上还有一座凯旋门,这是卡鲁塞尔凯旋门。是为纪念拿破仑·波拿巴在1805年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的胜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其名称“Carrousel”源自卢浮宫前的卡鲁塞尔广场(Place du Carrousel),历史上曾是皇家马术表演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广场的三角玻璃建筑是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采用三角形几何形态和高透光玻璃幕墙,成为连接现代建筑与古典宫殿的标志性结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玻璃金字塔由钢构框架和玻璃幕墙构成,三角形棱线形成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既体现现代建筑美学,又与卢浮宫的历史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其设计融合了埃及金字塔的几何形态与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通过玻璃材质实现自然光的引入,改善了地下展厅的采光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卢浮宫扩建工程的核心部分,该建筑既是博物馆的主要入口,也是地下商业服务区的自然采光核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玻璃金字塔建成后曾被部分人非议,但现在越来越被人接受。</p> <p class="ql-block">进入卢浮宫的地下空间,才感受到玻璃金字塔的巧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由讲解员领着,进入艺术殿堂。先由一个讲解员专门讲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古希腊雕塑《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之一,由阿历山德罗斯创作于公元前150年左右,1820年在希腊米洛岛被发现,后由法国购得。雕像高203厘米,以大理石制成。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的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观察雕像的中间,就会发现,她并不是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成的。是先分上下两块雕刻好,再结合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件镇馆之宝,《胜利女神像》。希腊化时期的杰作,约创作于公元前190年,展现了希腊女神尼凯站在船头的动态形象。雕像高约9.2米,通过衣纹的刻画传递出运动和情绪的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镶满宝石的王冠</p> <p class="ql-block">王后所戴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又换了一个讲解员来讲油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最大的油画是保罗·委罗内塞创作的《加纳的婚礼》(又称《迦拿的婚礼》或《迦南的婚宴》),尺寸约为9.9米×6.6米,占据整面墙。</p> <p class="ql-block">这副画就在《蒙娜丽莎》对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件镇馆之宝《蒙娜丽莎》。达·芬奇创作于1503年至1506年,描绘了佛罗伦萨女性丽莎·格拉迪尼的微笑。画作以“sfumato”技法著称,色彩过渡自然,成为艺术史上最神秘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画曾于1956年被盗,但最终被追回并重新展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画尺寸为纵77厘米、横53厘米,在人头攒动的大厅里显得很小。看此画的人太多,要排着队,很长时间才能走到画跟前去。只好远远地拍了几张照片,不太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三件镇馆之宝都看了。三个残疾的女人,维纳斯无臂,胜利女神无头,蒙娜丽莎据传有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法国】大卫,1815年。作者历时两年才完成的画作,忠实记录了拿破仑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整幅画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浮宫的油画珍品众多,我们只能跟着讲解员走,定是漏掉很多。我于十几年前来过巴黎一次,上次在卢浮宫看到的印象极深的几副画,这次都没看到。如:米勒的《拾穗》,《自由引导人民》,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等。从网上下载了附在下面。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说来大多数人(包括我)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穗》,【法国】米勒,185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描绘的是在已经收割后的田野里,三个贫苦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三个农妇神态疲惫,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骄阳烧烤着的大地上寻找失落的麦穗。讽刺的是背景里堆成小山似的麦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由引导人民》,【法国】德拉克洛瓦,183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画反映了1830年革命,作者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园中的圣母》,【意大利】拉斐尔,1507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一个同行的老师特地给我介绍了这副画,至今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杜萨之筏》【法国】席里柯,约1818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初,法国海军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马雷任远洋船“梅杜莎号”的船长,这艘巨型船在驶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遗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员,生还者只有15人,上岸后又死去2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再一次感受玻璃金字塔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饭在离卢浮官方不远的一家中餐馆用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饭后去坐塞纳河游船。去的路上,尽是好看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