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看到:黄色的书脊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仿佛沉淀了数百年的智慧在静静诉说。翻开这本《永乐大典》,纸张虽已泛黄,却依旧坚韧,字迹工整如初,仿佛时光不忍侵蚀它的风骨。站在这本古籍前,我仿佛听见了明朝翰林院中笔墨沙沙的声音,看见了无数文人墨客伏案疾书的身影。这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关于文化传承的厚重篇章。</p> <p class="ql-block"> 浅棕色的封面,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从容的老者,静静躺在展台上。书脊上的“永乐大典”四个字,依旧清晰可见,仿佛在向每一位驻足者讲述那段辉煌的过往。它曾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被誉为“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巨著。它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堪称典籍的宝库。许多失传的文献、珍贵的典章制度,正是借由它才得以流传至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 红色展板上的文字,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永乐大典》的形制与装帧之美。展板下方,两本打开的书页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它的灵魂——那些工整的笔迹、清晰的版式,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与执着。我站在展板前,细细品味着“黑栏”“天头”“地脚”这些术语背后的匠心独运,仿佛也走进了那个讲究细节、追求完美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的命运,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它曾是明朝宫廷的珍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离失所。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也散落世界各地。然而,正如那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努力下,它终于逐渐回归故土。国家图书馆如今已成为《永乐大典》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让它在这片土地上重焕光彩,成为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始修《永乐大典》的过程,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承的传奇。几位重要人物的画像,仿佛在向我们讲述那段历史。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时光淡忘,但他们的努力,却在这部巨著中得以永存。</p> <p class="ql-block"> 当然重点介绍朱棣父亲朱元璋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图表前,我看到了《永乐大典》回归的轨迹。从1939年到2013年,每一根柱状图都是一段故事,记录着它从流离到重聚的历程。那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是几代人不懈的追寻。正是这些努力,让这部巨著得以重新汇聚,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近代人张元济对《永乐大典》回归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傅增湘,这位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他的名字与《永乐大典》紧紧相连。他不仅藏书丰富,更在版本学、目录学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努力,让这部巨著得以保存,也让更多人得以窥见它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在一张《永乐大典》的纸张纤维图前,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它的质地。纸张虽已泛黄,却依旧坚韧,纤维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与工艺。这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段关于古代造纸术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鲁迅,这位近代文学巨匠,也曾为《永乐大典》的回归出过一份力。1912年,他协助将这部巨著入藏京师图书馆,为它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身影,与这部书的命运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翻开《永乐大典》的一页,我仿佛走进了古人的世界。页面上方有详细的注释,下方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旁边还有“东”字韵的标注。这种严谨的布局,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也让我对这部巨著更加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在一张古代文人交流的画卷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几位身穿传统服饰的文人围坐在一起,一人手持卷轴,神情专注地讲解,其他人则认真聆听。庭院中绿树成荫,古色古香的建筑映衬着他们的身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我想,或许当年编纂《永乐大典》的文人们,也曾如此围坐,共同探讨着如何将天下典籍汇于一册。</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的版式之美!</p> <p class="ql-block">在一张现代建筑的图片前,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庭院中的建筑虽已不同往昔,但那份宁静与和谐依旧。我想,这或许正是文化的延续,是古与今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建筑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载体。《永乐大典》的编纂,正是在这座宫殿中完成的,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智慧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在一幅描绘古代场景的画作前,我仿佛看到了《永乐大典》诞生的过程。文人们伏案疾书,笔墨飞舞,一页页文字在他们的手中诞生。这不仅是一部书的诞生,更是一段历史的书写。</p> <p class="ql-block">“合古今而集大成”,这不仅是《永乐大典》的宗旨,也是它的真实写照。它将古今典籍汇于一册,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种宏大的视野,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在一幅描绘明朝官员的画像前,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骨。身穿红色官服、头戴黑色官帽的人物,神情庄重,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忠诚与担当。他的名字或许已被历史淡忘,但他的精神,却在这部巨著中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 大典中,在一幅描绘古代建筑的画作前,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恢弘与庄严。这些建筑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见证。它们见证了《永乐大典》的诞生与流传,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明世宗朱厚熜,这位皇帝的画像依旧威严。他不仅是《永乐大典》的守护者,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象征。在他的统治下,这部巨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在一幅描绘古代城市繁华景象的画卷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桥上舟船穿梭,热闹非凡。这幅画让我想到,《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典籍,它还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是历史的缩影,是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典》的插图,是它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人物肖像到器物,从宫室建筑到山川地图,每一幅插图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它们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容,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解缙与陈济,这两位明朝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名字与《永乐大典》紧紧相连。解缙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陈济则是“两脚书橱”,他们的学识与才华,为这部巨著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姚广孝,这位明朝的高僧,他的画像庄重而威严。他不仅是成祖的重要谋士,也是《永乐大典》编纂的推动者之一。他的贡献,至今仍被后人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