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仿名家山水画胜赏

易闻·逸文

前言 <p class="ql-block">纯出乎兴趣,通过让AI学习中国画坛不同山水名家之风格,摹绘出个性鲜明的山水画,同时探究它在绘画方面的理解程度和进化程度。</p> 样本 <p class="ql-block">先令其勾勒一幅构图简单的画作,以水墨为基调,要求画面具备峰、林、岚、瀑、潭、亭、径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元素,作为模仿的基础样本。因需模仿不同的名家,而各家的构图风格迥异,故样本构图但取折中,以方便兼顾。同时为能准确呈现不同的画风,特赋予它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它创作时可自行对细节元素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取舍。</p><p class="ql-block">拟选定样本如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为仿作,按所仿画家年代排序:</p> 顾恺之 <p class="ql-block">东晋画家,六朝四大家之一。才绝、画绝、痴绝,世称“三绝画祖”。他的《庐山图》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惜已失传。其绘画风格线条精细绵密,如春蚕吐丝,设色古朴,注重以形写神展现山水神韵,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p> 张僧繇 <p class="ql-block">南朝梁画家,六朝四大家之一,“没骨山水”画法的开创者,典故“画龙点睛”的主人公。其特点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彩描绘画面,注重色彩的融合与过渡,营造出自然、灵动、富有层次感的山水意境。</p> 展子虔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至隋代画家。创立“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开创了魏晋至隋唐青绿山水画的新局面,被誉为“唐画之祖”。其《春游图》为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p> 李思训 <p class="ql-block">唐代书画家,唐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称“小李将军”),其山水画称“李将军山水”。师承展子虔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笔格遒劲、金碧辉映、意境奇伟的“青绿山水”与“金碧山水”风格,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时人有“国朝山水第一”之评,明人董其昌尊其为“北宗”画派之祖。</p> 荆浩 <p class="ql-block">五代后梁画家,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用笔融入篆隶书法的骨力,线条坚凝挺峭;用墨首创“水晕墨章”技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山石的层次与光影。开创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p> 关仝 <p class="ql-block">五代后梁画家,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宋初“三家山水”之一。早年师法荆浩。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人称“关家山水”。画风朴素,简括动人。</p> 董源 <p class="ql-block">五代南唐画家,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北宋三大家之一,南派山水画(即江南水墨山水画派)开山鼻祖。初师荆浩,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所创皴法,状如麻皮,世称“披麻皴”。</p> 巨然 <p class="ql-block">五代、北宋初画家,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早年于江宁开元寺出家,学画山水,师法董源,同为南宗画派的中坚,并称“董巨”。初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晚年渐趋淡泊,追慕自然。</p> 郭熙 <p class="ql-block">北宋画家、理论家。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善画雪景。独创“卷云皴”表现北方山石质感,画树蟹爪枝笔法技法独树一帜,又提出“三远构图”理论,融合自然观察与文人意趣,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范式。</p> 王希孟 <p class="ql-block">北宋画家。少年天成,极具绘画天赋。十余岁入宫,在宋徽宗的亲授点拨下,画艺精进,超越矩度。十八岁时,用半年时间,绘就《千里江山图》,为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独领风骚。徽宗慨叹:“朕十八岁时,断然画不出此等青翠河山,此方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未几逝,年仅二十余。</p> 李唐 <p class="ql-block">宋代画家,“南宋四大家”之首。两宋之交的绘画巨匠,开创“斧劈皴”。宋画第一,南画之祖,有“两宋山水,一代李唐”之誉。其江南山水画常采用“一角”、“半边”式构图,突破了传统全景式构图的束缚。色彩运用以水墨为主,辅以少量淡彩,营造出清新自然、简淡悠远的氛围,契合江南山水婉约含蓄的气质,对南宋画派影响甚大,被誉为“南宋画院开山祖师”,也为元明清时期江南山水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p> 赵伯驹 <p class="ql-block">南宋画家。宋朝宗室。尤善青绿山水,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p> 黄公望 <p class="ql-block">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山水第一长卷。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笔墨简洁,皴法苍润,色彩淡雅,意境空灵。</p> 吴镇 <p class="ql-block">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山水师法董源、巨然,用墨湿润苍郁,点苔丰富,布局开阔深远,韵味古朴。创造的“湿墨法”,使画面有“幛犹湿”之感,自成一派,为后人推崇。</p> 倪瓒 <p class="ql-block">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元代文人画巅峰代表。其山水画简淡空逸,尤擅留白,惜墨如金,融合禅宗哲学与文人意趣,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范式。</p> 王蒙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画家,元四家之一。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湿润感,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见长,画面布局充实,结构复杂却不失条理。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湿互用,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p> 沈周 <p class="ql-block">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吴门四杰、天门四杰)之一,吴门画派创始人。早年宗法王蒙,上溯至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晚年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磅礴、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p> 周臣 <p class="ql-block">明代画家。师从吴门画派先驱陈暹,主要承袭南宋院体技法,取法李唐派系。其山水画巧妙融合了“院体画”的工整细腻与“文人画”的意趣横生。所画山石坚凝如铁,笔法刚劲峻峭,章法严谨,技艺纯熟。</p> 文徵明 <p class="ql-block">明代书画家,明四家之一,吴中四才子(又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初师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与沈周共创“吴派”,继之成为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其山水画刚柔并济,在笔墨运用、构图布局和意境营造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展现出一种典雅、秀丽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p> 唐寅 <p class="ql-block">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明四家之一,吴中四才子之首。绘画师从周臣、沈周。其山水画融合南北宗技法,既有北派的刚劲雄健,又有南宗的温润秀雅,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p> 仇英 <p class="ql-block">明四家之一。山水画初师周臣,取资南宋院体山水画风,形体坚实,笔墨劲健酣放,以水墨淡彩和小青绿为主,取实景加以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中具明快清朗之格。</p> 王时敏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画家,明末“画中九友”之一,“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之一 ,“清六家”之一。善画山水,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被视为山水正宗。其画得黄公望墨法,笔墨含蓄,干湿浓淡相间,苍润松秀,浑厚清逸,在清代影响极大。</p> 朱耷(八大山人)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画家,明宗室,“清初四僧”之一。中国画一代宗师。山水画承黄公望、倪瓒,自创冷逸风格。多写残山剩水,意境荒寒萧索,笔墨简练雄奇,折射出国破家亡后的孤傲不羁的心境。其独特画风对后世写意画影响深远。</p> 刘海粟 <p class="ql-block">近现代画家、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山水画融合中国传统技法与西方光影处理手法。晚年运用泼彩法创作,色彩绚丽夺目,气格雄浑。将青绿山水与水墨写意相结合,通过水墨浓淡与虚实变化形成“烟云吞吐、迷茫空蒙”的意境。</p> 吴冠中 <p class="ql-block">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独创的“彩墨画”章法别致,常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善于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诗情画意,色彩运用大胆丰富,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p> 后记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也是一次饶有意趣的体验。说是让AI学习名家绘画风格,更多时候是我学习,然后让它按照我的意图去完成作品。本质上,这是一个双向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于我,首先是要学习和揣摩名家风格,然后通过总结,“翻译”给它听。它呢,先要学习准确理解我的意图,然后再把它准确“翻译”成具体的图像。</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和AI交流,就像开盲盒,有时会给到你意外的惊喜,有时又会在阴沟里翻船,你无法确定哪些语言是它能理解的哪些又不是。比如有一次,我让它在某个特定位置画一个亭子,它东腾西挪就是不肯在我指定的位置画。没奈何,我只能采用一个笨办法,在指定位置画了个标记,告诉它画在这里,心想这下总该没问题了吧?它满口答应,结果还是画在他处,并且还在那里画了个和我一模一样的标记。人工智能果然智能!我哭笑不得,只好投子认输。还有一次,让它把一行大雁改成人字形排列,结果它改了多次还是一字形,都把我整郁闷了。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也许一个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在它的语言系统里,根本就无法理解。相信这些问题以后都有办法解决的,只是我目前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对于它所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而已。</p> <p class="ql-block">一来要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所需,二来要检验它是否准确理解。如果反馈的结果表明它理解有误,就要尝试换一种说法来和它继续沟通,直至达成契合。所以一幅画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前后修改二三十次是家常便饭。比如倪瓒那幅,看似简单,实际上全部推倒重来过两次,累计修改了百余稿。</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如此,乃因倪瓒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常用“一河两岸”的构图留白。而囿于样本构图所限,无法实现,只能转而尝试其他各种变通方法。最后想到以横断的云岚替代“一河两岸”的构图,来间接展现其留白风格,以期达到神似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其他的仿作,在创作中多少都碰到类似问题。限定样本构图进行二度创作,本身就像是命题作文,看似一视同仁,实则未必。好比一个写长篇小说的大作家,你让他限定字数写一篇作文,他就未必能胜过一个高中生。因此更多时候,仿作只期展现神韵,而未必都能在形似上达到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回顾仿作的修改过程,也是颇有意思的一件事。以八大山人为例,其画中展现出来的冷寂萧疏的意境,令人过目难忘。撷取几个标志性片段,来看看它向着这个意境演化的主要历程:</p> <p class="ql-block">一步步简化,相继去掉远山、树木、亭子等,形成空旷萧索的意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唯在右下角山石上多添了一只鸟。最</span>后一张图,本想再增加两棵枯树烘托肃杀的氛围,感觉效果不佳,反有画蛇添足之嫌,最后退回倒数第二张,把它定为终稿。</p> <p class="ql-block">和八大山人的一样,所有终稿都是以同一个样稿为起点,只有王时敏是个例外。在浏览他的画作、体会他的画风后转述AI,发现它很难准确领会我的要点,始终游离于我的期望之外。一筹莫展之际,突然灵光乍现,心想何不试试从他的原画入手,反向奔赴样本的构图呢?于是几经调整,最终成就了这么一次逆向破解的尝试。省略演化过程,直接对比一下他的原图和仿图:</p> <p class="ql-block">多少还是感觉和其他仿作风格不搭。本想删除,转念一想,就把它当作唯一一个逆向尝试的标本保存下来又如何呢?留个纪念也好。</p><p class="ql-block">其实仿作的成图最后删掉未发的不在少数。比如南宋四大家,因后三位都与李唐一脉相承,风格近似,本着宁缺毋滥的想法,思之再三,还是忍痛割爱,虽然这些仿作同样花费了不少精力。</p><p class="ql-block">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篇首的顾恺之和张僧繇,因年代久远,几乎没有什么真迹流传下来,最多是后人的一些摹本,要想还原他们的技法和神韵,难度可想而知,但毕竟有迹可循。比如摹本,比如文献记载,比如隋唐之前画山“空勾无皴”的特点,等等。据此意象(臆想)凭空还原他们作品的风貌,就算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山寨吧!本就是仿作,游戏而已,不必太过较真,幸勿误导便好。</p><p class="ql-block">最后,发一个丰子恺的仿作,就当福利。丰子恺本非山水大家,而是漫画家,故不在主文中呈列,但他画风独特,颇具童趣。让AI模仿他的画,更多是想考察一下它对绘画风格的理解和掌控能力。没想到这次真给到我一个惊喜,如果不是我让它画的,而是随手搜到的这个图片,只怕真会把它当成是丰子恺的原画呢!诸位掌眼:</p> <p class="ql-block">初试AI作画,粗顽简漏,在所难免。不当之处,尚祈大方之家不吝斧正!</p>